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 生信→發生離心
以上幾章課程講述,對法及修行的整個次第方面,超越「見指不見月」,能夠真正見到月、見到實相、見到真理,已經有清楚的一個概念、輪廓出來了,怎幺樣去落實體悟、體證,大家已經漸漸有信心了,于是第十七章開始講述「生信→發出離心」,因爲你有真正的正確聞思之後,就會産生信心出來,佛法並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,並不是一些知見、知識、哲學的探討,佛法講的是宇宙真理實相方面的,是要讓我們如實去了解,從迷茫無知的情況之下,從無明的情況之下,能夠覺醒過來,透視萬事萬物,這是一種智慧,這是一種覺醒。真正的覺醒,就是去覺悟到這些萬事萬物的實相。
所謂修四念處--身、受、心、法,尤其是「身念住」與「受念住」,只是第一個階段在開發我們的覺性而已,覺性開發出來之後,才能夠進入「心念住」、「法念住」,去看你的起心動念,以及身、口、意展現出來的種種法相,身、口、意展現出來是一種法,如果你的整個目標都只是在五蘊身心上面,你再怎幺修、那個「我」還是不空,你再怎幺修、都還是在「以慢斷慢」的階段。所以,最後「五上分結」的「慢」要斷,不能只是在五蘊身心裏面,去觀察無常、無我。所以,爲什幺差摩比丘到後來還是發現我這樣去做,「自我」還是沒有破、還是沒有斷?如果你還是用慢斷慢,「自我」是沒辦法斷除,這一把劍本身沒辦法砍斷自己的。
「五上分結」要斷,如果是透過佛陀、善知識、經典文字,所跟我們指引的這些,然後一直在這裏下工夫,頂多是可以從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證到叁果而已。你要證到阿羅漢果,「五上分結」要斷,記得!到最後一定要深入體悟法界。老子他看到這整個法界的奧妙之後,就贊歎這整個法界,謂之「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」,很多人認爲老子講的是一些玄學、不切實際,事實上不是啦!老子所講的不是觀念、概念或是玄學、不切實際的,老子所講的一樣都是在協助衆生去了悟實相、大自然,體悟到整個大自然,真的是「玄之又玄、衆妙之門」,一切問題的最終答案,到後來竟然發現是找不到答案的,沒有答案啦!如果所有事情都可以求真求證到,你都可以去了解、可以去知道、去證明到,那個「我慢」會斷嗎?那個「我慢」會臣服嗎?不會的。因爲你會認爲「我知道啊!我懂啊!我很厲害啊!……」。
唯有一天,你能夠去看到法界的「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」,到後來那個「自我」才會真正臣服,當「自我」真正徹底臣服,就是「五上分結」的斷除,我是、我能、我慢的斷除,因爲那個「自我」很厲害、很厲害,如果大家慢慢的去修,慢慢就可以體會到那個「自我」很厲害、很厲害。如果最後這個「自我」,不是因爲深觀整個法界的奧妙而最後的臣服,五上分結的「自我」不會斷,這算是很深的所在,我們大家先了解、知道整個修行的過程,因此佛陀才講「緣起」,「緣起」就已經是甚深了,所謂「緣起甚深」。而空、涅槃、法界這些,又是甚深極甚深、深極甚深,就是去看到那個很深啊!很奧啊!很妙啊!所以「我慢」才完全的臣服,那個我是、我能才會看到說「喔!原來我再修得再怎幺廣大的神通,在法界大自然之中,竟然只是雕蟲小技……」。
你有再怎幺廣大的神通,再怎幺廣大的法術,在整個大自然法界之中,都只是雕蟲小技,這時候「我慢」才會斷。如果一個人沒有看到法界這些,當他有神通、有法術之後,「我慢」會增加。
(第一節)大家自己可以看一下。【法義分享】親近善知識之後→聽聞正法 →內正思惟→依法次法相而行,之後,發現佛陀所開示的法,真的是能引導我們開智慧、了知宇宙人生實相、進而脫離生死輪回、解脫自在。因此對「法」生起了堅定的信心。由于對法的信心而擴展到對佛、對僧、對聖戒的堅定信心,四不壞淨于是成就。一個人要證初果,就是要先來到「四不壞淨」的確立,對佛、對法、對僧、對戒的「四不壞淨」,整個的核心就是在于對法的體悟,記得!這個法它不是抽象的,法、佛法講的就是宇宙實相、真理法則。所以,「疑蓋」的破除,是來自于真修實證,而不是來自于信仰,不管你的信仰多幺虔誠,裏面都有「無知」與「疑蓋」的成分。
(第二節)「佛告舍利弗:如汝所說,流者,謂八聖道。入流分者有四種」要證初果有四個條件:親近善知識、聽聞正法、內正思惟、法次法相。「內正思惟」就是把所聽到的,已經慢慢地再去消化,去體悟、去求證了。再來按照解脫道的次第,逐步、一步一腳印的跟著走,就是「法次法相」。
(第叁節)「尊者阿難與尊者舍利弗:斷四法、成就四法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記說彼人得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決定向叁菩提,七有天人往生,究竟苦邊」什幺叫做斷四法、成就四法呢?「斷四法」就是本來不信佛或有疑,對佛、法、僧、戒四種,本來是有疑,然後經過聞思之後,成爲無疑;本來對那個不信,現在轉爲「淨信」,就是斷四法、成就四法。「應」就是應供,也就是阿羅漢,如來、應供、阿羅漢,佛陀本身都自稱是阿羅漢。所謂如來、應、等正覺,只是從不同的名稱來說。
佛陀說此人得須陀洹果,如果一個人能夠證到初果,他就「不墮惡趣,決定正向叁菩提」一定會到達究竟解脫,只要他再「七有天人往生」,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,就會到達究竟解脫。【法義分享】對「法」生起了堅定的信心、成就四不壞淨,這就是證到初果的須陀洹,已加入聖者之流的行列。而對「法」堅定的信心,是因爲經過真修實證、有體悟、有見法、得法眼淨。親自體證到,疑蓋才會破除(見法、體證乃是有淺有深,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施設)。剛才有人提到,爲什幺一個人他見法之後,還是沒有成爲一個究竟的解脫者,這是因爲有淺有深。
整個法界、整個大自然,都是沒有虛僞、沒有裝飾,都是很如實、很純樸,完全原貌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,就是因爲太樸實、都沒有一些裝扮,大家變成太習以爲常了,于是平常都不去注意到它,沒有發現到它的重要,沒有去看到這整個法界的玄奧,我們整個心都一直向外去看,就看不到眼前的法,我們的心都是一直在向外攀緣,心都一直的在沖動、沖動,你都停不下來、停不下來,就沒辦法看到眼前現象界存在的活生生佛法。《金剛經》裏面佛陀有講:如果一個人以身相去見如來,是「斯人行邪道」。所以,不要去看說「這個人外表法相多幺莊嚴,這個才是大師啦!這個會顯現神通啦!這個才是大師啦!……」。
真正一個體悟大自然法則的人,到最後他是返璞歸真的,不會作鬼作怪,像佛陀本身以前也是一樣,都是很平凡、平實、平淡的一個人,老子更是平凡、平實、平淡的一個人,因爲他們看到大自然、法界這些之後,都是返璞歸真。所謂「至人只是常」,真正體悟宇宙真理實相、究竟涅槃解脫的人,他們都是回到平凡、平常,平淡的人。如果你真正要看到真理實相,要學會看平凡、平實、平淡的外表,就是所謂的「大智若愚」,真正大徹大悟的人,你會看出來「大智若愚」。(兩百九十頁)【法義分享】真正的善知識,了知自己只是個指引真理的手指,協助你去看透身心、內外、宇宙、人生的實相,協助你去看那大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真理,引導你「以大自然爲師」,引導你逐漸回歸大自然,逐漸溶入不生不死的「空」而解脫自在,這是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的深義。宇宙人生的真理、最深奧的奧秘,都是顯露在大自然中,而不是在任何經典裏。淡中知真味,常裏識真人。至人只是常。
老子、包括說像佛陀,在你面前出現一百次,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蹤迹,除非你通達無爲之道。凡夫都要想要成爲不平凡、想成爲聖賢;解脫的智者,只是回歸到成爲平凡的人。所以,那些解脫者,包括佛陀在內,爲什幺他們能夠知足呢?他們能夠過著只要這樣很簡單的穿著,只要生活上可以過得去,我到哪裏都很快樂、解脫自在,爲什幺能夠這樣?都是跟整個的法界溶爲一體,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到這方面的深義,從中要學習的去看到純樸、純真、樸實,然後透過一個指引的「指月的手指」,然後再去看到。在此說一個笑話,如果真正的佛陀出現,你會覺得是他一個很土的人,信仰歸信仰,真實的佛陀,他是一個平凡、平實、平淡的人,但是他講出來的卻都是法寶、無價珍。
我們要去看到佛陀已經是很土的人了,如果看不到他這個很土的人裏面就藏著無價珍,當然你看不到「更土」的大自然!所謂淡中知真味、常裏識真人,要去看到真正的解脫者、真正的善知識,你要看到平凡、平實、平淡中,所蘊藏的那個玄妙、奧妙,因爲大自然展現出來就是在最平凡之中,卻有最深奧的宇宙哲理。所以,你慢慢去看,就會看到一朵花,還有一片樹葉裏面,都藏著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大家的心就是要慢慢靜下來、慢慢來看,我們的心要越來越細,才能夠去看到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講的都是大自然、法界的奧妙,講的就是在講玄之又玄方面的,當你越體會越深入,越真正深入去體會,那個自我、我慢,就會越脫落一分,到最後你一定會整個的臣服、贊歎,到最後我慢完全消失。
以兩個數學公式歸納一下,上面分子都是「一」,如果分母越大,所得出來是怎幺樣?如果分母越大,所得出來的就越小;如果分母越小,所得出來就是越大。如果分母越大、越大,大到後來是無限大,當它是無限大的時候,這邊出來是什幺?○,對不對?如果分母它越小、越小,小到後來它成爲○的時候,這邊出來是無限大。所以,這個「一」就是代表法界,分母是代表這個小我,每一個人的「自我」,這個「自我」如果越大、越大、越厲害,到後來你就是一場夢、一場空。如果你懂得越多,你會越謙虛,身心會越柔軟;你越懂越多,會看到那個我慢、我是、我能,都只是在那裏花拳繡腿,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發出離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