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透過語言文字跟你們講,衆生不容易了解法界的實相,因此佛陀必須要透過語言文字,跟衆生诠釋法界的特性。
所以,「法」包括語言、文字,還有法界,法跟法界這兩者主要不同在哪裏?一個是體、一個是用,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描述,法是人類頭腦腦所思維、所歸納出來的法則,是屬于一種概念,是如實現觀大自然的運作,整個大自然的現象歸納出來,整個現象界就是無常、無我,都是屬于叁法印裏面。那些開悟的解脫者,他們如實現觀整個大自然法界,我們的身體也是大自然、法界裏面的一分子,所以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樣,不離這些無常、無我法則,不離叁法印、四聖谛。因此,開悟的那些解脫者,包括老子、耶稣,都是真正大徹大悟的人,都是現觀法界。
真正大徹大悟的人,不是看某部經而大徹大悟;真正的法是整個大自然,不要只是在「見指不見月」,這裏的法就是手指,法界、真理實相就是月。記得!善知識、佛陀他們都是透過語言的诠釋,透過文字的诠釋,讓我們認清法界的實相,修行、聞思就是要去了解整個法界的實相,因爲實相方面是很微細的,如果你的心不夠甯靜,你是沒辦法看到的,你只是看到膚淺的外表而已。整個修行是要讓我們身心靜下來,然後去體悟大自然所呈現的法則,如果你不了解,就會違背大自然的法則,這樣就會顛倒夢想;跟整個大自然的法則是背道而馳,這樣就會自討苦吃,就是「無明」。
所謂「明」,就是對大自然的法則不了解的部份弄清楚,把實相弄清楚,讓你真正了悟,這樣就會從「無明」轉爲「明」,從顛倒夢想的世界醒過來,就會遠離顛倒夢想。有一些大法師、大師,或是一些法師、法王,假如他們所講的不是引導你去回歸大自然,認清大自然的這些實相,而是另外有他的一套私人的法,記得!這是屬于私人的法,很多他可以創造出,會造出很多個人的密法,但是佛陀就坦白講,我所講的這些法則不是我所創造的,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,所講的都只是大自然宇宙的真理實相,我只是發現到而如實的诠釋而已。
所以,只要是相同體證、證量的人,會不會來到相同的結論?一定會來到相同的結論,就是所謂「佛佛道同」的意思。所謂「叁法印」,一般沒有解脫、在苦海裏面衆生的法印,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如果是解脫者,就是無常、無我、涅槃寂靜。所謂「涅槃寂靜」、「涅槃」,如果用語言、文字理解的涅槃,與實際的涅槃,還是不一樣。有的法師、大師標榜所講的是私人的法,有很高的密法可以傳授給你,要對他怎幺樣……,才把這些傳給你,像這樣他自認爲有私人的法,我們尊重他啦!但是真正的法,佛陀有講真正的法,沒有任何秘密,不是我不願意告訴你,不是我不願意傳授給你,而是你的心夠不夠柔軟?如果夠柔軟,就可以跟你講越深的法。
爲什幺要心柔軟?因爲實相跟你原來顛倒夢想所抓取的,是有很大、很大的差異,如果你不是爲了解脫而來,我跟你講實相,你是沒辦法接受的,你是會反彈的,因此你的心要柔軟,真正爲解脫道而來,真正爲認清真理實相,我就跟你講事實。要了解真理實相,須要透過一些方法來修行,就是叁十七道品,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這些都是讓我們身心靜下來,然後去如實現觀大自然的實相,徹底了悟法性、法則,這裏是整個修行的重點核心。從初果到阿羅漢果,整個核心都在這裏,才不會「見指不見月」,只是在一些觀念、概念裏面追逐,卻沒有去看到那個「月」,一般衆生都是一直在「依人」,我的老師、我的法師、我的上師……,都是在「依人」的階段。這位老師所講的,是不是整個大自然的真理實相法則?如果沒有深入經典、深入聞思,你很難、很難能夠了解他所講的到底是什幺,真正的解脫就是要了悟這些。這方面是第一層的依人。
再者,大多數的學佛者,都把目標放在:我要成佛,要怎幺樣修、怎幺樣修?才能夠成佛。很多的學佛者都把佛陀當作是目標,要向佛陀看齊、學習,成爲佛陀那樣,結果無形中又是落入一種「依人」,而沒有「依法」。所謂「依人」就是把佛陀當作一個偶像在崇拜,希望不斷慢慢修自己、修自己,將來能夠像佛陀一樣,聽說他一出生的時候,就這樣走七步,就會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……,我希望將來也能夠這樣,就是還在依人、不依法的階段,因爲你把佛陀當一個偶像,沒有真正去了解佛陀所講的那些法。如果你把佛陀當目標、偶像,就是還沒有來到「依法」,所謂「皈依叁寶」是皈依佛,但是最重要的「歸依法」,卻被衆生又忽略掉了,真正重點一定是要來回到「歸依法」。
佛陀講說最高的供養,要如法而行、依法而行,才是真正的供養。事實上,佛陀不是要來樹立一個權威的偶像,告訴你們:我很厲害……,絕對不是這樣的,佛陀是要告訴我們:他是怎幺樣走出生死的苦海?他就是因爲了悟大自然的法則實相,然後歸納出整個的「叁法印」、「四聖谛」、「緣起」、「無我」、「無常」這些,希望大家如實去了解。早期爲什幺他們修行、解脫很快?他們並不是透過語言文字在那裏鑽研,不是透過藏經在那裏鑽研,他們都是在大自然裏面實修,早期都是在大自然裏面去實修,佛陀就會把大自然的整個法則,以及我們的身心跟整個大自然,都是溶爲一體。于是會跟大家講述我們身心的這些現象是怎幺樣?大自然法則是怎幺樣?然後大家實際去體悟,都是直接從大自然的教材裏面,跟你們講什幺樣的現象,讓你們去體悟,這樣是不是很快?要這樣才是真的回到法上面來。
所以,不要把目標鎖定在佛陀身上,這樣還只是停留在依人、而沒有依法。然後「我們現在超越佛陀這些,就好好把經典多看多讀,把叁藏十二部經多研讀、多背,一些佛學名相全部都懂,經藏我也看很多,叁法印、四聖谛這些我都知道啊!「空性」我都知道啊!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這些我都知道啊!……」以爲這樣就已經飽學多聞,結果你曉不曉得這樣還是在「見指不見月」的階段?你還是在頭腦的概念裏面繞,還沒有去看到這個實相。我們是要透過這些經典--「指月的工具」,文字、語言是在诠釋法界這些實相,如果你又是落入在頭腦裏面的一些名相在鑽研、解析、爭辯,還是一樣在「見指不見月」,「空」就是「空」啊!怎幺還在那裏爭辯?!
因此,首先要超越佛陀這個偶像,我們當然是感恩佛陀是個善知識,協助我們去看到那個月亮,但是你要超越過這個層面去求真求證。再來,要了解我們聞思是要把這些清楚了解,要實際從整個法界大自然中,去求證、去體悟道,這樣才能夠真正回到法依止、法界依止。在經典裏面,書本第二十四章(194頁)佛陀就講:「阿難!當知:如來不久亦當過去,是故,阿難!當作自洲而自依,當作法洲而法依,當作不異洲不異依」佛陀一再叮咛大家,你要回到自依止,「自洲自依」就是自依止,「法洲法依」就是要回到法依止,「當作不異洲不異依」就是「莫異依止」,不要心外去求法,不要心外去求依靠。後面的第八節同樣也都是,你要回到自洲自依、法洲法依,自依止、法依止。
包括所有的八萬四千……種種的修行法門,記得!它只是幫助你身心靜下來之後,去了悟實相、了悟法界,了悟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,這是一個工具,不要把這個工具又當作目的在那裏抓取,衆生都很喜歡又是迷在這個途中。不要在修行法門上面計較:我的法門才是最高、最好,我的法門才是又圓、又頓,修行法門也是協助你去看到月亮的工具,只要你沒有真正去看到這方面,還在「自性」那裏繞,宣稱看到我的自性、看到我的佛性,都還是都迷在法門上面。本來是很簡單、很單純,但是在這個過程中,衆生不是迷失在更前面的人相、我相裏面,不然就是迷在佛陀這個偶像,不然就是迷在修行法門上,不然又是迷失在頭腦的觀念、概念上面……。真正能夠超越語言、文字實相的並不多,因爲在過程裏面,都常常被一些方便法,被一些「見指不見月」的手指,把你遮障住。
在經典裏面是有提到,我們要回到自依止、法依止,這是不錯;但是我後來的體會,再把它補充一個觀念,到後來你是要回到最終的依止處--法界依止,這是我後來的體悟,要先回到「自依止」,不要心外去求法。所謂「自依止」是不要心外去求法,回到當下,回到眼前來去現觀;「法依止」就是你要回到《阿含解脫道》上面,好好腳踏實地的去聞思,要好好深入去體悟整個聞思過程,但是到最後一定要回到「法界依止」。有人問:爲什幺見到法之後,我慢、自我還是沒有消失、沒有斷除?因爲還沒有回到「法界依止」,到最後一定要回到「法界依止」,是有看到部分,但是還沒有很深入的去看,因爲見法有淺、有深,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初步開始了,如果你沒有證初果,後面的那些更免談啦!沒有見到法性,要了解大自然的這些玄奧,那免談啊!
老子所講的「道可道、非常道」這些都很深,我們要好好去體會,只要你真正腳踏實地去求真求證,有一天你會體會到佛陀所講的是不是真的,有一天你會體會到我這樣的一個解析是不是真的,都是需要有賴大家實際去求真求證。老子《道德經》第一句話就講「道可道、非常道」這要分開,這裏所指的「道」是指什幺?講的不是法,而是法界,這裏第一個「道」講的是法界。第二個「可道」,講的就是這些法則、概念,語言、文字可以描述的這些。「非常道」講的是什幺?現在這裏把「非」分開,「常道」講的就是法界,整個法界、整個大自然,實相、空這些都是,如果可以用語言、文字講出來的,記得!它並不是代表真正的實相,爲什幺呢?「可道」是用人類的語言、文字、頭腦思惟、推理、歸納的那些概念、那些觀念,跟實相並不是相等,只是一個「指月的工具」。
所以,實相的存在,如果用語言、文字來描述,記得!語言、文字不是實相本身,就像說我口渴、要喝水,實際喝到才是實相,如果我們講說這是水、WATER、H2O,那些都只是在指出它而已。經典文字所歸納出來的所有佛學名相,都只是一個「指月的手指」,讓你去了解,這一節如果聽得懂,你的修行會縮短很多不必要的浪費,可以省掉很多岔路,在「見指不見月」的功夫上面繞,要真正進入體悟實相。無常方面,這只是在頭腦哲學、思惟、概念理解而已,如果真正進入體證大自然的無常法流,這時候就會進入「言語道斷」,已經沒有這些言語概念了,你是進入這個「道」裏面,進入到法流裏面,已經超越語言、文字、頭腦的思惟概念。
你是真正去喝到茶,不是在那裏盼望茶、水,不是在解析水是什幺,你已經是真正的喝到水啊!喝到甘露啊!如果你真正是進入體悟「無常」,進入實相的法流,是「言語道斷」,會超越過這個概念。如果你真正進入體悟實相、這些「空」,所謂「入空戲論滅」,都是屬于實證,你要真正進入。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六章 緣起性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