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觉支」方面,是属于开发我们的觉性,让我们见法的一个很好、很重要的善法,「七觉支」的善法,它是要越多越好,经文里面都有这样的意思,所以,你前面的打结有没有断?有断,要知道它已经断掉,就是要越少越好的意思。「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
」如果有「念觉支」--有明觉、正知正念,也一样清楚知道现在有正知正念;如果没有,而在打妄想,一样清楚知道现在是胡思乱想。「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」本来没有善法的念觉支,现在觉察到了,未生起来的念觉支让它生起来,于是现在已经渐渐生起来了,我也清楚的知道。如果已经生起来的念觉支,「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」就是保住,然后不忘、不衰退,「转修增广」就是「已生善法令增广」的意思。
「择法、精进、喜、息、定」都是一样,「七觉支」属于善法,在修行过程中,是越多越好。「五盖」与「六根」的打结方面,是属于恶法,这方面要越少越好。讲这些,有人又会认为「还有善、恶之分,还是没有如实啊!」,这方面以后再说,不要一开始没有脚踏实地好好下工夫,还不会走路就要想飞,那是「我慢」的展现。所以,你要如实经过这些,后面就会不断提升上来。
「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,彼必得二果,或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,置七年,六五四三二一年」佛陀向我们做一些很重要的勉励,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七年内,好好在「四念处」方面下工夫,「彼必得二果」所谓「二果」,不是证到「二果」的「二果」,意思是以「四念处」好好去修,七年下来,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,所谓「二果」是两种果位,不是阿罗汉、就是阿那含,意即不是四果、也至少证到三果。「或现法得究竟智」就是四果阿罗汉,「或有余得阿那含」是证到三果。所谓「有余得阿那含」的「有余」就是因为还有五上分结还没有断。
于是佛陀又再继续鼓励大家,不用到七年,也不用五年、四年、三年、两年,修行的时间都不用那幺长,如果大家在七个月内,好好「修四念处」,一定能够得到两种果位,不是四果、就是三果,至少可以证到三果。佛陀还继续在鼓励大家,「置」就是不必,意即放置、放下,甚至不必七个月,也不必到五、六、四、三、二、一个月都不用。「若有比丘、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,彼必得二果,或现法得究竟智,或有余得阿那含」算是一种背书、一种保证,佛陀向我们保证:如果七天七夜好好「修四念处」,「彼必得二果」不是三果、就是四果。
再来,不必到七天,如果没有七天,则一天一夜好好下工夫,「若有比丘、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,彼朝行如是,暮必得升进;暮行如是,朝必得升进」如果因缘条件不够,无法参加全程七天七夜,至少参加几天也可以,修一天、就一定会有一天的脱胎换骨,一天的功效产生出来。所以,佛陀很少开立这幺明确的保证支票,因为佛陀确信这是一条非常安全又快速通达涅槃解脱路的修行道路,因此鼓励大家好好下工夫。
但是很多人一看到此经文,认为「四念处」真的很好、很重要,于是就赶快要「修四念处」,结果就怎幺样呢?【法义分享】但,不要一看到这样的鼓励就马上就急着修四念处。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、未建立起正知正见,那就容易形成以「欲贪」为前导而修四念处。如此就会越修越厉害,我慢也越来越大。这样的走向与佛陀所讲的「断结、断慢」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的。
修四念处法门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真正要成佛、迈向究竟解脱,「四念处」是非常重要的法门,为什幺能够成就「无上正等正觉」呢?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,保持清醒明觉(。这是一般人所称、所能理解到的觉醒、明觉,包括禅宗里面所讲的,六祖所讲的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的当下,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是了、这样就对了,这样继续保韧下去就好。事实上,清醒明觉的开发,只是觉性初步的开发,有人认为这就是佛性,修行就是要当下见佛性,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,你要保持清醒明觉,活在每一个当下,明觉的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。
因为具有一个明觉的心,才能透过如实深观身、受、心、法之后,觉悟身心、内外、宇宙、人生的实相,清楚了解身、受、心、法,从点、线、面、空间,逐步的扩大,然后去看到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。记得!要去看到整个实相,而从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。自我消失、我慢断尽,成为真正的觉醒者、觉悟者(这是出世间法所称的觉醒)。
以上两点讲到一个很重要的分岔路,如果没有来到后面第二点,很多人就停留在前面这样就好,就在保韧阶段,结果就在所谓的清醒明觉、佛性方面下工夫,这样就没有如实再进一步去深观宇宙、身心的实相,又没有好好去面对自己的我慢,没有好好面对那十个结,这样初果都还证不到。
实修「四念处」之际,行者的行、住、坐、卧、语、默、动、静,都要正知、明觉。这是培养全面醒过来的最佳方法。这是前面所讲的第一点,你要培养初步的全面觉醒过来,才有可能到达最终的觉醒,远离颠倒梦想。所谓「最终的觉醒」,就是要去体证「三法印」、「四圣谛」,体证实相、断十个结,从颠倒梦想的世界觉醒过来。所以,不像有的人认为「在禅修、修行期间,现在都不要睡觉,都保持很清醒明觉,我就是一个觉者……」记得!不睡觉的那一种觉,只是初步的一种觉醒,世间人所能够理解的一种觉醒。所以,不是说修行都不睡,就代表是一个很认真的解脱者,不是这样!该休息、还是要休息,你要清清楚楚觉知。所谓「觉」--初步的觉醒,然后再进一步看到实相,才是最重要的。
「四念处」的身、受念处,事实上是以开发第一个阶段的觉性为主,心、法念处则是要去见法。「身念处」的内容包括:(一)身体的一切动作举止都要正知明觉。(二)正知出入息。(三)具足禅定。(四)光明想。(五)三十二身分。(六)六界分别观。(七)不净观。(八)白骨观。也就是满有效的一些对治的药,都把它归纳出来,在此让大家可以选择、应用。
「受念处」(觉念处)的内容包括各种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都能正知其生灭,这是「受念处」的重点,把「四念处」的重点归纳在此。
「心内处」所要观察的内容,包括哪些呢?有贪、无贪,有瞋、无瞋,有痴、无痴,有秽、无秽,是合、是散,是下、是高,是小、是大,有修、无修,有定、无定,有解脱心、无解脱心。也就是当下升起的是什幺心?都要能如实观察、如实正知。说来容易,真正要做到、觉察到,没有那幺容易啊!有的人认为说他打坐之后「他开悟了!」,认为是顿根法门「我顿修顿悟啊!」当你顿悟之后,贪、瞋、痴都没有了吗?你在历缘对境里面,有没有看到你当下的心,有没有「我慢」呢?有没有贪?有没有瞋?有没有清楚觉察到呢?所以,因为「心行」都很快、很微细,没有相当的明觉度,没有相当的反观能力,你很难看到这些心念,大部分都是在已经发生了之后,才再看到后面的影子,火车都已经过了之后,才在后面拼命追、后悔。
「心念处」方面,就是当下就要如实去看,当你看到自己这些不足,或是不如法、丑陋的时候,最初会逃避、不太想看,但是,记得!你有看到,这已经比以前来讲,好很多、突破很多了,一方面给自己鼓励,一方面也接受自己的丑陋。你要接受自己的丑陋,接受自己的不足,不敢看的人是不接受自己的人,当你不接受自己,也没办法接受别人。你要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、接受自己的丑陋,才能够真正去包容别人。
「法念处」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,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,是否有打结?如果有起贪瞋、迎拒之心,就是有打结。你打结的当下,是否有五盖?如果有,是处在哪一盖呢?当下是否有生起「七觉支」?如果有,是哪一觉支呢?如果是恶法方面,能够让它减少、越来越少;至于善法方面,让它越来越多,就是「法念处」。这里的「法念处」,就是我们身心所展现出来的「法相」,所谓身、受、心、法。「受」是身体方面的觉受,「四念处」所讲的「法」,则是由心所展现出来的种种「法相」,内心展现贪、瞋、痴,但是也有善方面的,所谓贪、瞋、痴这些,就是归入「五盖」,还有贪、瞋、痴的具体展现,种种打结这些,也都是「法相」,要能够当下看到,这是「当下见法」,这些要让它越少越好。
如果是善法方面,就是「七觉支」,也是一样当下去看到有没有?如果没有,要让善法能够增长起来,都是属于「当下见法」,当下「五蕴」身心的这些法。进一步再去体悟到整个「三法印」、「四圣谛」方面,包括整个法界大自然这些法,都要逐步深入的觉察。
修四念处而培养正知明觉,目的是要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到内心深层所打的种种结。注意要正知明觉,它是要去深观到内心深层所打的种种结,尤其应用在历缘对境,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考验中,现观贪、瞋、痴、我慢,我是、我能……诸结,要深观到那蠢蠢欲动的潜伏心态,要深观到习气、习性的反映,要深观到那个怕无常、怕空、怕死亡,而仍然抓得很紧的「自我」。这一点是相当重要,因为很多修四念处或是修行人,大部分都还在外面绕,而没有回来去如实面对这十个结,那都还在世间法上面绕,不管你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多高,你没有应用到去打开那十个结,都还在「世间法」,这一点希望大家好好再去消化,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修「四念处」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,正知明觉之后,要配合四正勤。不是说光知道这样就好,例如:(一)观察到已生恶不善法--要令断。有的人以为知道就好,事实上是知道之后,然后要再配合四正勤,因此观察到已生恶不善法--要令断,例如贪、瞋、慢、六根打结、五盖生起……这些不善法,都要让它能够令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