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是一些雕虫小技,于是那个「自我」就会越来越小。当「自我」小到后来完全消失,就是「自我」消失成为○,那个自我、我慢消失成为○,当你成为○的时候,你觉醒过来的时候,发现你跟整个法界,你跟整个无限是溶为一体;当你真的大死一番之后,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的法界。
(第四节)「若于佛不坏净成就者,法、僧、圣戒这些成就者,悭垢缠众生离悭垢心,在家而住解脱,心施,常行乐施,常乐于舍,行平等施,圣戒成就」在家人一样,「在家而住解脱」。如果有因缘现出家相去专修,当然是很好。如果你有遇到善知识,然后有正知正见,现出家相去实修实证,又更快。如果你没有因缘,然后你以在家身方面,一样都是可修、可证、可达的,所以在家一样可以修行、可以解脱。
【法义分享】若以在家居士身分修行,只要依阿含解脱道而行,一样可以开悟、断结、证果。如果您把修行摆在第一优先,很精进用功的闻思修证,在家居士要证到三果并不难。如果要证阿罗汉果,后面就要进入专修。所谓「出家」分三个层面,一个是从外相方面来分,这是第一步的,第二步是你所研究的法、所接触的法,到底是解脱法、还是方便法?这是第二个层面;第三个层面就是初果到三果,这还算是在三界的家里面,阿罗汉才是真正出三界的家,所以我们要向佛陀学习,真正出三界的家。
(第五节)有提到法镜经,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。如果一个人能够体证到三法印、四圣谛之后,然后你会不断再深入去求证、体悟,如果你真的有见到法,道心就不会退失。所以,真正证到初果之后,你不会退失道心的,会一路一直的深入下去,因为你知道说「非此不可」啦!你也知道说唯有这才是迈向究竟解脱之路。
(第六节)这一节是讲述「六念法门」,主要的内容第一个就是「念佛」,第二是念法,第三是念僧,第四是念戒,第五是念施、念布施,第六是念升天、天界方面的。「佛告摩诃男:『若比丘在于初学地,求所未得』」「若比丘在于学地」如果比丘是进入初学的阶段,或是闻思基础还不稳定,道心还比较弱,基础还比较不稳定,这时候「求所未得」,觉得你还没有真正的突破,想要有所开悟、有所解脱、有所证果,还没有真正的达到,求的、找的很苦的时候,怎幺样才能够「上升进道」,继续努力精进用功而迈向「安稳涅槃」呢?「于彼尔时」佛陀就开示一些方便法门,协助你直驱无上道的法门,就是「当修六念,乃至进得涅槃。譬如飢人羸瘦,得美味食,身体肥泽」就是「六念法门」,协助众生成长,从有学位然后逐步上来,慢慢到达无学位、到达究竟解脱。当然这个过程,你必须要不断的成长、脱胎换骨的。
第一个是念佛,「何等为六念?谓圣弟子念如来事」就是意念佛陀的功德,「念如来事」事实上,就是如来的十个名号,把佛陀的成就用十个特征来描述,什幺叫做「佛陀」呢?就是「如来」,十个名号就是从十种不同的角度,诠释一个究竟解脱者所展现出来的特性,就是佛陀的十个名号。如果能够体会一个解脱者具有哪些特征、哪些特质,这样是不是会让你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效用呢?所以,这是一个过程。
有人问:这样不是在一个依人的阶段?所以,这是一个过程,这是一个方便法。如果你把这个方便法又锁定在佛陀身上,这样又是落入依人,其实这只是我们要向佛陀学习。「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」「如来」就是能够清清楚楚、如同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,来看待万事万物,叫「如来」,不会染污、不会扭曲,唯有没有贪、瞋、痴的时候,才能够做到,解脱者才能够做到。「明行具足」凡夫是「无明行」,佛陀、解脱者是明行足。
什幺叫「善逝」?就是能够随时归○,知道「善逝」的真意、深意,就要让过去随时归○、随时死掉。当然,如果我们有做错、做不好,一样啊!不是说这样就没有业力因果,绝对不是这样,而是说过去做错、已经做错,好!我承担、承认,接受过去的这些错,我现在该怎幺样去做?一样要落实在现在,要勇于去面对、勇于去承担。「善逝」就是你要随时能够归○,然后从○出发。
「世间解」就是能够对世间有深度而正确的理解,世间解。
「无上士」就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一般把「无上」解释为一个人修行境界到达最高,智慧、德行各方面,他都到达最高啦,他的神通也都到达最高,因此有的人就自认为修行境界已经到达最高了,怎幺样啦!……就自称「无上师」,把「无上」解释为他就是爬到最高、最上,这样的说法对不对?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超越二元对立?为什幺说还没有超越二元对立?因为你有认为说你在最高、最上,认为你在最上,就认为别人都是低低在下,这里面都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,还没有超越二元对立。很多一般的解释,都把佛陀的本意曲解了。佛陀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但不是要你爬到最高、最上去,然后说:我是最高、最大、我是最伟大……,不是这样。真正的「无上」,事实上到后来是泯除一切的二元对立,也就是说佛陀体悟到「不相在」,佛陀体悟到最后就是一切众生都平等,没有一个众生比我更高、更大,也没有一个众生比我渺小,没有一个人在主宰我、掌控我,我也不会去主宰、掌控任何人,一切众生都是平等。
「无上」就是没有人比我上,当然也没有人比我下,没有自卑、没有我慢,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,完全平等之心。「正等」就是完完全全平等之心,来善待一切世间众生。当总统的跟当小职员的,我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,但是大家都同样的、等同的重要,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。一部经有提到说佛陀大彻大悟之后,然后他说:奇哉!奇哉!原来所有的大地众生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德行。事实上,所讲的就是佛陀体悟到原来所有的众生,竟然跟佛陀都完全平等,就是「无上」的深义。所以,一个真正的究竟解脱者,他体会到跟一切众生都是完全平等,没有卑慢、没有我慢,体悟到跟一般众生都平等。
你真能够体会到这方面,体会到你跟佛陀完全平等,你也跟耶稣完全平等,这样才不会有卑慢。如果你还有卑慢,就一定还有我慢。所以,真正的「无上」、体会到「无上」,体会到完全的平等,就是一个真正究竟的觉悟者--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「无上士」。
「调御丈夫」有的人解释说他很擅长于调御别人,很擅长于去调御一般众生,其实真正本意不是这样。真正的本意是说因为佛陀发现到,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,你要带领千兵万马很容易,你要胜千军万马容易啊!但是你赢不了自己,除非你是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。所以,真正的调御丈夫,就是他能够调御那个最大的敌人--自己,这才是真正的「调御丈夫」。
「天人师」当他具足前面这些德性的时候,这样就是一个天人师、人天师表,但是所谓「人天师表」是众生的一种恭敬,如果你自认为修行各方面都很高、很好,理所当然就是人天师表,理所当然受人家尊敬,这样要看看里面是不是有我慢?所以,天人师、佛,「佛」的本意就是觉悟者,也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的人,叫做「佛」,像这样的人就是「世尊」,也就是人间很少的尊者法宝。
以上就是佛陀的十个法号。「圣弟子如是念时」想起佛陀的这些,你就会不起贪、不起瞋、不起痴,贪、瞋、痴就会暂时的降服。「其心正直」为什幺会正直呢?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风范,让我们学习、让我们看齐,这时候最重要的会「见贤思齐」,这样会不会落入一种「依人」的情况?佛陀不是要让你膜拜,佛陀是要让你学习,很重要的观念。「其心正直。得如来义,得如来正法,于如来正法,于如来所得随喜心;随喜心已,欢悦」当一个人的道心不够,或是比较弱的时候,他需要藉助佛陀这样的一个学习风范,然后想到佛陀这幺样的精进、用功,成就这幺好的这些德性,你就会生起惭愧心,会看齐、会学习,然后你的心会越来越宁静,于是你的道心会越来越增强,这样就会自然进入内心的安详,就能够进一步去「止观双运」。
所以,「欢悦,欢悦已」都是已经有进入禅悦、禅定这方面。再来,「其心定」之后,就能够进一步去「止观双运」。当然,在一个人内心纷乱的时候,你会失是去理智;如果一个人内心能够宁静下来,智慧就会出来,遇到任何事情,就会有智慧去面对、去处理,自然就会大化小、小化无,逢凶也会化吉。这就是「念佛」方面的功德。
再来,念法方面呢?「圣弟子念于法事」佛陀所讲的这些法,世尊所讲的这些「法、律,能,现法能离生死炽然,不待时节,通达现法,缘自觉知」如果一个人能够真的了悟佛陀所讲的这些法,就能够离生死、了悟生死大事,这里所讲的是「现法」,就是现在世。佛陀以前带领大家,都是要回到当下来,然后好好的去体悟、都是现在,你要活在现在才能够见到法。所以,当我体会到这些之后,才确信「法」没有末法时期,因为「法」它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是如此的,就是活生生呈现在眼前,你只要停下来,脚步缓慢下来,心静下来,心柔软、宁静,把粗糙的心,慢慢变成比较微细、比较明觉,这样你就能够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佛法,从最平实、平凡、平淡之中,去体悟「三法印」,体悟「四圣谛」,你能够当下去见法,当下你就能够「离生死炽然」,你见法深一分,你的苦就减少一分,因为你的颠倒梦想会减少一分,所以他是「不待时节」,不是说修行要多久,要几十年、要几世、几世,或是几大阿僧祇劫,都不是这样。体会佛陀所讲的佛法,真的就是现在、此生、此世,就可修、可证、可达,所以你就会很有信心。
「念僧」就是「世尊弟子善向、正向、直向、诚向,行随顺法」看到佛陀所引导的这些人,他们都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。向须陀洹、得须陀洹,叫做一双,「四双」的第一双,这是两种人;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,这是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发出离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