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肉、還有血、大便,都把它全部分開,也都是屬于「界分別觀」。一樣要對治我們對身體的執著、粘著,也是要破身見方面。
這些是一種治病的藥,都是屬于對治法,對治法就是治病的藥,你如果病了、就要吃藥,你有病、就要吃藥。所謂「不淨觀」、「界分別觀」,包括後面的「死想觀」、「白骨觀」,都是我們實際修行過程中的一種治病的藥,本來就是要讓你的身體恢複健康爲主,不要形成吃藥到後來上瘾,又形成一種病態,叫做「法執」,形成「法執」的一種病。有病要吃藥,但是不要吃上瘾之後,沒有吃藥、就會很痛苦。因爲像以前在行醫時,也都會遇到這種現象,有的人很喜歡吃藥。
「觀彼死屍」屍體的變化,有這一種「死想觀」,跟「屍腫觀」的對治,裏面都還有「白骨觀」,就是看著我們屍體的腐爛,它的腫脹、它的變化,都是對治我們對身體的偏愛、執著,都是對治的藥。「死想觀」都是很猛的藥,不是自殺死亡、悲觀消極的那一種死,厭世逃避的那一種死,「死想觀」可以斷除很多你的放不下。如果有些事情你很在乎、很在意,一直放不下、很痛苦,一直的要抓取、一直放不下,當你最痛苦、其他藥沒有效的時候,吃下「死想觀」這個藥很有效,你要溶入如果已經死掉、已經死了,還有什幺放不下?!這帖藥很猛、很有效。再來,或是說你要溶入如果明天就要死亡,我還有什幺放不下?!當你面對很痛苦、不容易剎住,「死想觀」是很有效的對治藥,但不是悲觀消極、自殺,絕對不是!而是說你真的能夠去把死想方面溶入你的修行裏面,溶入你的世界裏面,慢慢再來才能夠真正體悟到何謂「大死一番」,先初步要有這一種「死想觀」的溶入,你才能夠放下、放下,放下很多的執著,透過「死想觀」才能夠慢慢的放下。但是,因爲「自我」不容易死,到後面要經曆大死一番,才能夠真正的活起來。
白骨觀方面,「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」什幺叫做「本見息道」?什幺叫做「息道」?你忙了一輩子,很難得有休息的機會,到最後要讓你大休息的地方,就是往墳墓、墳場的整個道路,所謂「息道」就是通往墳墓墳場的道路,包括到墳墓、墓場都是,一切的止息,讓你能夠真正在那裏休息的意思。以印度的說法,把通往墳墓跟墳墓的地方叫做「息道」,你會在「息道」看到什幺呢?會看到很多的骨頭「散在諸方」,因爲是在以前的關系,像現在都不容易看到這樣,尤其我們這邊又很重視慎終追遠,因此我們不容易看到此現象。如果像印度或是西藏的天葬方面,都很容易看到那些骨頭「散在諸方」,看到各種骨頭,然後要溶入裏面。
「各在異處,見已自比,今我此身亦複如是」這是重點,看到這些不要再麻痺、麻醉,或是逃避、不去看,怕去煞到,然後要逃、要避,這樣沒辦法去如實觀。一方面你要如實觀,一方面你要溶入裏面,對于貪、瞋、癡,對于放不下那些,對于很多的抓取,才會有一番的脫胎換骨。「我今此身亦複如是」要溶入裏面去體會,你本來打扮的花枝招展,一直很在乎你的容顔容貌,想想如果你死後,就是一副這樣的德性,這也是實相。所以,你要去看到你再怎樣打扮你的外身,但是你內心的苦、不安,到最後還是一樣,白骨一堆啊!這是「白骨觀」。
前面所講的是屬于「身念住」方面,後面這一段講的是「受念處」。「雲何觀覺如覺念處?」也就是「觀受如受念處」,這一段講的是「受念處」,這裏的「覺」改成「受」。「覺樂覺時,便知覺樂覺」身心産生快樂的時候,一樣如實去觀察它;身體痛苦的時候,也是一樣如實去看它。如果你當下是不苦不樂,也是一樣如實去覺知它、覺知它,就是比較有彈性空間。剛才我們講的,不要一下子就設定一個「觀受是苦」,因爲受裏面,它一樣有苦、有樂、有不苦不樂,你都保持一個清醒的覺知、覺察。
「觀受如受念處」如實去觀察它,重要的是你都要去導向到「無常」與「無我」,要去體悟到無常法印。不管是苦受,它是因緣而生、也會因緣而滅;不管你再多高的樂受,也是一樣,要去看到它當下的情況,以及它的緣生緣滅。所謂「樂食、樂無食、樂欲、還有樂無欲覺……」大家看一下,最主要是苦、樂、不苦不樂,身體各種的覺受,都要能夠清楚覺察。經文這裏提供很多的方法,就像醫院裏面有很多的藥,不要一下子這個也吃、那個也吃,都抓了很多藥來吃,好像以爲吃越多越好,不是這樣!而是說你現在當下,如果選擇在「身念處」方面,就好好在「身念處」方面覺察;如果你覺得現在要進入「受念處」的覺察,就選擇在「受念處」方面的覺察。
「身念處」裏面又分成好幾種方法,有時候我們要隨著當下的因緣情況,做一個適當的調整,不是說法門越多越好,一下子要看身體、又要看「受」,又要「白骨觀」,又要作出入息,打坐的時候一邊看呼吸、一邊作出入息,這樣沒辦法深入的,所以要看當下的情況,然後選擇一個方法逐步深入。但是,你可以在一個方法體會到一段期間,然後再進另外一個方法,再來體驗、再來體悟,最好各種方法都能夠體悟過。
「心念處」方面
「心念處」方面,「雲何觀心如心念處?」有欲心,「欲」就是貪,最主要是貪、瞋、癡,現在有欲貪心,你有欲心,要清楚知道。「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」現在有欲貪,要如其你現在當下的心態,「如真」就是如它的面貌實相、清楚的知道,一方面要有清楚的明覺,一方面不要欺騙自己,如實面對自己。如果沒有欲心、沒有欲貪,也清楚知道你沒有欲貪;你有瞋恚、沒有瞋恚,有愚癡、沒有愚癡,或是有穢汙、或是沒有穢汙,也都清楚的知道。所謂「穢汙」比較抽象,就是現在內心有沒有染汙、有沒有扭曲?當你在傳話的過程,有沒有加油添醋?我們要清楚的覺察。因爲當你沒有清楚覺察,往往無意中在傳話過程,會加入我們貪、瞋的味素,傳話的過程就變質了。所以,當下我們的心有沒有穢汙?都要清楚的知道。
「有合有散」你的心現在是很散亂?還是有清楚明覺?「有合有散」都要知道。「有下有高」你現在是有自卑或是高傲,都要清楚知道。「有小有大」你的心量是狹小、還是廣大,也要清楚知道。「修不修」你現在是不修行呢?還是認真在修行呢?要清楚知道。「定不定」你現在是心慌意亂呢?心猿意馬、到處飄蕩呢?還是很定下來?內心很甯靜呢?你都要清楚覺察。「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,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」你不要欺騙別人,要如實問自己,我現在解脫了沒有?如果沒有解脫,要承認自己還沒有解脫,好好虛心的學習;不要沒有解脫,然後又不了解,或是又強辯、欺騙自己,像這樣只會自誤誤人。
「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,觀外心如心,立念在心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」如果你能夠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各種心行、心態,包括你的潛伏心態,都能夠清楚覺察,很自然就能夠將心比心,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的心態。所以,你真正要能夠了知別人,就會要有「他心通」方面,不是蓄意向外去修啊!而是向內去淨化。
「法念處」方面
「法念處」方面,「雲何觀法如法念處?眼緣色生內結。諸比丘者,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,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,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」你要如其本來面目的去知道它,「知如真」如它的真實、實相、實況來知道它。所以,並沒有說修行的人,就不可以有貪、不可以有瞋,不是說不可以,因爲這樣用壓抑的,會有其他的病變出來,而是說在這個過程,不是說你不可以有,而是很自然的過程,只要還沒有解脫以前,很自然還是會有貪、瞋、癡,但是重點是你要能夠清楚覺察。當你有清楚覺察到,就自然會停止、自然會變化,它是很自然的。當你在起瞋,如果清楚知道起瞋,它的相續沖動力就會緩慢下來。
「法念處」裏面的這一段,是看你的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在接觸時,是否有打結?這要清楚知道。如果「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,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」,如果根、塵接觸的時候,你沒有打結,也清楚知道;有打結、你也清楚知道。所謂「打結」是什幺意思?就是有沒有被境界所系縛?有沒有成爲境界的奴隸?這功夫都很微細,如果你的心不夠甯靜、是看不到,不然就是已經跑很遠了,你才看到那個影子。所以,都是心已經進入到相當微細,明覺度都要很高,你才能夠看到。「內有結」或是「內無結如真」,「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」「未生內結」就是本來沒有打結,但是後來慢慢要升起那個結,本來看到的時候沒有貪愛,但是後來慢慢升起貪愛的心,叫做「未生內結而生者」,你也要如實知道。「知如真」如其實相的覺知,「若已生內結滅不複生者知如真」如果已經産生的結,你現在清楚知道這個結,束縛消失了、沒有了,也清清楚楚的知道,現在這個結已經消失了。
當你的六根跟六塵在接觸,當下有沒有打結?都要清楚知道。有打結,如果有消失,你也要清楚知道;如果還沒有消失,你也要清楚知道。就是「法念處」裏面的第一種,看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,是否有打結?
「比丘觀法如法,內實有欲知有欲貪如真……」「欲」就是有欲貪,「有欲貪知有欲貪如真,內實無欲貪知無欲貪如真,若未生欲貪而生者知如真,若已生欲貪滅不複生者知如真」這一段就是五蓋,包括貪、瞋、睡眠、掉舉、疑結,現在是否有「五蓋」呢?有,你也清楚知道;沒有,你也清楚知道。如果你對一個人起疑、懷疑、疑情,與求真求證的「疑」不一樣,存疑、求證的「疑」,跟此處要破除的疑結,不一樣!「疑結」是對人的不信任,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方面有沒有?自己要清楚覺察到。「五蓋」與「六根」的是否有打結?一樣都是屬于「法念處」所展現不好的一面,它是要漸漸越少越好。六根、六塵是否有打結?以及「五蓋」這些,都是要讓它減少、越少越好。
有關于「七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