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四章 修四念處
「戒律」本來是要息诤,但是「戒律」卻也最容易引起紛爭不斷、見诤不斷。我們要掌握一個重要原則,除非他要當你的學生,有問題請教于你,你才跟他講怎幺樣去做,否則戒律方面,事實上都是用來修正我們自己,不是去衡量別人。有關于名利心方面也是一樣,要回來檢驗我們自己,因爲修行路上有一些彎彎曲曲的岔路,都是要回來檢驗我們自己,我只是把我經曆過來的,所看到一些容易出差錯的分岔點,讓大家知道,因爲有些它是很深,當你有修有證、有名有利之後,如果你走偏差了、都不知道,就很可惜。重要的是,我們真的都要息诤,回來淨化我們自己。
(第一節)「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有一乘道,淨諸衆生,令越憂悲,滅惱苦、得如實法,所謂四念處」身、受、心、法就是「四念處」,佛陀講有一條能夠直接通達滅苦、息苦,究竟解脫的道路,這「一乘道」能夠「淨諸衆生,令越憂悲」,把你的苦、煩惱都能夠消失。「滅惱苦、得如實法」能夠真正去體悟到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,了悟這些實相、真理,這個法門就是「四念處」。所以,在佛陀時代,以及當今的南傳佛教地區來講,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法門,是最重要的主流,不管他們怎幺樣展現,都是扣住「四念處」的修行方法。在1989年,我一個人到泰國去參訪,泰國人也會問「阿彌陀佛」是什幺意思啊?當時大部分的泰國人,包括他們佛教的出家人,都不知道什幺叫做阿彌陀佛,他們也大部分沒有聽過,就是一些時空的演變差異之後,他們不知道,因爲在他們的修行法就是「四念處」,以及「出入息」方面。
不過,今年年初有一團泰國比丘來臺灣行腳,當時我還想說他們來到我們臺灣,不曉得他們的口頭禅會用什幺,結果後來跟他們接觸,反而他們一跟我們見面都講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可能就是因爲他們一過來之前,我們這裏跟他們交涉的人就跟他們講,我們這邊都是講這樣的一個佛號,反正遇到人家供養什幺,他們就是這樣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也有一點就是入境隨俗。
(第二節)「若比丘離四念處者,則離如實聖法……」然後以此類推,如果一個人沒有落實在「四念處」的修行,就是離開佛陀所講的解脫聖道,「離如實聖法」就是離開解脫聖道,沒辦法真正體悟到法,就離開甘露法,然後「不得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苦」于苦就不得解脫。佛陀就講得很坦白、很清楚,你的修行法門,如果沒有落實到「四念處」,只是在方便法上面繞。如果一個人能夠「不離四念處」,就不會離開佛陀所講的「如實聖法」,就不會離開「聖道」,不會離開「甘露法」。你能夠不離開甘露法,當然就能夠脫離生、老、病、死,越憂、悲、惱苦。
「我說彼人解脫衆苦」整個修行要離苦、滅苦,要出離苦海、邁向究竟解脫,一個很重要的法門。【法義分享】四念處的修法是綜合性的應用與全面性展開的完整修法。那是二六時中,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語、默、動、靜都在修行。所以,你必須要有前面聞思的基礎,否則修「四念處只會學到一些名相,學到一些技巧、學到一些皮毛,精神、核心很難學到。那是二六時中,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語、默、動、靜都在修行,所謂「二六時中」就是24個小時的意思,一天當中都在修行,並不是說都不要睡覺,該睡覺的時候一樣睡覺,當你走路的時候、就好好走路,做什幺事情就好好清醒覺知你的當下,包括要睡覺的時候,也清清楚楚的知道你要躺下來,然後你要觸到枕頭,這整個過程都清楚明覺。然後你要睡覺之前,內心裏面的起心動念,都能夠清楚明覺。但你不是說「好!我修行,都保持一個很高的一種明覺」睡覺的時候會睡不著,因爲在睡覺的時候還在用力、沒有放松。如果你睡覺的時候沒有放松,沒有好好的睡覺,睡眠質量就不好,隔天的禅修就會受到影響;除非你能夠放松,身心會自然調整需要的休息量,如果自然的醒來就起來。並不是說二六時中用功,就是不可以睡覺,不是這樣!而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的睡,早上清晨醒來、眼睛一張開,當下的一切動作都清楚明覺。
事實上,印度是以四個小時爲一個階段,所以「四、六」二十四,他們把一天分做六個階段,所謂「二六時中」是印度的一種說法,其實就是二十四小時。于是有初夜、中夜、後夜。初夜是晚上的六點到十點,中夜是十點到清晨的兩點,後夜是清晨的二點到六點。白天也是一樣,六點到個十點是白天的第一個階段,再來就是中午的一個階段,他們是用四個小時來分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,就是「六、四」廿四小時。如果以他們實際精進在禅修,因爲佛陀所帶領的大部分是出家人,幾乎都是專業,沒有很多的雜務,大家的身心負荷不會那幺粗重,需要的休息量比較不需要那幺多。他們專業修行的,睡眠時間是「中夜」的時段--十點到清晨兩點,如果一般人把睡眠時間刻意減短,造成睡眠不足,一樣會影響爾後的禅修質量,這樣也不是很理想。
當然睡眠方面,睡眠量可以透過訓練而減少,因爲我以前也經曆過,如果你的睡眠減少不是自然的,而是刻意透過訓練,是不斷在透支你的生命力,長久下來身體的免疫功能就會衰退。要看睡眠是要自然的醒,然後精神要很好,而不是說人家只睡四個小時,我睡六個小時這樣不行啦!這樣太放逸啊!會比不過別人啦!我這樣不行……,你刻意從六個小時,然後就縮短兩個小時,但是在縮短這兩個小時之後呢?然後你在平常的時候,就會一直昏沈,身體體力會透支,于是你用一些方法來對治,這樣慢慢的訓練、慢慢的訓練,可能你後來會真的就是睡六個小時。如果不是在正常的情況,而是透過人爲的刻意造作,這樣是一個生命力的透支,久了之後,你的身體免疫系統功能就會出問題。
有關于持戒方面,我們不用去論某人持了多少,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展現,他覺得這樣做比較好,我們也尊重,而且感恩他們的貢獻,至于我們個人可以參考別人的作爲,我們要怎樣做,自己擬定出我們要怎樣做,不必去幫他們定位,因爲這是尊重,我們是尊重這些的存在,我們自己要怎幺走,這是最重要的,你覺得說自己要怎幺走比較好,你要持怎幺樣的戒,對你的解脫有幫助,你就去做,「戒」事實上是幫助你解脫,所以我們不用去幫別人定位。
【法義分享】起初要參加爲期七天或十天的禅修,經善知識指導整套的修法,及如何去如實深觀、體悟身心內外及宇宙人生的實相。一方面也學習當下現觀身、口、意的沖動。事實上,「四念處」是要進入到很微細的心行,要看到很微細身、口、意的展現,內心的變化。如果一個人有正知正見之後,采用四念處的全面修行,那是隨時都有可能因爲真修實證而開悟、斷結、證果。但是,如果欠缺法義的聞思基礎,而急著修四念處,有以下的弊病:(一)只懂一些空殼名相。只學一些皮毛或只學到部分而沒辦法深入。這是很常有的現象,很多人一聽到「四念處」很好,這是「一乘道」,很重要啊!結果就急著要去實修「四念處」。(二)、略有心得體悟之後,就背著一把銳利的寶劍,到處要找人較量,或到處要看別人之漏、挑別人的毛病,設法把別人比下去,以顯示「我的厲害」。這兩點都是很常犯的毛病。
修行,如果不是用來隨時反觀自己身、口、意的沖動與我慢,如果不是用來反觀諸結縛而斷結,那不管如何勇猛修行,都還在世間法裏面繞。修行真的就是回來看我們自己,覺得說我們要怎幺樣做,選擇一個覺得這樣走起來的路,對自己的生命意義能夠發揮出來,也能夠真正回向世間,我想這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你的聞思基礎不足而急著修「四念處」,你會只懂一些空殼名相,或只學一些皮毛,或只學到部分而沒辦法深入,就像如果醫學理論基礎不夠,然後就急著要去當外科醫生,或是急著去找一位醫生來,在旁邊實習、在旁邊看,我們很容易常常只學一些技巧,只學一些外表,只學到一些皮毛,因爲他要跟你講一些重點方面的,你沒辦法體會啊!沒辦法體悟到啊!因爲「四念處」的修行,等于是很銳利、很重要的一個階段,它是全面性的修行,如果前面的聞思基礎不夠,你只是會學到一些皮毛,這樣而已。
如果你的聞思基礎不夠,而且正確心態沒有建立起來,沒有慚愧心、沒有柔軟心,「修四念處」是以一種有所得、有所求的心在修。所以,以前我也看過不少人,他們也都是一樣標榜說用「四念處」在修,結果是怎幺樣呢?都著重在「守護六根」的關鍵上,就一直認爲說怎幺樣看著他的身、口、意,然後根、塵接觸對境的時候,他怎幺樣去看啊!……不錯!這方面他已經有在看,在四念處裏面的「身念處」方面,覺得身體的動作各方面他都在看、都在覺察,當他經過一段期間的訓練之後,不錯!他的明覺度、身體各方面的動作,已經比以前明顯進步了,但是再來呢?卻會用一種心態去看別人,當他自己覺得境界比較高之後,再來就是要看別人「你這樣不行啦!你這樣是漏啦!你這樣那裏漏啦!你這樣……」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,我是遇過不少喔!
當大家在共修的時候,他的耳朵就是在聽別人,看哪裏的有漏,等一下一把劍就砍過去;他會說你這樣就是不如法,這樣就是怎幺樣……,這樣就是沒有守護……,等于說他學了一些技巧之後,然後就是背著一把劍到處要去砍人,當然這砍的當下,一方面是說爲你好,幫你指出你的缺點、你的漏,但事實上背後有一個心態,要讓你看看我的厲害,我比你厲害、我比你還高……,修行比高比低的心態,很容易就呈現出來啊!所以,當我以前跟喜歡學禅的人在一起,一樣啊!看到大家參禅學佛之後,以爲他開悟了之後,就是背著一把劍要去砍,要去比較、較量。當我後來跟一些學習「四念處」的人在一起,一樣又是看到這樣,都是在比來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四章 修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