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但成就阿罗汉,又都积极的行菩萨道、入世弘法度众。其他成就阿罗汉的圣者也都是积极入世度众生。这两经还含有不少的深义与启示,行者要慢慢去体会。为什幺说还有一些比较深的启示?我们众生对于修行成佛,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一些幻想、梦想,这里点到为止,希望大家回到如实观,看事实、实相,去体会到法,体会到法印,要超越过佛陀的法身、佛陀的手指,去看到真正的月亮,不是把目标锁定在佛陀的身上,这是一个重点的分享。

  《念处经》

  (第九节)《念处经》是从《中阿含》的九十八经摘录出来,算是很齐全。在南传经典里面,除了《中部阿含》、《长部》两部都有「念处经」。

  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一道净众生,度忧畏,灭苦恼,断啼哭,得正法,谓四念处」非常有效而又能够迈向究竟解脱的一条解脱道路,能够协助众生超越过忧悲苦恼、畏惧,还有「灭苦恼」,断掉啼啼哭哭,内心的苦都可以消失,「得到正法」,就是「四念处」。

  「若有过去诸如来、无所着、等正觉悉断五盖、心秽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处,修七觉支,得觉无上正尽之觉」过去的佛陀是这样,走这一条「修四念处」的解脱道,才成就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未来的佛陀、未来的佛,也是如此,一定要经历过「四念处」的修法,佛陀就讲:「我今现在如来」我今现在佛陀也是如此,一样「断五盖、心秽、慧羸,立心正住四念处,修七觉支,得觉无上正尽之觉」就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光是这一段经文,就已经很坦白、很清楚告诉大家,真正成佛之道、要迈向究竟解脱之道,过去的佛陀、未来的佛陀、现在的佛陀,都很清楚、很具体的告诉我们,「四念处」这一条道路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解脱道。至于有的人,如果还排斥这些,认为这是小乘的、不了义,就随便人家要怎幺样讲。

  如果他走其他方法,能够迈向解脱,我们也祝福他、恭喜他;如果他还没有迈向解脱,然后又一直排斥、攻击这方面,问他还有没有苦?还有没有烦恼?问他解脱了没有?还没有解脱,还有苦、烦恼,然后又在那里攻击、排斥「四念处」,我们只能说随顺因缘,因为众生本来就习惯于颠倒梦想。如果你真正要解脱,会非常珍惜「四念处」的法门、修法。

  「云何为四?观身如身念处,观觉如觉念处,观心如心念处,观法如法念处」《中阿含》把「受」翻译作「觉」,「四念处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所谓「观觉如觉念处」就是观受--「观受如受念处」。这是「四念处」的一个说法,有一些经典提到「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」,与以上这两者有怎幺样不同的地?一是原始佛法的说法,这边是大乘比较常用的词句。所谓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,现在当下是怎幺样的情况?你是一个如实去看,这样就好。另一边则有一个预设的答案,然后从各方面要去找到这个答案。我们不是说是对或是错,就像如果你有一个预设立场,有时候会失去一个客观的立场,不是说这个不好,不是说不对,而是说我们如果能够知道,包括预设立场,回来观身如你身体当下的情况,来如实观、观你的受、观你的心,也是一样,如实来看你的心、你的感受,现在是很舒服,一样啊!去观察舒服。有很多的喜悦,一样去观察那个喜悦,你的当下身体觉受,它未必是苦,但是当下是怎幺样的情况,你去看它。再者,你要去看到它的无常剎那生灭变化,如果有迎有拒就会有苦,我们是尽量保持一个如实观。

  「比丘者,行者知行,住则知住,坐则知坐……」行、住、坐、卧、眠、寤,「眠寤则知眠寤……」行、住、坐、卧,一切动作之中,「四念住」就是当下身体的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清清楚楚的觉察、要活在当下,清楚明觉你的每一个举手投足,每一个脚步、每一个动作,你都很清楚觉察到。行、住、坐、卧,都要清楚觉察。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,观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」在一开始修行的时候,还是要把你的觉察力都放在本身的身上,不要去看外身、不要去看别人。你在禅修的时候,就好像在独处,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专心,在当下身、受念处下工夫。

  因为「四念处」是从向初果、证初果,然后到四果,都要有一个过程,可以用「四念处」,所谓「观外身如身」。事实上,第一个阶段、在证初果以前,都要以「内身」为主,当你真正见到法,明觉度也渐渐扩大、稳定之后,再进一步观察「外身」,其他的后面也都可以以此类推。「观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」「立念在身」就是把你的念头、明觉都专注放在身体上,如实觉察当下的姿势,当下所有的动作都清楚觉察,这是一般在「四念处」比较常见的觉察。开发觉性,「有明有达」的「有达」就是有觉悟,亦即「有明有觉」,因为有现观,「达」是一种现观,「是谓比丘观身如身」。

  「正知出入,善观分别」包括你的进出,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。包括在禅修的时候,事实上、严格讲,是没有禅堂内、禅堂外之分,不是说到打坐时间在禅堂里面坐的很端庄,才真正在修、真正在看,于是时间到了,一支香过了,然后就下课,就全部放掉了,这样就像一大桶的水,就是烧一段期间,然后再来就放掉了,又没有在烧,这样很难连串下来。真正在「修四念处」,没有禅堂内、禅堂外之分,它是整个都要一起应用、一起现观的。

  「正知出入,善观分别,屈伸低仰」屈、伸、低、仰,都可以分开的,身体各种姿势的变化,包括你要吃饭,「仪容痒序」包括穿衣、洗澡,这些全部都是。「善着僧伽梨」穿衣服也是一样,都要清楚的觉察。「及诸衣钵」包括去吃饭要进的斋堂、观堂,或是在用饭的整个过程,你在盛菜、在夹菜,要送到口里面咀嚼的整个过程,都能够保持清醒明觉。「行住坐卧、眠寤语默皆正知之」回到寮房要睡觉,在这整个过程,每一个步伐都很清楚。但是,记得要放松啦!尽量都是很放松的,不是绷得很紧,绷紧会很累,你要掌握到放松的要领,就是保持明觉。当你要睡觉、坐到床上,然后脚要抬到床上,身体要慢慢倒在床上,整个过程都很清楚明觉;你要翻身,也一样清楚觉知;早上要醒来的时候呢,一醒、还没有下床,开始一样都有觉察到身体动作的变化,包括你要下床的整个过程,身体要起来、头要抬起来,这整个过程都保持一种明觉,就是「身念住」方面,全部的全程都能保持明觉。

  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,观外身如身」不管行住坐卧、语默动静,都要能够清楚明觉,而且保持自然、不要造作、要省力。在禅修的时候,你的投手举足都要轻柔,让你的动作慢下来,因为一开始的觉察度还不够,如果动作快,很容易就是散心散掉的,当你走路稍微慢下来,你比较好观察。「比丘者,生恶不善念,以善法念治断灭止」其他的以此类推。在观「身念处」方面,一样都要配合「四正勤」,实修四念处。不管身、受、心、法,一样都是要配合「四正勤」一起应用。

  关于出入息方面,「念入息即知念入息,念出息即知念出息」不管当下是入息或是出息,都能够清楚明觉,因此「入息长知道入息长,出息长知道出息长,入息短知入息短,出息短知出息短,学一切身入息,学一切身出息」事实上,所谓「学」,旁边写一个「觉」,比较容易理解,就是呼吸方面的全程,包括所谓呼吸的点、线、面方面,你扩大到这些,也都能够全程的觉知。「学止身行息入,学止口行息入」所谓「止观」,是有动、也有静,前面「身念住」阶段,在动态方面都要清楚明觉。如果在禅堂里面静态的时候,要深入更微细,更深入宁静,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带领你进入到比较深的定,比较深的明觉都可以开发出来。所以,「四念处」方面,一样要有前面「出入息念」的基础,如果「修四念处」,没有配合「出入息法」,进入比较深的方面,你的观察还会很粗糙,因为出入息是要让心的明觉度,带入到更高、更微细的明觉。

  「离生喜乐,渍身润泽,普遍充满于此身中」、「定生喜乐」、「无喜生乐」的区别?「离生喜乐,渍身润泽,普遍充满此身中」就是要有进入初禅的经验,因为它会有喜乐,在后面「修习禅定」的章节,还会比较详细解析。进入初禅的时候,因为你有喜禅支、乐禅支,就会进入在法喜里面,「渍身润泽」是「离生喜乐」。「定生喜乐」是二禅最简短的一个讲法。「无喜生乐」是舍掉「喜觉支」,只有「乐觉支」跟「一心」,是属于三禅的境界。「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」是舍念清净的四禅,禅定方面在后面的章节还会深入解析。「念光明想」是属于对治昏沉的一种光明想。

  (182页)「修出入息念」第三节,《杂阿含》八二二经,「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,异于身者,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」当以前我在实修,以及后来又看到经文,才体会到「外身」,不是指狭隘的身体外面,不是我们身体的外面,而是范围要扩大。「身身观念住,异于身者」事实上,「异于身」就是「外身」,「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」你能够将身比身、将心比心。

  (198页)「观身如身。比丘者,此身随住,随其好恶,从头至足,观见种种不净充满」把我们身体的内部,以南传来讲,叫做「三十二身分」,把我们的身体解剖分成三十二部分来看,事实上是要破我们对身的执着,一方面破身见,一方面破身体的执着,它都是有对治的作用。所谓「不净观」方面,看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袋子里面,装满了各种器官,就是要破对身体的执着、破身见。

  「观身诸界:我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风界、空界、识界,犹如屠儿杀牛,剥皮布于地上,分作六段」前面是由器官方面解析,破对身体的执着,再来是把我们的身体,从它的组成元素,然后再来把它分解,哪些器官是属于地界,哪些是属于水界,就像「犹如屠儿杀牛」就好像屠夫杀牛之后,把器官各方面分开,骨头归骨头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