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是一些雕蟲小技,于是那個「自我」就會越來越小。當「自我」小到後來完全消失,就是「自我」消失成爲○,那個自我、我慢消失成爲○,當你成爲○的時候,你覺醒過來的時候,發現你跟整個法界,你跟整個無限是溶爲一體;當你真的大死一番之後,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的法界。
(第四節)「若于佛不壞淨成就者,法、僧、聖戒這些成就者,悭垢纏衆生離悭垢心,在家而住解脫,心施,常行樂施,常樂于舍,行平等施,聖戒成就」在家人一樣,「在家而住解脫」。如果有因緣現出家相去專修,當然是很好。如果你有遇到善知識,然後有正知正見,現出家相去實修實證,又更快。如果你沒有因緣,然後你以在家身方面,一樣都是可修、可證、可達的,所以在家一樣可以修行、可以解脫。
【法義分享】若以在家居士身分修行,只要依阿含解脫道而行,一樣可以開悟、斷結、證果。如果您把修行擺在第一優先,很精進用功的聞思修證,在家居士要證到叁果並不難。如果要證阿羅漢果,後面就要進入專修。所謂「出家」分叁個層面,一個是從外相方面來分,這是第一步的,第二步是你所研究的法、所接觸的法,到底是解脫法、還是方便法?這是第二個層面;第叁個層面就是初果到叁果,這還算是在叁界的家裏面,阿羅漢才是真正出叁界的家,所以我們要向佛陀學習,真正出叁界的家。
(第五節)有提到法鏡經,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。如果一個人能夠體證到叁法印、四聖谛之後,然後你會不斷再深入去求證、體悟,如果你真的有見到法,道心就不會退失。所以,真正證到初果之後,你不會退失道心的,會一路一直的深入下去,因爲你知道說「非此不可」啦!你也知道說唯有這才是邁向究竟解脫之路。
(第六節)這一節是講述「六念法門」,主要的內容第一個就是「念佛」,第二是念法,第叁是念僧,第四是念戒,第五是念施、念布施,第六是念升天、天界方面的。「佛告摩诃男:『若比丘在于初學地,求所未得』」「若比丘在于學地」如果比丘是進入初學的階段,或是聞思基礎還不穩定,道心還比較弱,基礎還比較不穩定,這時候「求所未得」,覺得你還沒有真正的突破,想要有所開悟、有所解脫、有所證果,還沒有真正的達到,求的、找的很苦的時候,怎幺樣才能夠「上升進道」,繼續努力精進用功而邁向「安穩涅槃」呢?「于彼爾時」佛陀就開示一些方便法門,協助你直驅無上道的法門,就是「當修六念,乃至進得涅槃。譬如飢人羸瘦,得美味食,身體肥澤」就是「六念法門」,協助衆生成長,從有學位然後逐步上來,慢慢到達無學位、到達究竟解脫。當然這個過程,你必須要不斷的成長、脫胎換骨的。
第一個是念佛,「何等爲六念?謂聖弟子念如來事」就是意念佛陀的功德,「念如來事」事實上,就是如來的十個名號,把佛陀的成就用十個特征來描述,什幺叫做「佛陀」呢?就是「如來」,十個名號就是從十種不同的角度,诠釋一個究竟解脫者所展現出來的特性,就是佛陀的十個名號。如果能夠體會一個解脫者具有哪些特征、哪些特質,這樣是不是會讓你産生一種見賢思齊的效用呢?所以,這是一個過程。
有人問:這樣不是在一個依人的階段?所以,這是一個過程,這是一個方便法。如果你把這個方便法又鎖定在佛陀身上,這樣又是落入依人,其實這只是我們要向佛陀學習。「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」「如來」就是能夠清清楚楚、如同萬事萬物本來的面目,來看待萬事萬物,叫「如來」,不會染汙、不會扭曲,唯有沒有貪、瞋、癡的時候,才能夠做到,解脫者才能夠做到。「明行具足」凡夫是「無明行」,佛陀、解脫者是明行足。
什幺叫「善逝」?就是能夠隨時歸○,知道「善逝」的真意、深意,就要讓過去隨時歸○、隨時死掉。當然,如果我們有做錯、做不好,一樣啊!不是說這樣就沒有業力因果,絕對不是這樣,而是說過去做錯、已經做錯,好!我承擔、承認,接受過去的這些錯,我現在該怎幺樣去做?一樣要落實在現在,要勇于去面對、勇于去承擔。「善逝」就是你要隨時能夠歸○,然後從○出發。
「世間解」就是能夠對世間有深度而正確的理解,世間解。
「無上士」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一般把「無上」解釋爲一個人修行境界到達最高,智慧、德行各方面,他都到達最高啦,他的神通也都到達最高,因此有的人就自認爲修行境界已經到達最高了,怎幺樣啦!……就自稱「無上師」,把「無上」解釋爲他就是爬到最高、最上,這樣的說法對不對?這樣的說法有沒有超越二元對立?爲什幺說還沒有超越二元對立?因爲你有認爲說你在最高、最上,認爲你在最上,就認爲別人都是低低在下,這裏面都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,還沒有超越二元對立。很多一般的解釋,都把佛陀的本意曲解了。佛陀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但不是要你爬到最高、最上去,然後說:我是最高、最大、我是最偉大……,不是這樣。真正的「無上」,事實上到後來是泯除一切的二元對立,也就是說佛陀體悟到「不相在」,佛陀體悟到最後就是一切衆生都平等,沒有一個衆生比我更高、更大,也沒有一個衆生比我渺小,沒有一個人在主宰我、掌控我,我也不會去主宰、掌控任何人,一切衆生都是平等。
「無上」就是沒有人比我上,當然也沒有人比我下,沒有自卑、沒有我慢,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,完全平等之心。「正等」就是完完全全平等之心,來善待一切世間衆生。當總統的跟當小職員的,我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,但是大家都同樣的、等同的重要,扮演的角色不一樣而已。一部經有提到說佛陀大徹大悟之後,然後他說:奇哉!奇哉!原來所有的大地衆生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德行。事實上,所講的就是佛陀體悟到原來所有的衆生,竟然跟佛陀都完全平等,就是「無上」的深義。所以,一個真正的究竟解脫者,他體會到跟一切衆生都是完全平等,沒有卑慢、沒有我慢,體悟到跟一般衆生都平等。
你真能夠體會到這方面,體會到你跟佛陀完全平等,你也跟耶稣完全平等,這樣才不會有卑慢。如果你還有卑慢,就一定還有我慢。所以,真正的「無上」、體會到「無上」,體會到完全的平等,就是一個真正究竟的覺悟者--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「無上士」。
「調禦丈夫」有的人解釋說他很擅長于調禦別人,很擅長于去調禦一般衆生,其實真正本意不是這樣。真正的本意是說因爲佛陀發現到,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,你要帶領千兵萬馬很容易,你要勝千軍萬馬容易啊!但是你贏不了自己,除非你是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。所以,真正的調禦丈夫,就是他能夠調禦那個最大的敵人--自己,這才是真正的「調禦丈夫」。
「天人師」當他具足前面這些德性的時候,這樣就是一個天人師、人天師表,但是所謂「人天師表」是衆生的一種恭敬,如果你自認爲修行各方面都很高、很好,理所當然就是人天師表,理所當然受人家尊敬,這樣要看看裏面是不是有我慢?所以,天人師、佛,「佛」的本意就是覺悟者,也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實相的人,叫做「佛」,像這樣的人就是「世尊」,也就是人間很少的尊者法寶。
以上就是佛陀的十個法號。「聖弟子如是念時」想起佛陀的這些,你就會不起貪、不起瞋、不起癡,貪、瞋、癡就會暫時的降服。「其心正直」爲什幺會正直呢?因爲有這樣的一個風範,讓我們學習、讓我們看齊,這時候最重要的會「見賢思齊」,這樣會不會落入一種「依人」的情況?佛陀不是要讓你膜拜,佛陀是要讓你學習,很重要的觀念。「其心正直。得如來義,得如來正法,于如來正法,于如來所得隨喜心;隨喜心已,歡悅」當一個人的道心不夠,或是比較弱的時候,他需要藉助佛陀這樣的一個學習風範,然後想到佛陀這幺樣的精進、用功,成就這幺好的這些德性,你就會生起慚愧心,會看齊、會學習,然後你的心會越來越甯靜,于是你的道心會越來越增強,這樣就會自然進入內心的安詳,就能夠進一步去「止觀雙運」。
所以,「歡悅,歡悅已」都是已經有進入禅悅、禅定這方面。再來,「其心定」之後,就能夠進一步去「止觀雙運」。當然,在一個人內心紛亂的時候,你會失是去理智;如果一個人內心能夠甯靜下來,智慧就會出來,遇到任何事情,就會有智慧去面對、去處理,自然就會大化小、小化無,逢凶也會化吉。這就是「念佛」方面的功德。
再來,念法方面呢?「聖弟子念于法事」佛陀所講的這些法,世尊所講的這些「法、律,能,現法能離生死熾然,不待時節,通達現法,緣自覺知」如果一個人能夠真的了悟佛陀所講的這些法,就能夠離生死、了悟生死大事,這裏所講的是「現法」,就是現在世。佛陀以前帶領大家,都是要回到當下來,然後好好的去體悟、都是現在,你要活在現在才能夠見到法。所以,當我體會到這些之後,才確信「法」沒有末法時期,因爲「法」它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如此的,就是活生生呈現在眼前,你只要停下來,腳步緩慢下來,心靜下來,心柔軟、甯靜,把粗糙的心,慢慢變成比較微細、比較明覺,這樣你就能夠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佛法,從最平實、平凡、平淡之中,去體悟「叁法印」,體悟「四聖谛」,你能夠當下去見法,當下你就能夠「離生死熾然」,你見法深一分,你的苦就減少一分,因爲你的顛倒夢想會減少一分,所以他是「不待時節」,不是說修行要多久,要幾十年、要幾世、幾世,或是幾大阿僧祇劫,都不是這樣。體會佛陀所講的佛法,真的就是現在、此生、此世,就可修、可證、可達,所以你就會很有信心。
「念僧」就是「世尊弟子善向、正向、直向、誠向,行隨順法」看到佛陀所引導的這些人,他們都正確的走在解脫道上。向須陀洹、得須陀洹,叫做一雙,「四雙」的第一雙,這是兩種人;向斯陀含、得斯陀含,這是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七章 生信--發出離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