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斷。如果看不到種種結,就不可能斷。如果看不到種種結,就不可能斷的,好像說你拿著一把槍,然後到黑壓壓的地方,要去打一個小蘋果,你看不到目標在哪裏,你怎幺打?根本沒辦法斷,因此要能夠看到你的結在哪裏,你才能夠斷。但是,能看到諸結,也未必有魄力斷。所以,要能看到、又有魄力,才能夠斷諸結。(二)觀察到「未生善法」就令生起,已生善法就令增廣。所以,實修四念處,是要配合四正勤。

  如果具足聞思基礎,有了正知正見,又有因緣實修四念處法門,佛陀敢向你保證不必七年就能證到阿羅漢果,至少可以證到叁果。佛陀再鼓勵行者:不必七年,甚至不用到七個月,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,你就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或叁果。佛陀絕不開空頭支票,也不是天方夜譚。但是,不要一看到這樣的鼓勵就馬上急著修四念處,如果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,沒有建立起正知正見,那就容易形成以「欲貪」爲前導而修四念處,如此就會越修越厲害,我慢越來越大。這樣的走向與佛陀所講的「斷結、斷慢」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。所以,我們要建立起正知正見、具足聞思基礎,然後你再實修四念處,這樣就是要邁向證果,初果、二果這樣上來。如果你有證初果的基礎,然後聞思又不斷加深,佛陀後面所講的,再多久的期間可以證到叁果或是四果?那這不待時節因緣,那是隨時有可能的,但是必須你要證初果以上,再來你是真正用生命在找法、在修行。

  【幻燈片】

  今天的幻燈片,我們比較深入到黑洞裏面來看,上一次對黑洞方面,都只稍微簡單的介紹一下而已,這一次是比較有系列的來看。前半是介紹黑洞方面,後半有另外一些資料。爲什幺我們這一班的黑洞方面,到現在進行比較深度介紹,因爲在上你們的課之前,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課,在第二堂課就把黑洞播放出來,有一位學員本來就有羊痫風情況,發作是比較不定時,只要有些刺激性就會發作,結果當他看到播放這些,于是在現場羊痫風就發作了,後來有同修就建議還是不要放在前面播放,有的人沒辦法去接受,比較會有一些副作用。所以,現在大家有比較深入的聞思基礎,就來深入了解一下黑洞的情況。我們裏面會有一些實際棺材、骨頭這些,一般衆生對這方面會排斥、會懼怕,如果他的內心抗拒、不安,就比較容易發作。

  因爲這方面是屬于我們人生的真實面目,如果不去了解,你的人生只是看到部分,而且只是生活在幻境裏面,只是看你所要看的,而你所不看的呢?都一直在逃避。因此有些文學家,都只是喜歡看美好的一面,喜歡看美好的一面,當一面對真實面産生的時候,他們沒辦法接受,于是有些很有名的文學家,很容易走上自殺之途,像日本的叁島由紀夫、川端康成,以及國內有一位叁毛,也都是這樣,其中川端康成也得過諾貝爾獎,但是後來卻是選擇自殺,因爲很多的文學家,他們是看到唯美主義,只看到漂亮方面的。但是宇宙實相的存在,它是黑、白兩面都存在著,你不能只看白的,也要看到黑的;你不能只看到漂亮,也要看到醜陋;人性方面有光明面、也有醜陋的一面,要能夠看到。包括自己也是一樣,你自己有光明一面、也有醜陋的一面,要如實接受自己的不足,「真人」才會展現出來。

  如果你不願意接受自己的不足,一直要掩飾黑暗的角落,那幺你過的不會是真實的人生。因此,佛教所講的「如實觀」就是這樣,你要去看到好的一面、壞的一面,白的、黑的,美的、醜的……,你都要能夠看到,就是「如實觀」。一個樂觀的人,只是看到他想要看的、好的一面,而悲觀的人,他是看到醜陋的一面。佛教是有智慧的超越樂觀與悲觀,佛教是「如實觀」,如實觀宇宙的存在,黑、白同時都有,黑洞、白洞都有……,不是完美,但它卻是很完整的。完美與完整不一樣,有什幺不一樣?「完美」是說你只是唯美角度,只要去看好的方面的,但事實的存在不是這樣。而「完整」呢?它是都有、是包括的,學佛是要把你的智慧,慢慢去開展、開展,到後來能夠去包容萬事萬物。

  現在來看一下黑洞,這是我們人生的真實面,如果現在你沒有去了解它,那幺生死大事,你就沒辦法了解。如果不了悟生死大事,你只是在趨樂避苦,只是一直在逃、在避,像鴕鳥心態一樣,遇到不好的、遇到不可意境的,你就閃躲啊!這樣智慧沒辦法增長出來,因此我們就是要去如實看、如實觀。前面幾張幻燈片是介紹黑洞,宇宙存在的黑洞,是天文學家幫我們整理出來的,是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裏面,科學家透過一種模擬、想象,然後畫出這樣的圖出來,黑洞在中間,看起來好像小小的,但是它的引力卻是非常大非常大、無窮的。整個星球,只要你漸漸進入黑洞範圍,就會漸漸地被吸入、被吸入,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。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,科學家慢慢去求真求證,因爲愛因斯坦所提出的,也是推論而已,他沒辦法證實。後來的科學家慢慢再去證實,包括哈伯太空望遠鏡,他們也去發現宇宙超大黑洞,這個就是科學家慢慢去發現到黑洞的存在。

  我們現實生活中生命的黑洞,包括整個宇宙天文方面,整個多大的太陽系,都會在黑洞裏面消失,就是佛教所講的「生住異滅、成住壞空」,但是我們不要以爲黑洞就是在那幺遙遠的地方,黑洞它是隨時在我們身邊啊!現在來看我們身邊的黑洞,這裏是臺北市立殡儀館,都是告訴我們身邊隨時都存在著黑洞,這就是黑洞,知道嗎?黑洞它雖然小小的,但是卻是有無邊的吸引力,而且無邊的包容力,它的裝容量非常非常大,所有的名利、所有的財産,所有你所抓的一切,無論你多富有、多有錢,存多少財産,它這裏都裝得下。你所有的成就、所有的一切,你所抓的一切,這裏都可以裝容得下,而且它總有一天等到你。這個人已經在黑洞裏面,這都是實際的屍體,你要去看看:再多的我是、我能、我慢,再多的放不下,當你死的時候,當你是一具僵硬屍體,你還有什幺的放不下嗎?還有什幺樣的放不下嗎?所以,「死想觀」是在修行方面一劑很猛、很有效的藥。

  當我們在曆緣對境遇到一些情況,很痛苦、很難過、很放不下,這時候「死想觀」很有效。所謂「死想觀」,不是去自殺的那種死,與那個無關,如果去自殺,那是悲觀消極,只是殘害自己的身體而已,都不是解決事情。真正有智慧的「死想觀」,就是當你遇到境界,看不開、放不下,或是很痛苦,這時候把你自己的身心,溶入死亡的世界裏面,想想:如果我已經死了,我還有什幺放不下?假如我已經死了,我還有什幺放不下?這是很有效的一劑猛藥,那不是消極,是讓我們把很多的放不下,把很多的沖動、很多的我執,能夠來一個斬斷。所謂「死想觀」,大家要正確體會,絕對不是自殺、悲觀消極那種心態,而是讓過去歸零,佛陀十號裏面的「善逝」,就是能夠隨時歸零。因此,「死想觀」的正確應用,就是能夠隨時歸零。

  講白話一點,如果你再放不下那些,要去想到:如果你已經死了,還有什幺放不下?你那個抓取,才會放開啊!不然我們都會緊抓著不放。如果沒有解脫,一直在六道裏面,然後在四種食裏面一直吃、吃、吃,雖然人類的智慧比一般動物高,但是事實上人類的吃方面是更加複雜,這樣而已。在食物鏈裏面--粗抟食、觸食、意思食、識食,都是在這裏面繞,你再高的成就,也都是不出「意思食」與「識食」,除非你是解脫者,不然都是在四種食裏面繞,吃、吃、吃到最後,就是這樣被吃啊!這位老兄他是進入黑洞裏面,也是在以身說法,都在跟我們實際講法,我們平常去看,往往很少去體悟那個法,我們都去吊祭一下,該來的、不去不好意思,好像做一個應酬、一個禮貌這樣,很少去體會他們都是在以身作則,告訴我們「無常」與「無我」法印。

  這是骨灰罈,也算是黑洞,屍體燒一燒到最後,現在進入黑洞來看,這是一位親戚要撿骨,已經死二十年了,剛好把它實際拍攝下來,讓大家來看看,你不要以爲說這是別人啊!包括我們前面看的屍體、殡儀館,如果以爲是別人,都表示你還在後知後覺,甚至不知不覺,我們都還很麻木,還沒去震撼到。如果你能夠越早去感受到,就會想到如果沒有好好解脫,很快就會輪到我,這個有否去震撼到?不要以爲說這是看別人,那個看就是要看到自己。所以,佛陀就是要鼓勵我們,要從從不知不覺的情況,慢慢提升成爲後知後覺,然後再成爲先知先覺,我們要好好去體會,這樣我們就能夠出離苦海。

  這就是開始挖,這是黑洞裏面,我們生命的黑洞,不管你多高的成就、當多大的官,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夠例外,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。不管你再才高八鬥,或是你IQ、180都一樣,無常黑洞它對待一切衆生都平等,只要你還沒有解脫,這一關沒有誰能夠突破得了。佛陀就是看到這一關,非常非常的震撼!才找尋如何超越生死輪回。所以,我們就是要去了悟,佛陀在體悟方面,就是進入死亡裏面去看到、去體會。這是黑洞裏面,棺材蓋本來是放在上面,久了之後塌陷下去,這是還沒有翻開,這是已經掀開,然後骨頭慢慢撿起來,你要去看到啊!你奮鬥一生,如果沒有解脫,到最後就是這樣,白骨一堆啊!你再大的放不下、再多的執著,到最後都是一場夢一場空。

  所以,修行絕對不是走向消極悲觀,而是讓你提早了悟整個生死大事,然後出離生死輪回,一般衆生沒有好好修行、沒有好好體悟,一直不斷在爭名奪利。像這位老兄也是一樣,以前就是一直奮鬥事業,在四十九歲就死了,二十幾年後就是一堆白骨,當你奮鬥到最後,包括四種食你吃、吃、吃,吃到最後剩的就是這些,所剩下的最後就是這樣,還有什幺財産啊?妻兒啊?還有說先生、父母親這些啊?當你死的時候,沒有一個人陪在你旁邊,就算他葬在旁邊,還是你是你、我是我,還是一堆白骨。因此,我們要好好深入體會生死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