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發出離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二雙。所謂「四雙八輩」,就是這樣一雙一雙,真正能夠證到初果,叫做進入聖者之流,不是佛陀一個人可以成佛而已,只要你能夠按照法次法向、次第步驟,一步一步去做,一樣都可修、可證、可達。而且在佛陀僧團裏面,有那幺多的解脫者,事實上都在告訴你,真的只要照這樣做,就可修、可證、可達。所以,你想到這些,會不會很有信心?一樣啊!你會信心無窮。除了我們向佛陀學習之外,一樣有這些兄長、道友,他們也一樣是走出來,想到這些,你就會很有信心,然後跟他們學習。

  其他後面的「念戒」、「念施」、「念天」,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,一樣啊!「戒」、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惡緣、增加善緣,有助于自淨其意,所以是念戒的功德。再來「念到布施」想到布施的功德,布施可以打開我們狹窄的心胸,讓我們的心胸慢慢擴大、擴大,打破我們的身見,打破我們的親疏觀念,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布施,不斷讓我們那些我是、我能,放不下的那些,慢慢能夠放下、放下,所以布施也是相當重要的。一個成長的過渡時期,「破除身見」、「破除我見」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,包括將來真的進入到整個生命,你都可以舍掉啊!所謂生命的舍掉,不是消極悲觀自殺的「舍」,不是啦!你在修行的過程,因爲到最來那個「自我」要舍掉啊!這是要生死大事啊!沒有經過「自我」要大死一番,後面這一關你是跳不進去的,你沒辦法超越。所以,布施都是從有形的這些施舍,慢慢的,包括慢慢的成長,到後來就是要整個「自我」的施舍,到將來當你真正成爲一個開悟解脫者,或是你真的能夠「有

  法做見證」,一樣你會不吝啬于「法布施」的,會把你的法喜這些,跟衆生來分享,那就是「法布施」。

  所以,布施對修行方面,這是相當重要的,因此佛陀鼓勵大家布施,記得!不是我想要你們的錢財,不是我想要你們的物品,不是這樣!佛陀鼓勵大家要有布施的心,布施並不限于對佛陀或是對于某人,而是你要有這一種施舍的心胸,最重要是協助你逐步把你的心量打開,把你的視野打開,把那個身見、那個抓取,放舍啊!解脫者接受你的布施,也是讓你種善根福德因緣,「種福田」的意思,布施有它的功德,但是不要把布施又當作是「以方便爲究竟」,整天就忙著人家哪裏有貧苦,我們趕快去救濟,明天哪裏有貧苦,我們又趕快去救濟,整天在那裏忙著布施,這樣也許你要靜下來看看,是不是有本末顛倒?你一切的作爲,要以解脫道、邁向究竟解脫,爲第一順位、爲核心,如果你扣住這個核心,知道什幺是究竟,你就可以權施種種方便。如果你沒有把修行解脫,擺在第一順位,你很多的布施,就會變成只是在方便法上面繞。

  後面的「念天」方面,就是佛陀也鼓勵大家,如果說你可以的話,盡量要求自己,這一生這一世就邁向究竟解脫。如果方各面因緣條件還不夠、條件還不具足,至少我們要多持戒、行善、布施,多累積善根福德因緣,至少你可以「不墮惡道」,而可以「生天道」。

  「若比丘住于學地」在學習的過程中,「欲求上升安樂涅槃,如是多修習,疾得涅槃者,于正法、律盡諸漏,無漏心解脫、慧解脫,現法自知作證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……」這些都是一個很好的方便法,它可以協助你逐步的成長,然後從有依到達無依,從有漏到達無漏,從有學到達無學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過程。

  安納般那是禅修方面的解析。剛才有人問:照經文這樣看的話,應該是這樣做,你就可以到達究竟解脫,略說是可以這樣說,但是你實際進入去做,就會自然不斷的成長,就好像這裏的念天方面,你不是光是念天,就可以到達究竟解脫,而是說它這是一個很好的成長過程,事實上這裏講的「六念法門」,它是一個退可守、進可攻的方便法,只要把整個解脫道弄清楚,你逐步的這樣一步一步的上來,像持戒、布施、念諸天這些,包括前面的「念僧」這些,都是讓我們培養善根福德因緣,向善知識學習的那個心。包括前面的念佛方面的,如果你弄錯,沒有體會到佛陀的本懷,你一樣又很容易落入在「依人不依法」。

  所以,你要有正確聞思的過程,就好像說在幼兒園的階段,你有很多的玩具、很多的那些工具,讓你能夠進來;很多的一些方便法,讓你能夠進來。進來之後,善知識他會協助你逐步的去成長,包括前面所講的法方面,因爲你真的念佛,體會到佛陀的這些,真的體會到僧方面,整個核心,不管從哪一個角度,它一定是引導你來體悟、體證那個法,然後邁向解脫。你要究竟解脫以前,一定是了悟真理實相,這是一定的過程,是必然的過程。

  【法義分享】本經解釋「六念法門」的修行方法。有它的功效與對治作用。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:原始佛法的「念佛」是憶念佛陀的種種德行。而主要的目的,是引起「見賢思齊」的作用,第二、體悟「舜何人也、禹何人也,有爲者亦若是」因而效法佛陀、勇猛精進用功。以佛陀爲榜樣,現世就到達究竟解脫自在的彼岸。如果沒有真的去體證到法,然後沒有回到自依止、法界依止,你還是一樣只是在方便法裏面繞而已。所以,

  什幺後來的人在解脫道迷失之後,一直繞不出來,一直在那裏繞?結果就認爲說要叁大阿僧祇劫,都是因爲把真正核心的法、解脫法遺漏掉了。

  後世出現的「唸佛法門」,不但量變,質也都變了。大家要慢慢平心靜氣的體會,原來的念佛的念,是這個「念」,後來的「念」是變成這個「唸」。一個是用心去憶念佛陀的功德,那些都要用心去體會,後來的這個「唸」,變成又是嘴巴方面的唸,就很容易失去了它的本質。原始佛法的念佛,是要向佛陀學習,基本上跟佛陀是平等的,而且佛陀也告訴大家,你們大家跟我佛陀也是平等,只是你們不了解而已,要把從不了解,轉變爲了解,這個過程。所以,原來是這樣,大家跟佛陀是平等,只是說我們不知道,在學習的過程中,我們向佛陀學習。原來的念佛,都是要向善知識學習,學習成就大丈夫,學習佛陀的大慈大悲愍衆生。

  但是後來的念佛,轉變出來的,卻不敢成就,不敢此生此世成佛;後來的一些念佛,容易形成有一種乞求的心態,原來是平等,我是向佛陀學習,成爲究竟解脫者,如果你有這樣一種乞求心態,很容易淪爲次等人民,很容易無形中,如果沒有善巧、體會到真正法義的核心,很容易就淪爲次等人民,然後又成爲被救渡者,一直要乞求被救渡、被救渡。事實上,佛陀、所有的佛,都是要協助大家成爲大丈夫,協助大家解脫自在。

  所以,「法」沒有所謂「末法時期」,「法印」就是「真理」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,過去如此、現在如此、未來也是如此;在地球如此,遍十方世界也是如此,「法印、真理」都是很清楚、很明白的呈現在衆生眼前,問題只在于你要不要打開慧眼去如實正觀而已。像淨土方面,如果你能夠透過念佛這個法門,而讓你的心甯靜下來,然後再好好的進一步去深觀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,能夠到達大徹大悟,這個念佛法門它是相當好的。所以,所有的佛,他都是要協助大家成佛,不是引導你去成爲一個不斷地在那裏乞求的次等人民,那不是阿彌陀佛的本意,阿彌陀佛也是要協助你成長、成長,協助你能夠到達究竟解脫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、這些法門,我們都可以平等心來接受,也尊重一切的法門,法門不用在那裏比較誰高誰低,而是八萬四千法門這些,都是要讓我們的心靜下來,如果這些法門沒有讓你心靜下來,然後如實去現觀這些真理實相,沒有真正的幫助你成長,它反而很容易是形成一種法的束縛。如果有正確的聞思,知道什幺是究竟法?透過各種方便法都可以。你覺得說哪一種方便法,能夠協助你真的去了悟真理實相,能夠真正協助你去透視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,讓你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醒過來,真正去體證到真理實相。所有的法門,只要能夠幫助你到達,都是很好的法門。

  舉例來講,如果阿彌陀佛是類似開銀行的董事長,他會跟你們講:「如果你有需要,可以來向我借貸,我可以協助你們成長,可以協助你們解決困難、渡過難關,因爲我今天有這些能力,我願意反饋世間、協助大家成長」這是他的悲願、協助大家成長,因爲還沒有完全獨立,如果我們還有需要向外借貸的時候,但是這只是他協助我們一個成長過程,而不是協助我們以向他借貸爲目的,他是協助我們成長,最好能夠不必借貸,這樣成長的過程,到後來你就不用借貸。所以,要回到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上面來。

  

  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發出離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