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四章 修四念处
「戒律」本来是要息诤,但是「戒律」却也最容易引起纷争不断、见诤不断。我们要掌握一个重要原则,除非他要当你的学生,有问题请教于你,你才跟他讲怎幺样去做,否则戒律方面,事实上都是用来修正我们自己,不是去衡量别人。有关于名利心方面也是一样,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,因为修行路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岔路,都是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,我只是把我经历过来的,所看到一些容易出差错的分岔点,让大家知道,因为有些它是很深,当你有修有证、有名有利之后,如果你走偏差了、都不知道,就很可惜。重要的是,我们真的都要息诤,回来净化我们自己。
(第一节)「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有一乘道,净诸众生,令越忧悲,灭恼苦、得如实法,所谓四念处」身、受、心、法就是「四念处」,佛陀讲有一条能够直接通达灭苦、息苦,究竟解脱的道路,这「一乘道」能够「净诸众生,令越忧悲」,把你的苦、烦恼都能够消失。「灭恼苦、得如实法」能够真正去体悟到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,了悟这些实相、真理,这个法门就是「四念处」。所以,在佛陀时代,以及当今的南传佛教地区来讲,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法门,是最重要的主流,不管他们怎幺样展现,都是扣住「四念处」的修行方法。在1989年,我一个人到泰国去参访,泰国人也会问「阿弥陀佛」是什幺意思啊?当时大部分的泰国人,包括他们佛教的出家人,都不知道什幺叫做阿弥陀佛,他们也大部分没有听过,就是一些时空的演变差异之后,他们不知道,因为在他们的修行法就是「四念处」,以及「出入息」方面。
不过,今年年初有一团泰国比丘来台湾行脚,当时我还想说他们来到我们台湾,不晓得他们的口头禅会用什幺,结果后来跟他们接触,反而他们一跟我们见面都讲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一过来之前,我们这里跟他们交涉的人就跟他们讲,我们这边都是讲这样的一个佛号,反正遇到人家供养什幺,他们就是这样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也有一点就是入境随俗。
(第二节)「若比丘离四念处者,则离如实圣法……」然后以此类推,如果一个人没有落实在「四念处」的修行,就是离开佛陀所讲的解脱圣道,「离如实圣法」就是离开解脱圣道,没办法真正体悟到法,就离开甘露法,然后「不得脱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」于苦就不得解脱。佛陀就讲得很坦白、很清楚,你的修行法门,如果没有落实到「四念处」,只是在方便法上面绕。如果一个人能够「不离四念处」,就不会离开佛陀所讲的「如实圣法」,就不会离开「圣道」,不会离开「甘露法」。你能够不离开甘露法,当然就能够脱离生、老、病、死,越忧、悲、恼苦。
「我说彼人解脱众苦」整个修行要离苦、灭苦,要出离苦海、迈向究竟解脱,一个很重要的法门。【法义分享】四念处的修法是综合性的应用与全面性展开的完整修法。那是二六时中,行、住、坐、卧、语、默、动、静都在修行。所以,你必须要有前面闻思的基础,否则修「四念处只会学到一些名相,学到一些技巧、学到一些皮毛,精神、核心很难学到。那是二六时中,行、住、坐、卧、语、默、动、静都在修行,所谓「二六时中」就是24个小时的意思,一天当中都在修行,并不是说都不要睡觉,该睡觉的时候一样睡觉,当你走路的时候、就好好走路,做什幺事情就好好清醒觉知你的当下,包括要睡觉的时候,也清清楚楚的知道你要躺下来,然后你要触到枕头,这整个过程都清楚明觉。然后你要睡觉之前,内心里面的起心动念,都能够清楚明觉。但你不是说「好!我修行,都保持一个很高的一种明觉」睡觉的时候会睡不着,因为在睡觉的时候还在用力、没有放松。如果你睡觉的时候没有放松,没有好好的睡觉,睡眠质量就不好,隔天的禅修就会受到影响;除非你能够放松,身心会自然调整需要的休息量,如果自然的醒来就起来。并不是说二六时中用功,就是不可以睡觉,不是这样!而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的睡,早上清晨醒来、眼睛一张开,当下的一切动作都清楚明觉。
事实上,印度是以四个小时为一个阶段,所以「四、六」二十四,他们把一天分做六个阶段,所谓「二六时中」是印度的一种说法,其实就是二十四小时。于是有初夜、中夜、后夜。初夜是晚上的六点到十点,中夜是十点到清晨的两点,后夜是清晨的二点到六点。白天也是一样,六点到个十点是白天的第一个阶段,再来就是中午的一个阶段,他们是用四个小时来分一个阶段、一个阶段,就是「六、四」廿四小时。如果以他们实际精进在禅修,因为佛陀所带领的大部分是出家人,几乎都是专业,没有很多的杂务,大家的身心负荷不会那幺粗重,需要的休息量比较不需要那幺多。他们专业修行的,睡眠时间是「中夜」的时段--十点到清晨两点,如果一般人把睡眠时间刻意减短,造成睡眠不足,一样会影响尔后的禅修质量,这样也不是很理想。
当然睡眠方面,睡眠量可以透过训练而减少,因为我以前也经历过,如果你的睡眠减少不是自然的,而是刻意透过训练,是不断在透支你的生命力,长久下来身体的免疫功能就会衰退。要看睡眠是要自然的醒,然后精神要很好,而不是说人家只睡四个小时,我睡六个小时这样不行啦!这样太放逸啊!会比不过别人啦!我这样不行……,你刻意从六个小时,然后就缩短两个小时,但是在缩短这两个小时之后呢?然后你在平常的时候,就会一直昏沉,身体体力会透支,于是你用一些方法来对治,这样慢慢的训练、慢慢的训练,可能你后来会真的就是睡六个小时。如果不是在正常的情况,而是透过人为的刻意造作,这样是一个生命力的透支,久了之后,你的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就会出问题。
有关于持戒方面,我们不用去论某人持了多少,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展现,他觉得这样做比较好,我们也尊重,而且感恩他们的贡献,至于我们个人可以参考别人的作为,我们要怎样做,自己拟定出我们要怎样做,不必去帮他们定位,因为这是尊重,我们是尊重这些的存在,我们自己要怎幺走,这是最重要的,你觉得说自己要怎幺走比较好,你要持怎幺样的戒,对你的解脱有帮助,你就去做,「戒」事实上是帮助你解脱,所以我们不用去帮别人定位。
【法义分享】起初要参加为期七天或十天的禅修,经善知识指导整套的修法,及如何去如实深观、体悟身心内外及宇宙人生的实相。一方面也学习当下现观身、口、意的冲动。事实上,「四念处」是要进入到很微细的心行,要看到很微细身、口、意的展现,内心的变化。如果一个人有正知正见之后,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,那是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真修实证而开悟、断结、证果。但是,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,而急着修四念处,有以下的弊病:(一)只懂一些空壳名相。只学一些皮毛或只学到部分而没办法深入。这是很常有的现象,很多人一听到「四念处」很好,这是「一乘道」,很重要啊!结果就急着要去实修「四念处」。(二)、略有心得体悟之后,就背着一把锐利的宝剑,到处要找人较量,或到处要看别人之漏、挑别人的毛病,设法把别人比下去,以显示「我的厉害」。这两点都是很常犯的毛病。
修行,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、口、意的冲动与我慢,如果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,那不管如何勇猛修行,都还在世间法里面绕。修行真的就是回来看我们自己,觉得说我们要怎幺样做,选择一个觉得这样走起来的路,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能够发挥出来,也能够真正回向世间,我想这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你的闻思基础不足而急着修「四念处」,你会只懂一些空壳名相,或只学一些皮毛,或只学到部分而没办法深入,就像如果医学理论基础不够,然后就急着要去当外科医生,或是急着去找一位医生来,在旁边实习、在旁边看,我们很容易常常只学一些技巧,只学一些外表,只学到一些皮毛,因为他要跟你讲一些重点方面的,你没办法体会啊!没办法体悟到啊!因为「四念处」的修行,等于是很锐利、很重要的一个阶段,它是全面性的修行,如果前面的闻思基础不够,你只是会学到一些皮毛,这样而已。
如果你的闻思基础不够,而且正确心态没有建立起来,没有惭愧心、没有柔软心,「修四念处」是以一种有所得、有所求的心在修。所以,以前我也看过不少人,他们也都是一样标榜说用「四念处」在修,结果是怎幺样呢?都着重在「守护六根」的关键上,就一直认为说怎幺样看着他的身、口、意,然后根、尘接触对境的时候,他怎幺样去看啊!……不错!这方面他已经有在看,在四念处里面的「身念处」方面,觉得身体的动作各方面他都在看、都在觉察,当他经过一段期间的训练之后,不错!他的明觉度、身体各方面的动作,已经比以前明显进步了,但是再来呢?却会用一种心态去看别人,当他自己觉得境界比较高之后,再来就是要看别人「你这样不行啦!你这样是漏啦!你这样那里漏啦!你这样……」大家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,我是遇过不少喔!
当大家在共修的时候,他的耳朵就是在听别人,看哪里的有漏,等一下一把剑就砍过去;他会说你这样就是不如法,这样就是怎幺样……,这样就是没有守护……,等于说他学了一些技巧之后,然后就是背着一把剑到处要去砍人,当然这砍的当下,一方面是说为你好,帮你指出你的缺点、你的漏,但事实上背后有一个心态,要让你看看我的厉害,我比你厉害、我比你还高……,修行比高比低的心态,很容易就呈现出来啊!所以,当我以前跟喜欢学禅的人在一起,一样啊!看到大家参禅学佛之后,以为他开悟了之后,就是背着一把剑要去砍,要去比较、较量。当我后来跟一些学习「四念处」的人在一起,一样又是看到这样,都是在比来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