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发出离心

  第十七章 生信→发生离心

  以上几章课程讲述,对法及修行的整个次第方面,超越「见指不见月」,能够真正见到月、见到实相、见到真理,已经有清楚的一个概念、轮廓出来了,怎幺样去落实体悟、体证,大家已经渐渐有信心了,于是第十七章开始讲述「生信→发出离心」,因为你有真正的正确闻思之后,就会产生信心出来,佛法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,并不是一些知见、知识、哲学的探讨,佛法讲的是宇宙真理实相方面的,是要让我们如实去了解,从迷茫无知的情况之下,从无明的情况之下,能够觉醒过来,透视万事万物,这是一种智慧,这是一种觉醒。真正的觉醒,就是去觉悟到这些万事万物的实相。

  所谓修四念处--身、受、心、法,尤其是「身念住」与「受念住」,只是第一个阶段在开发我们的觉性而已,觉性开发出来之后,才能够进入「心念住」、「法念住」,去看你的起心动念,以及身、口、意展现出来的种种法相,身、口、意展现出来是一种法,如果你的整个目标都只是在五蕴身心上面,你再怎幺修、那个「我」还是不空,你再怎幺修、都还是在「以慢断慢」的阶段。所以,最后「五上分结」的「慢」要断,不能只是在五蕴身心里面,去观察无常、无我。所以,为什幺差摩比丘到后来还是发现我这样去做,「自我」还是没有破、还是没有断?如果你还是用慢断慢,「自我」是没办法断除,这一把剑本身没办法砍断自己的。

  「五上分结」要断,如果是透过佛陀、善知识、经典文字,所跟我们指引的这些,然后一直在这里下工夫,顶多是可以从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证到三果而已。你要证到阿罗汉果,「五上分结」要断,记得!到最后一定要深入体悟法界。老子他看到这整个法界的奥妙之后,就赞叹这整个法界,谓之「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」,很多人认为老子讲的是一些玄学、不切实际,事实上不是啦!老子所讲的不是观念、概念或是玄学、不切实际的,老子所讲的一样都是在协助众生去了悟实相、大自然,体悟到整个大自然,真的是「玄之又玄、众妙之门」,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,到后来竟然发现是找不到答案的,没有答案啦!如果所有事情都可以求真求证到,你都可以去了解、可以去知道、去证明到,那个「我慢」会断吗?那个「我慢」会臣服吗?不会的。因为你会认为「我知道啊!我懂啊!我很厉害啊!……」。

  唯有一天,你能够去看到法界的「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」,到后来那个「自我」才会真正臣服,当「自我」真正彻底臣服,就是「五上分结」的断除,我是、我能、我慢的断除,因为那个「自我」很厉害、很厉害,如果大家慢慢的去修,慢慢就可以体会到那个「自我」很厉害、很厉害。如果最后这个「自我」,不是因为深观整个法界的奥妙而最后的臣服,五上分结的「自我」不会断,这算是很深的所在,我们大家先了解、知道整个修行的过程,因此佛陀才讲「缘起」,「缘起」就已经是甚深了,所谓「缘起甚深」。而空、涅槃、法界这些,又是甚深极甚深、深极甚深,就是去看到那个很深啊!很奥啊!很妙啊!所以「我慢」才完全的臣服,那个我是、我能才会看到说「喔!原来我再修得再怎幺广大的神通,在法界大自然之中,竟然只是雕虫小技……」。

  你有再怎幺广大的神通,再怎幺广大的法术,在整个大自然法界之中,都只是雕虫小技,这时候「我慢」才会断。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界这些,当他有神通、有法术之后,「我慢」会增加。

  (第一节)大家自己可以看一下。【法义分享】亲近善知识之后→听闻正法 →内正思惟→依法次法相而行,之后,发现佛陀所开示的法,真的是能引导我们开智慧、了知宇宙人生实相、进而脱离生死轮回、解脱自在。因此对「法」生起了坚定的信心。由于对法的信心而扩展到对佛、对僧、对圣戒的坚定信心,四不坏净于是成就。一个人要证初果,就是要先来到「四不坏净」的确立,对佛、对法、对僧、对戒的「四不坏净」,整个的核心就是在于对法的体悟,记得!这个法它不是抽象的,法、佛法讲的就是宇宙实相、真理法则。所以,「疑盖」的破除,是来自于真修实证,而不是来自于信仰,不管你的信仰多幺虔诚,里面都有「无知」与「疑盖」的成分。

  (第二节)「佛告舍利弗:如汝所说,流者,谓八圣道。入流分者有四种」要证初果有四个条件:亲近善知识、听闻正法、内正思惟、法次法相。「内正思惟」就是把所听到的,已经慢慢地再去消化,去体悟、去求证了。再来按照解脱道的次第,逐步、一步一脚印的跟着走,就是「法次法相」。

  (第三节)「尊者阿难与尊者舍利弗:断四法、成就四法,如来、应、等正觉记说彼人得须陀洹,不堕恶趣法,决定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边」什幺叫做断四法、成就四法呢?「断四法」就是本来不信佛或有疑,对佛、法、僧、戒四种,本来是有疑,然后经过闻思之后,成为无疑;本来对那个不信,现在转为「净信」,就是断四法、成就四法。「应」就是应供,也就是阿罗汉,如来、应供、阿罗汉,佛陀本身都自称是阿罗汉。所谓如来、应、等正觉,只是从不同的名称来说。

  佛陀说此人得须陀洹果,如果一个人能够证到初果,他就「不堕恶趣,决定正向三菩提」一定会到达究竟解脱,只要他再「七有天人往生」,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,就会到达究竟解脱。【法义分享】对「法」生起了坚定的信心、成就四不坏净,这就是证到初果的须陀洹,已加入圣者之流的行列。而对「法」坚定的信心,是因为经过真修实证、有体悟、有见法、得法眼净。亲自体证到,疑盖才会破除(见法、体证乃是有浅有深,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施设)。刚才有人提到,为什幺一个人他见法之后,还是没有成为一个究竟的解脱者,这是因为有浅有深。

  整个法界、整个大自然,都是没有虚伪、没有装饰,都是很如实、很纯朴,完全原貌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,就是因为太朴实、都没有一些装扮,大家变成太习以为常了,于是平常都不去注意到它,没有发现到它的重要,没有去看到这整个法界的玄奥,我们整个心都一直向外去看,就看不到眼前的法,我们的心都是一直在向外攀缘,心都一直的在冲动、冲动,你都停不下来、停不下来,就没办法看到眼前现象界存在的活生生佛法。《金刚经》里面佛陀有讲:如果一个人以身相去见如来,是「斯人行邪道」。所以,不要去看说「这个人外表法相多幺庄严,这个才是大师啦!这个会显现神通啦!这个才是大师啦!……」。

  真正一个体悟大自然法则的人,到最后他是返璞归真的,不会作鬼作怪,像佛陀本身以前也是一样,都是很平凡、平实、平淡的一个人,老子更是平凡、平实、平淡的一个人,因为他们看到大自然、法界这些之后,都是返璞归真。所谓「至人只是常」,真正体悟宇宙真理实相、究竟涅槃解脱的人,他们都是回到平凡、平常,平淡的人。如果你真正要看到真理实相,要学会看平凡、平实、平淡的外表,就是所谓的「大智若愚」,真正大彻大悟的人,你会看出来「大智若愚」。(两百九十页)【法义分享】真正的善知识,了知自己只是个指引真理的手指,协助你去看透身心、内外、宇宙、人生的实相,协助你去看那大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真理,引导你「以大自然为师」,引导你逐渐回归大自然,逐渐溶入不生不死的「空」而解脱自在,这是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的深义。宇宙人生的真理、最深奥的奥秘,都是显露在大自然中,而不是在任何经典里。淡中知真味,常里识真人。至人只是常。

  老子、包括说像佛陀,在你面前出现一百次,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踪迹,除非你通达无为之道。凡夫都要想要成为不平凡、想成为圣贤;解脱的智者,只是回归到成为平凡的人。所以,那些解脱者,包括佛陀在内,为什幺他们能够知足呢?他们能够过着只要这样很简单的穿着,只要生活上可以过得去,我到哪里都很快乐、解脱自在,为什幺能够这样?都是跟整个的法界溶为一体,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到这方面的深义,从中要学习的去看到纯朴、纯真、朴实,然后透过一个指引的「指月的手指」,然后再去看到。在此说一个笑话,如果真正的佛陀出现,你会觉得是他一个很土的人,信仰归信仰,真实的佛陀,他是一个平凡、平实、平淡的人,但是他讲出来的却都是法宝、无价珍。

  我们要去看到佛陀已经是很土的人了,如果看不到他这个很土的人里面就藏着无价珍,当然你看不到「更土」的大自然!所谓淡中知真味、常里识真人,要去看到真正的解脱者、真正的善知识,你要看到平凡、平实、平淡中,所蕴藏的那个玄妙、奥妙,因为大自然展现出来就是在最平凡之中,却有最深奥的宇宙哲理。所以,你慢慢去看,就会看到一朵花,还有一片树叶里面,都藏着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大家的心就是要慢慢静下来、慢慢来看,我们的心要越来越细,才能够去看到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讲的都是大自然、法界的奥妙,讲的就是在讲玄之又玄方面的,当你越体会越深入,越真正深入去体会,那个自我、我慢,就会越脱落一分,到最后你一定会整个的臣服、赞叹,到最后我慢完全消失。

  以两个数学公式归纳一下,上面分子都是「一」,如果分母越大,所得出来是怎幺样?如果分母越大,所得出来的就越小;如果分母越小,所得出来就是越大。如果分母越大、越大,大到后来是无限大,当它是无限大的时候,这边出来是什幺?○,对不对?如果分母它越小、越小,小到后来它成为○的时候,这边出来是无限大。所以,这个「一」就是代表法界,分母是代表这个小我,每一个人的「自我」,这个「自我」如果越大、越大、越厉害,到后来你就是一场梦、一场空。如果你懂得越多,你会越谦虚,身心会越柔软;你越懂越多,会看到那个我慢、我是、我能,都只是在那里花拳绣腿,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发出离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