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比去、砍来砍去。
所以,当你略有一些心得体悟之后,就背着一把锐利的宝剑,到处找人较量,或到处看别人的漏、挑别人的毛病,设法把别人比下去,以显示我的厉害。不要认为说应该是修行较高的人才会有啦!我们初基的人应该没有啦!事实上,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。希望大家有正确闻思之后,这些岔路就可以避掉,因为你有惭愧心、有柔软心,然后不断的闻、思、修、证,这一条解脱路才会很快的上来,不断这样向初果、证初果,一路一直上来,才不会被种种枝枝节节岔路迷惑住了。
本章的重点是放在第九节的《念处经》,北传的经典里面,在《中阿含》九十八经的《念处经》,在南传《中阿含》跟《长阿含》都有《大念处经》,都是南传里面非常重要的经典。在国内的像葛应卡,他们有提到「四念处」的修法,也都是以「大念处经」方面为主,所有讲「四念处」方面的,就是以「大念处经」为主,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以《念处经》为主要内容。因为我们这里有比较、对照过之后,发现北传的《中阿含》里面所讲的《念处经》,讲得很详细,跟南传的比较起来,重点都有把握住了,所以我们就把它归纳出来。
上次在「持戒」单元有提到关于裹小脚的启示,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去体会一些事情,但是大家要谨慎,绝对不是说不要持戒,也不是说轻视戒律,没有持戒、后面的定、慧不可能出来,「戒、定、慧」是一个环环相扣,而且是水涨船高,所以「持戒」才能「生定」,「生定」才能够产生智慧。当你有智慧之后,又会回过来把原来不适当执着戒律那些,会慢慢调到「中道」,后来走到「中道」上。希望大家不要漠视戒律,一方面也不要被戒条束缚住,形成绑手绑脚,这样也不是戒律的精神原则。因此,重要的就是不要轻视戒律,再来就是不要被戒律所束缚,我们要走在中道上。你要走在中道上,必须要有智慧,如果一开始走偏了,或是说走得碍手碍脚,没关系!就是要从中才能够去学习、调整成长,就是戒、定、慧,协助我们不断这样成长,大家要持到戒律的精神原则。
(第三节)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我当说修四念处。谛听!善思!云何修四念处?谓内身身观念住,精勤方便,正智正念,调伏世间忧悲;外身、内外身观住」「如是受、心、法,内法、外法、内外法观念住,精勤方便,正念正知,调伏世间忧悲,是名比丘修四念处」所谓「正智正念」的「智」,这时候算是正知正念,算是一种明觉、一种知觉、一种知,真正的智慧是要在后面,后面经文已经改为「正念正知」。
这一经有满重要的一个启示,我们以前以为「修四念处」,只有在身体方面而已,其实「四念处」都有讲到: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。「受」方面也是一样有内受、外受、内外受。「心」方面也是一样有内心、外心、内外心。「法」方面也是有内法、外法、内外法。【法义分享】因为这里的一些解释,会有跟外面的解释会有一些出入,外面的一些解释我们可以参考。四念处是针对身、受、心、法,进行全面性的深观。而且每部分又分为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,内受、外受、内外受,内法、外法、内外法。四念处实修分成几个层次:第一、观察内身、内受(观察自己的身体及觉受);第二、观察内心、内法。这是层次、步骤,一步一步这样进来,一步一步的深入。第三、观察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;第四、观察内外身、内外受、内外心、内外法。在此,请大家补充第五点,第五个阶段要到达无内无外。
一般教导四念处实修的,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、内受方面下工夫,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、内法。但完整的四念处修法,要深入到第四层,事实上是要到第五层。修行的视野,要从点→线→面→再扩大到整个虚空。修行是要以个人五蕴身心为起点,但不要只侷限在个人五蕴身心上,否则会形成「只见树木,不见林」,这与能否断深层的我慢有很大很大的关系。因为自己曾经走过这样一条路,后面这几点都是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,如果你没有深入到后面的三、四、五这样上来,很容易只见树木、不见林。
一般四念处分成几个阶段,第一个是观察内身、内受,观察自己的身体及觉受。以前也听过有些在教「四念处」的,因为《念处经》里面有讲到内身、内受,还有外身、外受,有的解释认为「内身」就是身体里面的内部,「外身、外受」就解释为我们身体的外部。但是当我后来深入经文再看,然后当自己这样实际的走过来,发现这样不是很理想的解释。有的喜欢原始佛法的人,认为佛陀所讲的,就只是在五蕴身心上面下工夫,像我们有时候会播放幻灯片,播到整个外面的世间这些,包括整个山河大地,有的又会认为这是播放身外的法、外面的法,这好像是外界,不是我们身体方面,没有在我们五蕴上面下工夫,认为这好像不是很重要,但事实上那是错误的评估,因为我这也是走过来之后,才发现到外法方面,非常非常重要!如果我们「修四念处」,只有在五蕴身心上面下工夫,包括「四念处」,把外身、外受、外法,都解释作我们身体外面,这样在四念处里面修,很容易形成一种「只见树木、不见林」,而且深层的「我慢」很难很难突破。
如果把内身、内受、外身、外受,都解释成身体这一部分,认为修行只是在我们五蕴身心上面下工夫,这样深层的我慢很难很难断,因为都是用「我」在修「无我」,也就是这一把剑本身再怎幺砍,这一把剑本身没办法自己砍断自己的。主要跟大家提出比较微细、精细的,修行是要从五蕴身心这个点开始是不错,我们修行是要从这个点,然后扩大到线、再扩大到面,再扩大到空间。如果以我这样一个心得整理出来让大家参考,这个点比较容易了解,比较容易掌握,一般外面比较在教导、在着重的,都几乎在这个点上面,也就是我们个人五蕴身心的「身」跟「受」两个念住,很清楚在看你的动作、你的经行、举止,你的行住坐卧、语默动静,一切都保持明觉,还有六根的出、六根的入,与身、口、意的出与展现,都是属于身、受这方面的觉察,比较更微细一点深入的,就是包括个人的心跟法。
真正「四念处」初步的阶段,包括个人五蕴身心的身、受、心、法都要有,不是光清楚觉察你的动作,这样而已,这个心就是当下你是怎幺样的心态,有没有贪?有没有瞋?有没有痴?都要清楚的觉察到。由心所展现出来的,叫做「法相」。五盖--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「四念处」所要观察的「法」,是着重在「心」所产生的法相,身体所产生的是觉受,「法」就是心所产生的「法相」--你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有没有精进走在七觉支上面?也都是属于「法相」。因此,「法相」不是说不好的,它有好的、也有不好的,但你能不能如实的觉察到?因为这是更微细的,这一定有它的次第、步骤。
如果次第步骤的第一个「点」,你没有清楚具体做到,第二的「线」,你没办法展现出来,第三要展现到「面」,再来又要展现到「空间」。像有的人喜欢从果地起修、从空性着手,认为说你还在那里修这些贪、瞋、痴,太慢啊!是小乘啊!只是小学生啊!因为你没有扎实实的走,没有一步一脚印的走。只要你有真正扎扎实实、一步一脚印的走,绝对不会认为那是小乘的、那是小学生的,因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。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阶段,你要谈后面的空性,后面「空」的全体展现,只是变成「我慢」的展现而已。所以,一定是要点、线、面这样上来,「四念处」有环环的结构,唯有你清楚知道自己身体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才能够将身比身、将心比心去知道别人。所谓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就是这样。我们把它归纳到「面」的阶段,这是外面的身、受、心、法阶段,所谓知己、才能够知彼,你真正能够清楚知道你的起心动念,你的身、口、意展现,有没有我慢?能够清楚的观察到,你才能够如实看到别人有没有我慢。
所以,如果没有自知之明,不可能真正知道别人;如果能够真正清楚知道你的身、受、心、法展现,你就可以将心比心、将身比身知道外面众生,他们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柔不柔软?有没有我慢?有没有贪瞋痴?当你有一面平整的镜子,就可以如实照见世间,如果这个工夫能够做得好,很自然的就会有「他心通」,大家不要把「他心通」想的很虚很玄。但是,如果你没有清楚如实知道自己,所谓「他心通」方面,是用猜测的,你只是在猜测,而且是用你的我慢在看别人的不如法,你以为别人不如法,事实上是用自己的我慢在看。所以,如果没有脚踏实地、好好如实清楚的,观察到自己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没办法真正如实看到。
点、线方面做好了,「面」就是包括自身以外的这些众生都是,能够清楚知道自己,就能够知道别人,这样很自然就会有「他心通」的展现,如果你的心很安详、很清净,这个人他有没有我慢、他的心安不安详?如果你本身真的内心安详,别人内心安不安详,你很清楚就可以感受出来。如果你的内心很祥和,对方只要内心还有一些不安、不祥和、不柔软,他的眼神、他的举止、他的谈吐,很自然都会流露出来,很自然会告诉你,以一般来讲,好像说第六感,但是绝不是用猜的,事实上就是可以清楚感觉出来,他这样的展现--内心安不安?有没有贪瞋痴?有没有我慢?所以,都是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净化起。第三个阶段就是观察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。
第四个阶段,观察内外身、内外受、内外心、内外法,我们一开始等于说要慢动作分开,第一个动作先回来好好了解自己,再来你就可以将心比心来了解众生,但是这时候还会有自己跟众生的区分,然后慢慢的这两个一起看,你会慢慢将心比心,跟众生一起来看、一起来比较,很多有时候众生呈现出来有贪瞋痴,事实上他呈现出来告诉你,他是提供一面镜子让你反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