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比去、砍來砍去。
所以,當你略有一些心得體悟之後,就背著一把銳利的寶劍,到處找人較量,或到處看別人的漏、挑別人的毛病,設法把別人比下去,以顯示我的厲害。不要認爲說應該是修行較高的人才會有啦!我們初基的人應該沒有啦!事實上,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。希望大家有正確聞思之後,這些岔路就可以避掉,因爲你有慚愧心、有柔軟心,然後不斷的聞、思、修、證,這一條解脫路才會很快的上來,不斷這樣向初果、證初果,一路一直上來,才不會被種種枝枝節節岔路迷惑住了。
本章的重點是放在第九節的《念處經》,北傳的經典裏面,在《中阿含》九十八經的《念處經》,在南傳《中阿含》跟《長阿含》都有《大念處經》,都是南傳裏面非常重要的經典。在國內的像葛應卡,他們有提到「四念處」的修法,也都是以「大念處經」方面爲主,所有講「四念處」方面的,就是以「大念處經」爲主,就是我們這裏所講的以《念處經》爲主要內容。因爲我們這裏有比較、對照過之後,發現北傳的《中阿含》裏面所講的《念處經》,講得很詳細,跟南傳的比較起來,重點都有把握住了,所以我們就把它歸納出來。
上次在「持戒」單元有提到關于裹小腳的啓示,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去體會一些事情,但是大家要謹慎,絕對不是說不要持戒,也不是說輕視戒律,沒有持戒、後面的定、慧不可能出來,「戒、定、慧」是一個環環相扣,而且是水漲船高,所以「持戒」才能「生定」,「生定」才能夠産生智慧。當你有智慧之後,又會回過來把原來不適當執著戒律那些,會慢慢調到「中道」,後來走到「中道」上。希望大家不要漠視戒律,一方面也不要被戒條束縛住,形成綁手綁腳,這樣也不是戒律的精神原則。因此,重要的就是不要輕視戒律,再來就是不要被戒律所束縛,我們要走在中道上。你要走在中道上,必須要有智慧,如果一開始走偏了,或是說走得礙手礙腳,沒關系!就是要從中才能夠去學習、調整成長,就是戒、定、慧,協助我們不斷這樣成長,大家要持到戒律的精神原則。
(第叁節)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我當說修四念處。谛聽!善思!雲何修四念處?謂內身身觀念住,精勤方便,正智正念,調伏世間憂悲;外身、內外身觀住」「如是受、心、法,內法、外法、內外法觀念住,精勤方便,正念正知,調伏世間憂悲,是名比丘修四念處」所謂「正智正念」的「智」,這時候算是正知正念,算是一種明覺、一種知覺、一種知,真正的智慧是要在後面,後面經文已經改爲「正念正知」。
這一經有滿重要的一個啓示,我們以前以爲「修四念處」,只有在身體方面而已,其實「四念處」都有講到: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。「受」方面也是一樣有內受、外受、內外受。「心」方面也是一樣有內心、外心、內外心。「法」方面也是有內法、外法、內外法。【法義分享】因爲這裏的一些解釋,會有跟外面的解釋會有一些出入,外面的一些解釋我們可以參考。四念處是針對身、受、心、法,進行全面性的深觀。而且每部分又分爲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,內受、外受、內外受,內法、外法、內外法。四念處實修分成幾個層次:第一、觀察內身、內受(觀察自己的身體及覺受);第二、觀察內心、內法。這是層次、步驟,一步一步這樣進來,一步一步的深入。第叁、觀察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;第四、觀察內外身、內外受、內外心、內外法。在此,請大家補充第五點,第五個階段要到達無內無外。
一般教導四念處實修的,大部分都在第一階段的內身、內受方面下工夫,少部分能進展到內心、內法。但完整的四念處修法,要深入到第四層,事實上是要到第五層。修行的視野,要從點→線→面→再擴大到整個虛空。修行是要以個人五蘊身心爲起點,但不要只侷限在個人五蘊身心上,否則會形成「只見樹木,不見林」,這與能否斷深層的我慢有很大很大的關系。因爲自己曾經走過這樣一條路,後面這幾點都是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,如果你沒有深入到後面的叁、四、五這樣上來,很容易只見樹木、不見林。
一般四念處分成幾個階段,第一個是觀察內身、內受,觀察自己的身體及覺受。以前也聽過有些在教「四念處」的,因爲《念處經》裏面有講到內身、內受,還有外身、外受,有的解釋認爲「內身」就是身體裏面的內部,「外身、外受」就解釋爲我們身體的外部。但是當我後來深入經文再看,然後當自己這樣實際的走過來,發現這樣不是很理想的解釋。有的喜歡原始佛法的人,認爲佛陀所講的,就只是在五蘊身心上面下工夫,像我們有時候會播放幻燈片,播到整個外面的世間這些,包括整個山河大地,有的又會認爲這是播放身外的法、外面的法,這好像是外界,不是我們身體方面,沒有在我們五蘊上面下工夫,認爲這好像不是很重要,但事實上那是錯誤的評估,因爲我這也是走過來之後,才發現到外法方面,非常非常重要!如果我們「修四念處」,只有在五蘊身心上面下工夫,包括「四念處」,把外身、外受、外法,都解釋作我們身體外面,這樣在四念處裏面修,很容易形成一種「只見樹木、不見林」,而且深層的「我慢」很難很難突破。
如果把內身、內受、外身、外受,都解釋成身體這一部分,認爲修行只是在我們五蘊身心上面下工夫,這樣深層的我慢很難很難斷,因爲都是用「我」在修「無我」,也就是這一把劍本身再怎幺砍,這一把劍本身沒辦法自己砍斷自己的。主要跟大家提出比較微細、精細的,修行是要從五蘊身心這個點開始是不錯,我們修行是要從這個點,然後擴大到線、再擴大到面,再擴大到空間。如果以我這樣一個心得整理出來讓大家參考,這個點比較容易了解,比較容易掌握,一般外面比較在教導、在著重的,都幾乎在這個點上面,也就是我們個人五蘊身心的「身」跟「受」兩個念住,很清楚在看你的動作、你的經行、舉止,你的行住坐臥、語默動靜,一切都保持明覺,還有六根的出、六根的入,與身、口、意的出與展現,都是屬于身、受這方面的覺察,比較更微細一點深入的,就是包括個人的心跟法。
真正「四念處」初步的階段,包括個人五蘊身心的身、受、心、法都要有,不是光清楚覺察你的動作,這樣而已,這個心就是當下你是怎幺樣的心態,有沒有貪?有沒有瞋?有沒有癡?都要清楚的覺察到。由心所展現出來的,叫做「法相」。五蓋--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「四念處」所要觀察的「法」,是著重在「心」所産生的法相,身體所産生的是覺受,「法」就是心所産生的「法相」--你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有沒有精進走在七覺支上面?也都是屬于「法相」。因此,「法相」不是說不好的,它有好的、也有不好的,但你能不能如實的覺察到?因爲這是更微細的,這一定有它的次第、步驟。
如果次第步驟的第一個「點」,你沒有清楚具體做到,第二的「線」,你沒辦法展現出來,第叁要展現到「面」,再來又要展現到「空間」。像有的人喜歡從果地起修、從空性著手,認爲說你還在那裏修這些貪、瞋、癡,太慢啊!是小乘啊!只是小學生啊!因爲你沒有紮實實的走,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走。只要你有真正紮紮實實、一步一腳印的走,絕對不會認爲那是小乘的、那是小學生的,因爲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礎階段。如果沒有這些基礎階段,你要談後面的空性,後面「空」的全體展現,只是變成「我慢」的展現而已。所以,一定是要點、線、面這樣上來,「四念處」有環環的結構,唯有你清楚知道自己身體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才能夠將身比身、將心比心去知道別人。所謂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就是這樣。我們把它歸納到「面」的階段,這是外面的身、受、心、法階段,所謂知己、才能夠知彼,你真正能夠清楚知道你的起心動念,你的身、口、意展現,有沒有我慢?能夠清楚的觀察到,你才能夠如實看到別人有沒有我慢。
所以,如果沒有自知之明,不可能真正知道別人;如果能夠真正清楚知道你的身、受、心、法展現,你就可以將心比心、將身比身知道外面衆生,他們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柔不柔軟?有沒有我慢?有沒有貪瞋癡?當你有一面平整的鏡子,就可以如實照見世間,如果這個工夫能夠做得好,很自然的就會有「他心通」,大家不要把「他心通」想的很虛很玄。但是,如果你沒有清楚如實知道自己,所謂「他心通」方面,是用猜測的,你只是在猜測,而且是用你的我慢在看別人的不如法,你以爲別人不如法,事實上是用自己的我慢在看。所以,如果沒有腳踏實地、好好如實清楚的,觀察到自己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,沒辦法真正如實看到。
點、線方面做好了,「面」就是包括自身以外的這些衆生都是,能夠清楚知道自己,就能夠知道別人,這樣很自然就會有「他心通」的展現,如果你的心很安詳、很清淨,這個人他有沒有我慢、他的心安不安詳?如果你本身真的內心安詳,別人內心安不安詳,你很清楚就可以感受出來。如果你的內心很祥和,對方只要內心還有一些不安、不祥和、不柔軟,他的眼神、他的舉止、他的談吐,很自然都會流露出來,很自然會告訴你,以一般來講,好像說第六感,但是絕不是用猜的,事實上就是可以清楚感覺出來,他這樣的展現--內心安不安?有沒有貪瞋癡?有沒有我慢?所以,都是要從我們自己開始淨化起。第叁個階段就是觀察外身、外受、外心、外法。
第四個階段,觀察內外身、內外受、內外心、內外法,我們一開始等于說要慢動作分開,第一個動作先回來好好了解自己,再來你就可以將心比心來了解衆生,但是這時候還會有自己跟衆生的區分,然後慢慢的這兩個一起看,你會慢慢將心比心,跟衆生一起來看、一起來比較,很多有時候衆生呈現出來有貪瞋癡,事實上他呈現出來告訴你,他是提供一面鏡子讓你反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