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但成就阿羅漢,又都積極的行菩薩道、入世弘法度衆。其他成就阿羅漢的聖者也都是積極入世度衆生。這兩經還含有不少的深義與啓示,行者要慢慢去體會。爲什幺說還有一些比較深的啓示?我們衆生對于修行成佛,都會有很多不切實際的一些幻想、夢想,這裏點到爲止,希望大家回到如實觀,看事實、實相,去體會到法,體會到法印,要超越過佛陀的法身、佛陀的手指,去看到真正的月亮,不是把目標鎖定在佛陀的身上,這是一個重點的分享。
《念處經》
(第九節)《念處經》是從《中阿含》的九十八經摘錄出來,算是很齊全。在南傳經典裏面,除了《中部阿含》、《長部》兩部都有「念處經」。
「世尊告諸比丘:有一道淨衆生,度憂畏,滅苦惱,斷啼哭,得正法,謂四念處」非常有效而又能夠邁向究竟解脫的一條解脫道路,能夠協助衆生超越過憂悲苦惱、畏懼,還有「滅苦惱」,斷掉啼啼哭哭,內心的苦都可以消失,「得到正法」,就是「四念處」。
「若有過去諸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悉斷五蓋、心穢、慧羸,立心正住于四念處,修七覺支,得覺無上正盡之覺」過去的佛陀是這樣,走這一條「修四念處」的解脫道,才成就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未來的佛陀、未來的佛,也是如此,一定要經曆過「四念處」的修法,佛陀就講:「我今現在如來」我今現在佛陀也是如此,一樣「斷五蓋、心穢、慧羸,立心正住四念處,修七覺支,得覺無上正盡之覺」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光是這一段經文,就已經很坦白、很清楚告訴大家,真正成佛之道、要邁向究竟解脫之道,過去的佛陀、未來的佛陀、現在的佛陀,都很清楚、很具體的告訴我們,「四念處」這一條道路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條解脫道。至于有的人,如果還排斥這些,認爲這是小乘的、不了義,就隨便人家要怎幺樣講。
如果他走其他方法,能夠邁向解脫,我們也祝福他、恭喜他;如果他還沒有邁向解脫,然後又一直排斥、攻擊這方面,問他還有沒有苦?還有沒有煩惱?問他解脫了沒有?還沒有解脫,還有苦、煩惱,然後又在那裏攻擊、排斥「四念處」,我們只能說隨順因緣,因爲衆生本來就習慣于顛倒夢想。如果你真正要解脫,會非常珍惜「四念處」的法門、修法。
「雲何爲四?觀身如身念處,觀覺如覺念處,觀心如心念處,觀法如法念處」《中阿含》把「受」翻譯作「覺」,「四念處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所謂「觀覺如覺念處」就是觀受--「觀受如受念處」。這是「四念處」的一個說法,有一些經典提到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,與以上這兩者有怎幺樣不同的地?一是原始佛法的說法,這邊是大乘比較常用的詞句。所謂觀你的身如同身念處,現在當下是怎幺樣的情況?你是一個如實去看,這樣就好。另一邊則有一個預設的答案,然後從各方面要去找到這個答案。我們不是說是對或是錯,就像如果你有一個預設立場,有時候會失去一個客觀的立場,不是說這個不好,不是說不對,而是說我們如果能夠知道,包括預設立場,回來觀身如你身體當下的情況,來如實觀、觀你的受、觀你的心,也是一樣,如實來看你的心、你的感受,現在是很舒服,一樣啊!去觀察舒服。有很多的喜悅,一樣去觀察那個喜悅,你的當下身體覺受,它未必是苦,但是當下是怎幺樣的情況,你去看它。再者,你要去看到它的無常剎那生滅變化,如果有迎有拒就會有苦,我們是盡量保持一個如實觀。
「比丘者,行者知行,住則知住,坐則知坐……」行、住、坐、臥、眠、寤,「眠寤則知眠寤……」行、住、坐、臥,一切動作之中,「四念住」就是當下身體的行、住、坐、臥,都清清楚楚的覺察、要活在當下,清楚明覺你的每一個舉手投足,每一個腳步、每一個動作,你都很清楚覺察到。行、住、坐、臥,都要清楚覺察。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」在一開始修行的時候,還是要把你的覺察力都放在本身的身上,不要去看外身、不要去看別人。你在禅修的時候,就好像在獨處,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專心,在當下身、受念處下工夫。
因爲「四念處」是從向初果、證初果,然後到四果,都要有一個過程,可以用「四念處」,所謂「觀外身如身」。事實上,第一個階段、在證初果以前,都要以「內身」爲主,當你真正見到法,明覺度也漸漸擴大、穩定之後,再進一步觀察「外身」,其他的後面也都可以以此類推。「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」「立念在身」就是把你的念頭、明覺都專注放在身體上,如實覺察當下的姿勢,當下所有的動作都清楚覺察,這是一般在「四念處」比較常見的覺察。開發覺性,「有明有達」的「有達」就是有覺悟,亦即「有明有覺」,因爲有現觀,「達」是一種現觀,「是謂比丘觀身如身」。
「正知出入,善觀分別」包括你的進出,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。包括在禅修的時候,事實上、嚴格講,是沒有禅堂內、禅堂外之分,不是說到打坐時間在禅堂裏面坐的很端莊,才真正在修、真正在看,于是時間到了,一支香過了,然後就下課,就全部放掉了,這樣就像一大桶的水,就是燒一段期間,然後再來就放掉了,又沒有在燒,這樣很難連串下來。真正在「修四念處」,沒有禅堂內、禅堂外之分,它是整個都要一起應用、一起現觀的。
「正知出入,善觀分別,屈伸低仰」屈、伸、低、仰,都可以分開的,身體各種姿勢的變化,包括你要吃飯,「儀容癢序」包括穿衣、洗澡,這些全部都是。「善著僧伽梨」穿衣服也是一樣,都要清楚的覺察。「及諸衣缽」包括去吃飯要進的齋堂、觀堂,或是在用飯的整個過程,你在盛菜、在夾菜,要送到口裏面咀嚼的整個過程,都能夠保持清醒明覺。「行住坐臥、眠寤語默皆正知之」回到寮房要睡覺,在這整個過程,每一個步伐都很清楚。但是,記得要放松啦!盡量都是很放松的,不是繃得很緊,繃緊會很累,你要掌握到放松的要領,就是保持明覺。當你要睡覺、坐到床上,然後腳要擡到床上,身體要慢慢倒在床上,整個過程都很清楚明覺;你要翻身,也一樣清楚覺知;早上要醒來的時候呢,一醒、還沒有下床,開始一樣都有覺察到身體動作的變化,包括你要下床的整個過程,身體要起來、頭要擡起來,這整個過程都保持一種明覺,就是「身念住」方面,全部的全程都能保持明覺。
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」不管行住坐臥、語默動靜,都要能夠清楚明覺,而且保持自然、不要造作、要省力。在禅修的時候,你的投手舉足都要輕柔,讓你的動作慢下來,因爲一開始的覺察度還不夠,如果動作快,很容易就是散心散掉的,當你走路稍微慢下來,你比較好觀察。「比丘者,生惡不善念,以善法念治斷滅止」其他的以此類推。在觀「身念處」方面,一樣都要配合「四正勤」,實修四念處。不管身、受、心、法,一樣都是要配合「四正勤」一起應用。
關于出入息方面,「念入息即知念入息,念出息即知念出息」不管當下是入息或是出息,都能夠清楚明覺,因此「入息長知道入息長,出息長知道出息長,入息短知入息短,出息短知出息短,學一切身入息,學一切身出息」事實上,所謂「學」,旁邊寫一個「覺」,比較容易理解,就是呼吸方面的全程,包括所謂呼吸的點、線、面方面,你擴大到這些,也都能夠全程的覺知。「學止身行息入,學止口行息入」所謂「止觀」,是有動、也有靜,前面「身念住」階段,在動態方面都要清楚明覺。如果在禅堂裏面靜態的時候,要深入更微細,更深入甯靜,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帶領你進入到比較深的定,比較深的明覺都可以開發出來。所以,「四念處」方面,一樣要有前面「出入息念」的基礎,如果「修四念處」,沒有配合「出入息法」,進入比較深的方面,你的觀察還會很粗糙,因爲出入息是要讓心的明覺度,帶入到更高、更微細的明覺。
「離生喜樂,漬身潤澤,普遍充滿于此身中」、「定生喜樂」、「無喜生樂」的區別?「離生喜樂,漬身潤澤,普遍充滿此身中」就是要有進入初禅的經驗,因爲它會有喜樂,在後面「修習禅定」的章節,還會比較詳細解析。進入初禅的時候,因爲你有喜禅支、樂禅支,就會進入在法喜裏面,「漬身潤澤」是「離生喜樂」。「定生喜樂」是二禅最簡短的一個講法。「無喜生樂」是舍掉「喜覺支」,只有「樂覺支」跟「一心」,是屬于叁禅的境界。「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」是舍念清淨的四禅,禅定方面在後面的章節還會深入解析。「念光明想」是屬于對治昏沈的一種光明想。
(182頁)「修出入息念」第叁節,《雜阿含》八二二經,「聖弟子爾時身身觀念住,異于身者,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」當以前我在實修,以及後來又看到經文,才體會到「外身」,不是指狹隘的身體外面,不是我們身體的外面,而是範圍要擴大。「身身觀念住,異于身者」事實上,「異于身」就是「外身」,「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」你能夠將身比身、將心比心。
(198頁)「觀身如身。比丘者,此身隨住,隨其好惡,從頭至足,觀見種種不淨充滿」把我們身體的內部,以南傳來講,叫做「叁十二身分」,把我們的身體解剖分成叁十二部分來看,事實上是要破我們對身的執著,一方面破身見,一方面破身體的執著,它都是有對治的作用。所謂「不淨觀」方面,看到我們身體就像一個袋子裏面,裝滿了各種器官,就是要破對身體的執著、破身見。
「觀身諸界:我此身中有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、空界、識界,猶如屠兒殺牛,剝皮布于地上,分作六段」前面是由器官方面解析,破對身體的執著,再來是把我們的身體,從它的組成元素,然後再來把它分解,哪些器官是屬于地界,哪些是屬于水界,就像「猶如屠兒殺牛」就好像屠夫殺牛之後,把器官各方面分開,骨頭歸骨頭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