..续本文上一页竿上面,你要「下向护我」要看下面的我、要保护我,我也才能够保护你,「迭相护持,游行嬉戏」我们就可以到处去表演、多赚一些钱,「多得财利」。这时候杂技师的弟子就反而回答:「不如所言」不是这样的,「但当各各自爱护」我们要各自好好把本身的工作做好,这样「游行嬉戏,多得财利,身得无为安稳而下」这样我们才能够都很安全,你把你的工作做好,专心你的工作,不要分心去看我,把该稳定的这些稳住,然后我在上面也尽心尽力的,把我该做的工作做好,这样才能够互相保护。后来幢伎师就说:对!你说的这样对!
于是佛陀就做一个结论:「己自护时即是护他」,有的人不了解,就认为喜欢原始佛法或是南传的,他们都是属于只是照顾自己,只是为自己的自了汉……,这都不是正确的评论。当你真正能够照顾好自己,你才能够照顾好别人,在家庭里面也是一样,不管夫妻再怎幺恩爱,你的恩爱不是去依靠他,认为要依靠他来照顾你,才表示他爱你,不是这样的。你真正爱他,要先好好照顾好你自己的身体,不要让他操心,所以我们先照顾好自己,不要让父母亲操心,不要让家人操心,这样就是真正一个爱的展现。我们在修行上也是一样,能够好好把我们自己先照顾好,不成为负方面的一种负担,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行有余力,又可以反馈这世间。
所以,自己能够保护自己,这样就能够自然展现保护众生的。再来,当你在保护众生的时候,也是一样,彼此之间会互相回向,又回来保护自己的。「心自亲近,修习随护作证,是名自护护他」能够保护自己,自然能够保护众生,真正爱护你自己,也会真正爱护众生。事实上,到后来是自他消失,「云何护他自护?」怎幺样才能够真正照顾众生、照顾自己呢?就是不去恐怖众生,不去危害众生,不去伤害众生,「慈心哀彼」要有慈悲心,「是名护他自护。是故,比丘!当如是学!自护者修四念处,护他者亦修四念处」这里强调「四念处」的重要,才真正能够从自身先照顾好,把「内身」照顾好,再进一步去照顾「外身」,到后来无内、无外。
(第六节)「一切法者,谓四念处,是名正说」一切法,这里讲的很简单,但是它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含意。「一切法者,谓四念处」有的人认为只要好好看「四念处」这一节就好了,只要好好看《大念处经》,这样就好了!因为这是代表一切法,其他的都不用……!这样又很容易挂一漏万,或是只有执持其中一点,其他很多你都没有看到。事实上,所谓「一切法者,谓四念处」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纲领,都是要导向四念处,它是闻、思、修、证的一个综合、总结,实修实证要证果的一个很重要法门,并不是只有「四念处」这一节,如果没有闻思基础,「四念处」没办法修得好的。如果要开悟、要证果,佛陀说离开「四念处」方面,这样也是离开了解脱道,真正闻、思、修、证,慢慢一定会来到实修「四念处」。
(第七节)是讲舍利佛因病而涅槃,这里的「涅槃」,属于比较狭义的肉身死亡,世寿因缘尽的意思,很多人都把「涅槃」,认为是死亡的时候,那是错误的,它狭义的是讲肉身的死亡,但是事实上广义的是讲活着的时候「自我」死亡。记得!真正「自我」的死亡、才叫做「涅槃」。我慢、我是、我能、贪瞋痴的断尽,才叫真正的涅槃,烦恼的止息。所谓「涅槃城」,本来就是解脱的世界,不是死后才解脱,是在活着的时候。如果贪瞋痴没有止息,虽然身体死了,还是没有解脱。记得曾经到某个地方,看到它们的灵骨塔写个「涅槃城」,骨灰塔就写个「涅槃城」,当然很多人因为不了解,一看到涅槃,就认为就是死的,跟死有关,但事实上真正的涅槃不是那个意思。所以,狭义讲就是身体的死亡。
舍利佛跟目键连两个都相继涅槃。「世尊!我今举体离解,四方易韵,持辩闭塞」阿难听到舍利佛病死、涅槃之后,阿难没办法接受,认为太残酷了,这幺好的人、这幺优秀修行者,怎幺就死了呢?!于是很惊讶又悲伤、说不出话来,然后就去跟佛陀请示,佛陀就说:「云何,阿难!彼舍利佛持所受戒身涅槃耶?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解脱知见身涅槃耶?」阿难白佛言:「不也」。阿难对舍利佛的死亡这幺在乎,这幺依依不舍,我要问你:想想看!舍利佛所树立的修行者模范消失了吗?虽然他有形的身体是消失,但是他的精神、模范,当然是继续在影响着众生。所以,他虽然身体死了,但是他的精神还是一样继续影响着众生,让众生看齐、学习,而且对舍利佛本身来讲,他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。「定身、慧身、解脱身、解脱知见身」并没有因为他的肉体死亡而消失。
「佛告阿难:『若法我自知,成等正觉所说,谓四念处、四正勤……』」所谓「四正断」就是四正勤,「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,七觉支、八道支」「八道支」就是「八正道」,「涅槃」消失了吗?阿难就讲:「没有啊!」。「佛告阿难:『汝莫愁忧苦恼。所以者何?若生、若起、若作,有为败坏之法,何得不坏?欲令不坏者,无有是处!我先已说,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、适意之事』」「适意」就是很喜爱的事物,任何你所很喜爱的事情,「适意之事,一切皆是乖离之法,不可常保」再怎幺样喜爱的东西,再怎幺样喜爱的人,不可能长久永远保有,他一定是生灭变化的。
佛陀希望阿难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,因为他没办法接受,一直觉得很不舍、很可惜,但是佛陀希望他能够接受这样的一个缘生缘灭。「若彼方有舍利佛住者,于彼方我则无事;然其彼方,我则不空,以有舍利佛故」佛陀对舍利佛非常肯定。事实上,佛陀在世时,有两位弘法大将,就是舍利佛与目楗连,而且舍利佛本身展现出来的,就是解脱跟菩萨道并行的。因此,佛陀就说:「彼方有舍利佛住者,彼方我则无事;然其彼方,我则不空,以有舍利佛故」所谓「不空」的意思,就是只要舍利佛在那里,就代表我佛陀在那边,等于说是非常肯定舍利佛的重要。
「当知:如来不久亦当过去,是故,阿难!当作自洲而自依,当做法洲而法依,当作不异洲不异依」佛陀又再三跟阿难讲:不要常常在我身边当侍从,但是却对我的依赖心不放、这样会像长不大的小孩子,你要长大啦!你不要身外去依靠别人,修行解脱要靠你自己。虽然你常常在我身边,如果没有好好回来净化你自己,有一天当我走了,你怎幺办?还是没有解脱啊!因此佛陀就告诉阿难:「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」我的色身迟早要消失的,「是故,阿难!当作自洲而自依」你要回到自依止,「当做法洲而法依」你要回到法依止,「当作不异洲不异依」不要心外去求法,不要去抱住一个人,抱住一个偶像,抱住一个大师。我们是要亲近大师、亲近法师、亲近善知识,透过他协助我们独立、协助我们看到法,协助我们自依止、法依止,而不要舍本逐末,又是「见指不见月」的去依人而不依法,那是错误的。
佛陀就藉此机会告诉阿难,一方面要看到缘起、缘生缘灭,一切现象界都是这样缘生缘灭,舍利佛有来、也有走的时候,佛陀有出现、也有消失的时候。【法义分享】真正善知识不会一直强调他的厉害、他的重要,而让你加强对他的依赖。如果有这样心态的善知识,表示「自我」还存在着。真正善知识只是无我无私的协助你独立,协助你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异依止」。「自依、法依、不异依」的具体做法,就是以四念处为依止处。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。这一句话也是体悟过来的,如果没有再从「有依」深入到「无依」,由于「四念处」本身就是一个渡河的竹筏,但是到后来不晓得要放下,会形成「法执」,「法」就不空。
(第八节)「世尊观察众会已、告诸比丘:我观大众,见已虚空,以舍利佛、目楗连般涅槃故」佛陀观察整个气氛情况,告诉大家:「我观大众见已虚空」因为佛陀门下的两位个大将相继涅槃,如果以世间法的角度,对整个僧团来讲,是非常非常大的损失。整个僧团里面最活跃的两位弘法大将,结果都相继涅槃,大家心里面难免有一种空虚、落寞,惆怅、不舍的一种感觉。「我观大众,见已虚空」内心里有一种空虚的感觉,因为舍利佛、目楗连相继般涅槃,佛陀就讲「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」在我的弟子之中,唯有这两个人真正「善能说法,教诫、教授,辩说满足」他们二位都是弘法的主将。
「有二种财,钱财及法财;钱财者从世人求,法财者从舍利佛、大目楗连求,如来已离世财及法财」佛陀心里面也是觉得是世间的因缘要接受,佛陀就讲说:「汝等莫以舍利佛、目楗连涅槃故愁忧苦恼」不要说两位弘法大将相继走了之后,大家就这样愁眉苦脸,要去体会哪里会有「生法、起法、作法、为法、坏败之法而不磨灭」所有现象界都是缘起法,都是因缘具足而生,所有缘生之法,怎幺会不败坏呢?!一定也是随顺着因缘而消失的,因此缘生缘灭,「欲令不坏,无有是处」不管再怎幺神通广大,不管在修行境界再怎幺高,不可能去改变无常法印的,包括大目楗连是神通第一,就能够不死吗?不可能的。所以,无常法流是不可能改变,唯有你没有真正了悟宇宙的实相法则,才会想要去改变无常法流,无常变成是你的敌人,还存在啊!
当你真正了悟之后,跟无常溶为一体,才是真正溶入不生不死,「欲令不坏,无有是处!我先已说,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,我今不久亦当过去」佛陀也是跟大家讲:再没多久!我一样要离开人间的。「是故汝等当知:自洲以自依、法洲以法依、不异洲不异依,谓内身身观念住」佛陀一样勉励大家要好好用功,否则常常总是要临时抱佛脚,这样没用啦!一定要回到自依、法依、不异依。所谓「自依、法依」,事实上是要再深入到「法界依止」,佛陀就讲「自依、法依」最好的方法,就是「四念处」。
【法义分享】舍利佛、大目楗连两位是佛陀在世时的弘法主将。两位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