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覺支」方面,是屬于開發我們的覺性,讓我們見法的一個很好、很重要的善法,「七覺支」的善法,它是要越多越好,經文裏面都有這樣的意思,所以,你前面的打結有沒有斷?有斷,要知道它已經斷掉,就是要越少越好的意思。「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
」如果有「念覺支」--有明覺、正知正念,也一樣清楚知道現在有正知正念;如果沒有,而在打妄想,一樣清楚知道現在是胡思亂想。「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」本來沒有善法的念覺支,現在覺察到了,未生起來的念覺支讓它生起來,于是現在已經漸漸生起來了,我也清楚的知道。如果已經生起來的念覺支,「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」就是保住,然後不忘、不衰退,「轉修增廣」就是「已生善法令增廣」的意思。
「擇法、精進、喜、息、定」都是一樣,「七覺支」屬于善法,在修行過程中,是越多越好。「五蓋」與「六根」的打結方面,是屬于惡法,這方面要越少越好。講這些,有人又會認爲「還有善、惡之分,還是沒有如實啊!」,這方面以後再說,不要一開始沒有腳踏實地好好下工夫,還不會走路就要想飛,那是「我慢」的展現。所以,你要如實經過這些,後面就會不斷提升上來。
「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必得二果,或現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,置七年,六五四叁二一年」佛陀向我們做一些很重要的勉勵,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七年內,好好在「四念處」方面下工夫,「彼必得二果」所謂「二果」,不是證到「二果」的「二果」,意思是以「四念處」好好去修,七年下來,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,所謂「二果」是兩種果位,不是阿羅漢、就是阿那含,意即不是四果、也至少證到叁果。「或現法得究竟智」就是四果阿羅漢,「或有余得阿那含」是證到叁果。所謂「有余得阿那含」的「有余」就是因爲還有五上分結還沒有斷。
于是佛陀又再繼續鼓勵大家,不用到七年,也不用五年、四年、叁年、兩年,修行的時間都不用那幺長,如果大家在七個月內,好好「修四念處」,一定能夠得到兩種果位,不是四果、就是叁果,至少可以證到叁果。佛陀還繼續在鼓勵大家,「置」就是不必,意即放置、放下,甚至不必七個月,也不必到五、六、四、叁、二、一個月都不用。「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必得二果,或現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」算是一種背書、一種保證,佛陀向我們保證:如果七天七夜好好「修四念處」,「彼必得二果」不是叁果、就是四果。
再來,不必到七天,如果沒有七天,則一天一夜好好下工夫,「若有比丘、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,彼朝行如是,暮必得升進;暮行如是,朝必得升進」如果因緣條件不夠,無法參加全程七天七夜,至少參加幾天也可以,修一天、就一定會有一天的脫胎換骨,一天的功效産生出來。所以,佛陀很少開立這幺明確的保證支票,因爲佛陀確信這是一條非常安全又快速通達涅槃解脫路的修行道路,因此鼓勵大家好好下工夫。
但是很多人一看到此經文,認爲「四念處」真的很好、很重要,于是就趕快要「修四念處」,結果就怎幺樣呢?【法義分享】但,不要一看到這樣的鼓勵就馬上就急著修四念處。如果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、未建立起正知正見,那就容易形成以「欲貪」爲前導而修四念處。如此就會越修越厲害,我慢也越來越大。這樣的走向與佛陀所講的「斷結、斷慢」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的。
修四念處法門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真正要成佛、邁向究竟解脫,「四念處」是非常重要的法門,爲什幺能夠成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呢?因爲二六時中都在用功,保持清醒明覺(。這是一般人所稱、所能理解到的覺醒、明覺,包括禅宗裏面所講的,六祖所講的「不思善、不思惡」的當下,很多人以爲這樣就是了、這樣就對了,這樣繼續保韌下去就好。事實上,清醒明覺的開發,只是覺性初步的開發,有人認爲這就是佛性,修行就是要當下見佛性,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,你要保持清醒明覺,活在每一個當下,明覺的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。
因爲具有一個明覺的心,才能透過如實深觀身、受、心、法之後,覺悟身心、內外、宇宙、人生的實相,清楚了解身、受、心、法,從點、線、面、空間,逐步的擴大,然後去看到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。記得!要去看到整個實相,而從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裏醒過來。自我消失、我慢斷盡,成爲真正的覺醒者、覺悟者(這是出世間法所稱的覺醒)。
以上兩點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分岔路,如果沒有來到後面第二點,很多人就停留在前面這樣就好,就在保韌階段,結果就在所謂的清醒明覺、佛性方面下工夫,這樣就沒有如實再進一步去深觀宇宙、身心的實相,又沒有好好去面對自己的我慢,沒有好好面對那十個結,這樣初果都還證不到。
實修「四念處」之際,行者的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語、默、動、靜,都要正知、明覺。這是培養全面醒過來的最佳方法。這是前面所講的第一點,你要培養初步的全面覺醒過來,才有可能到達最終的覺醒,遠離顛倒夢想。所謂「最終的覺醒」,就是要去體證「叁法印」、「四聖谛」,體證實相、斷十個結,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覺醒過來。所以,不像有的人認爲「在禅修、修行期間,現在都不要睡覺,都保持很清醒明覺,我就是一個覺者……」記得!不睡覺的那一種覺,只是初步的一種覺醒,世間人所能夠理解的一種覺醒。所以,不是說修行都不睡,就代表是一個很認真的解脫者,不是這樣!該休息、還是要休息,你要清清楚楚覺知。所謂「覺」--初步的覺醒,然後再進一步看到實相,才是最重要的。
「四念處」的身、受念處,事實上是以開發第一個階段的覺性爲主,心、法念處則是要去見法。「身念處」的內容包括:(一)身體的一切動作舉止都要正知明覺。(二)正知出入息。(叁)具足禅定。(四)光明想。(五)叁十二身分。(六)六界分別觀。(七)不淨觀。(八)白骨觀。也就是滿有效的一些對治的藥,都把它歸納出來,在此讓大家可以選擇、應用。
「受念處」(覺念處)的內容包括各種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都能正知其生滅,這是「受念處」的重點,把「四念處」的重點歸納在此。
「心內處」所要觀察的內容,包括哪些呢?有貪、無貪,有瞋、無瞋,有癡、無癡,有穢、無穢,是合、是散,是下、是高,是小、是大,有修、無修,有定、無定,有解脫心、無解脫心。也就是當下升起的是什幺心?都要能如實觀察、如實正知。說來容易,真正要做到、覺察到,沒有那幺容易啊!有的人認爲說他打坐之後「他開悟了!」,認爲是頓根法門「我頓修頓悟啊!」當你頓悟之後,貪、瞋、癡都沒有了嗎?你在曆緣對境裏面,有沒有看到你當下的心,有沒有「我慢」呢?有沒有貪?有沒有瞋?有沒有清楚覺察到呢?所以,因爲「心行」都很快、很微細,沒有相當的明覺度,沒有相當的反觀能力,你很難看到這些心念,大部分都是在已經發生了之後,才再看到後面的影子,火車都已經過了之後,才在後面拼命追、後悔。
「心念處」方面,就是當下就要如實去看,當你看到自己這些不足,或是不如法、醜陋的時候,最初會逃避、不太想看,但是,記得!你有看到,這已經比以前來講,好很多、突破很多了,一方面給自己鼓勵,一方面也接受自己的醜陋。你要接受自己的醜陋,接受自己的不足,不敢看的人是不接受自己的人,當你不接受自己,也沒辦法接受別人。你要能夠接受自己的不足、接受自己的醜陋,才能夠真正去包容別人。
「法念處」所要觀察的主要內容,就是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,是否有打結?如果有起貪瞋、迎拒之心,就是有打結。你打結的當下,是否有五蓋?如果有,是處在哪一蓋呢?當下是否有生起「七覺支」?如果有,是哪一覺支呢?如果是惡法方面,能夠讓它減少、越來越少;至于善法方面,讓它越來越多,就是「法念處」。這裏的「法念處」,就是我們身心所展現出來的「法相」,所謂身、受、心、法。「受」是身體方面的覺受,「四念處」所講的「法」,則是由心所展現出來的種種「法相」,內心展現貪、瞋、癡,但是也有善方面的,所謂貪、瞋、癡這些,就是歸入「五蓋」,還有貪、瞋、癡的具體展現,種種打結這些,也都是「法相」,要能夠當下看到,這是「當下見法」,這些要讓它越少越好。
如果是善法方面,就是「七覺支」,也是一樣當下去看到有沒有?如果沒有,要讓善法能夠增長起來,都是屬于「當下見法」,當下「五蘊」身心的這些法。進一步再去體悟到整個「叁法印」、「四聖谛」方面,包括整個法界大自然這些法,都要逐步深入的覺察。
修四念處而培養正知明覺,目的是要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到內心深層所打的種種結。注意要正知明覺,它是要去深觀到內心深層所打的種種結,尤其應用在曆緣對境,在日常生活的實際考驗中,現觀貪、瞋、癡、我慢,我是、我能……諸結,要深觀到那蠢蠢欲動的潛伏心態,要深觀到習氣、習性的反映,要深觀到那個怕無常、怕空、怕死亡,而仍然抓得很緊的「自我」。這一點是相當重要,因爲很多修四念處或是修行人,大部分都還在外面繞,而沒有回來去如實面對這十個結,那都還在世間法上面繞,不管你認爲自己的修行境界多高,你沒有應用到去打開那十個結,都還在「世間法」,這一點希望大家好好再去消化,因爲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修「四念處」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,正知明覺之後,要配合四正勤。不是說光知道這樣就好,例如:(一)觀察到已生惡不善法--要令斷。有的人以爲知道就好,事實上是知道之後,然後要再配合四正勤,因此觀察到已生惡不善法--要令斷,例如貪、瞋、慢、六根打結、五蓋生起……這些不善法,都要讓它能夠令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