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肉、还有血、大便,都把它全部分开,也都是属于「界分别观」。一样要对治我们对身体的执着、粘着,也是要破身见方面。

  这些是一种治病的药,都是属于对治法,对治法就是治病的药,你如果病了、就要吃药,你有病、就要吃药。所谓「不净观」、「界分别观」,包括后面的「死想观」、「白骨观」,都是我们实际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治病的药,本来就是要让你的身体恢复健康为主,不要形成吃药到后来上瘾,又形成一种病态,叫做「法执」,形成「法执」的一种病。有病要吃药,但是不要吃上瘾之后,没有吃药、就会很痛苦。因为像以前在行医时,也都会遇到这种现象,有的人很喜欢吃药。

  「观彼死尸」尸体的变化,有这一种「死想观」,跟「尸肿观」的对治,里面都还有「白骨观」,就是看着我们尸体的腐烂,它的肿胀、它的变化,都是对治我们对身体的偏爱、执着,都是对治的药。「死想观」都是很猛的药,不是自杀死亡、悲观消极的那一种死,厌世逃避的那一种死,「死想观」可以断除很多你的放不下。如果有些事情你很在乎、很在意,一直放不下、很痛苦,一直的要抓取、一直放不下,当你最痛苦、其他药没有效的时候,吃下「死想观」这个药很有效,你要溶入如果已经死掉、已经死了,还有什幺放不下?!这帖药很猛、很有效。再来,或是说你要溶入如果明天就要死亡,我还有什幺放不下?!当你面对很痛苦、不容易剎住,「死想观」是很有效的对治药,但不是悲观消极、自杀,绝对不是!而是说你真的能够去把死想方面溶入你的修行里面,溶入你的世界里面,慢慢再来才能够真正体悟到何谓「大死一番」,先初步要有这一种「死想观」的溶入,你才能够放下、放下,放下很多的执着,透过「死想观」才能够慢慢的放下。但是,因为「自我」不容易死,到后面要经历大死一番,才能够真正的活起来。

  白骨观方面,「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」什幺叫做「本见息道」?什幺叫做「息道」?你忙了一辈子,很难得有休息的机会,到最后要让你大休息的地方,就是往坟墓、坟场的整个道路,所谓「息道」就是通往坟墓坟场的道路,包括到坟墓、墓场都是,一切的止息,让你能够真正在那里休息的意思。以印度的说法,把通往坟墓跟坟墓的地方叫做「息道」,你会在「息道」看到什幺呢?会看到很多的骨头「散在诸方」,因为是在以前的关系,像现在都不容易看到这样,尤其我们这边又很重视慎终追远,因此我们不容易看到此现象。如果像印度或是西藏的天葬方面,都很容易看到那些骨头「散在诸方」,看到各种骨头,然后要溶入里面。

  「各在异处,见已自比,今我此身亦复如是」这是重点,看到这些不要再麻痺、麻醉,或是逃避、不去看,怕去煞到,然后要逃、要避,这样没办法去如实观。一方面你要如实观,一方面你要溶入里面,对于贪、瞋、痴,对于放不下那些,对于很多的抓取,才会有一番的脱胎换骨。「我今此身亦复如是」要溶入里面去体会,你本来打扮的花枝招展,一直很在乎你的容颜容貌,想想如果你死后,就是一副这样的德性,这也是实相。所以,你要去看到你再怎样打扮你的外身,但是你内心的苦、不安,到最后还是一样,白骨一堆啊!这是「白骨观」。

  前面所讲的是属于「身念住」方面,后面这一段讲的是「受念处」。「云何观觉如觉念处?」也就是「观受如受念处」,这一段讲的是「受念处」,这里的「觉」改成「受」。「觉乐觉时,便知觉乐觉」身心产生快乐的时候,一样如实去观察它;身体痛苦的时候,也是一样如实去看它。如果你当下是不苦不乐,也是一样如实去觉知它、觉知它,就是比较有弹性空间。刚才我们讲的,不要一下子就设定一个「观受是苦」,因为受里面,它一样有苦、有乐、有不苦不乐,你都保持一个清醒的觉知、觉察。

  「观受如受念处」如实去观察它,重要的是你都要去导向到「无常」与「无我」,要去体悟到无常法印。不管是苦受,它是因缘而生、也会因缘而灭;不管你再多高的乐受,也是一样,要去看到它当下的情况,以及它的缘生缘灭。所谓「乐食、乐无食、乐欲、还有乐无欲觉……」大家看一下,最主要是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身体各种的觉受,都要能够清楚觉察。经文这里提供很多的方法,就像医院里面有很多的药,不要一下子这个也吃、那个也吃,都抓了很多药来吃,好像以为吃越多越好,不是这样!而是说你现在当下,如果选择在「身念处」方面,就好好在「身念处」方面觉察;如果你觉得现在要进入「受念处」的觉察,就选择在「受念处」方面的觉察。

  「身念处」里面又分成好几种方法,有时候我们要随着当下的因缘情况,做一个适当的调整,不是说法门越多越好,一下子要看身体、又要看「受」,又要「白骨观」,又要作出入息,打坐的时候一边看呼吸、一边作出入息,这样没办法深入的,所以要看当下的情况,然后选择一个方法逐步深入。但是,你可以在一个方法体会到一段期间,然后再进另外一个方法,再来体验、再来体悟,最好各种方法都能够体悟过。

  「心念处」方面

  「心念处」方面,「云何观心如心念处?」有欲心,「欲」就是贪,最主要是贪、瞋、痴,现在有欲贪心,你有欲心,要清楚知道。「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」现在有欲贪,要如其你现在当下的心态,「如真」就是如它的面貌实相、清楚的知道,一方面要有清楚的明觉,一方面不要欺骗自己,如实面对自己。如果没有欲心、没有欲贪,也清楚知道你没有欲贪;你有瞋恚、没有瞋恚,有愚痴、没有愚痴,或是有秽污、或是没有秽污,也都清楚的知道。所谓「秽污」比较抽象,就是现在内心有没有染污、有没有扭曲?当你在传话的过程,有没有加油添醋?我们要清楚的觉察。因为当你没有清楚觉察,往往无意中在传话过程,会加入我们贪、瞋的味素,传话的过程就变质了。所以,当下我们的心有没有秽污?都要清楚的知道。

  「有合有散」你的心现在是很散乱?还是有清楚明觉?「有合有散」都要知道。「有下有高」你现在是有自卑或是高傲,都要清楚知道。「有小有大」你的心量是狭小、还是广大,也要清楚知道。「修不修」你现在是不修行呢?还是认真在修行呢?要清楚知道。「定不定」你现在是心慌意乱呢?心猿意马、到处飘荡呢?还是很定下来?内心很宁静呢?你都要清楚觉察。「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,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」你不要欺骗别人,要如实问自己,我现在解脱了没有?如果没有解脱,要承认自己还没有解脱,好好虚心的学习;不要没有解脱,然后又不了解,或是又强辩、欺骗自己,像这样只会自误误人。

  「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,观外心如心,立念在心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」如果你能够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各种心行、心态,包括你的潜伏心态,都能够清楚觉察,很自然就能够将心比心,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心态。所以,你真正要能够了知别人,就会要有「他心通」方面,不是蓄意向外去修啊!而是向内去净化。

  「法念处」方面

  「法念处」方面,「云何观法如法念处?眼缘色生内结。诸比丘者,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,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,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」你要如其本来面目的去知道它,「知如真」如它的真实、实相、实况来知道它。所以,并没有说修行的人,就不可以有贪、不可以有瞋,不是说不可以,因为这样用压抑的,会有其他的病变出来,而是说在这个过程,不是说你不可以有,而是很自然的过程,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,很自然还是会有贪、瞋、痴,但是重点是你要能够清楚觉察。当你有清楚觉察到,就自然会停止、自然会变化,它是很自然的。当你在起瞋,如果清楚知道起瞋,它的相续冲动力就会缓慢下来。

  「法念处」里面的这一段,是看你的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在接触时,是否有打结?这要清楚知道。如果「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,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」,如果根、尘接触的时候,你没有打结,也清楚知道;有打结、你也清楚知道。所谓「打结」是什幺意思?就是有没有被境界所系缚?有没有成为境界的奴隶?这功夫都很微细,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、是看不到,不然就是已经跑很远了,你才看到那个影子。所以,都是心已经进入到相当微细,明觉度都要很高,你才能够看到。「内有结」或是「内无结如真」,「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」「未生内结」就是本来没有打结,但是后来慢慢要升起那个结,本来看到的时候没有贪爱,但是后来慢慢升起贪爱的心,叫做「未生内结而生者」,你也要如实知道。「知如真」如其实相的觉知,「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」如果已经产生的结,你现在清楚知道这个结,束缚消失了、没有了,也清清楚楚的知道,现在这个结已经消失了。

  当你的六根跟六尘在接触,当下有没有打结?都要清楚知道。有打结,如果有消失,你也要清楚知道;如果还没有消失,你也要清楚知道。就是「法念处」里面的第一种,看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,是否有打结?

  「比丘观法如法,内实有欲知有欲贪如真……」「欲」就是有欲贪,「有欲贪知有欲贪如真,内实无欲贪知无欲贪如真,若未生欲贪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欲贪灭不复生者知如真」这一段就是五盖,包括贪、瞋、睡眠、掉举、疑结,现在是否有「五盖」呢?有,你也清楚知道;没有,你也清楚知道。如果你对一个人起疑、怀疑、疑情,与求真求证的「疑」不一样,存疑、求证的「疑」,跟此处要破除的疑结,不一样!「疑结」是对人的不信任,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方面有没有?自己要清楚觉察到。「五盖」与「六根」的是否有打结?一样都是属于「法念处」所展现不好的一面,它是要渐渐越少越好。六根、六尘是否有打结?以及「五盖」这些,都是要让它减少、越少越好。

  有关于「七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