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透过语言文字跟你们讲,众生不容易了解法界的实相,因此佛陀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,跟众生诠释法界的特性。

  所以,「法」包括语言、文字,还有法界,法跟法界这两者主要不同在哪里?一个是体、一个是用,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描述,法是人类头脑脑所思维、所归纳出来的法则,是属于一种概念,是如实现观大自然的运作,整个大自然的现象归纳出来,整个现象界就是无常、无我,都是属于三法印里面。那些开悟的解脱者,他们如实现观整个大自然法界,我们的身体也是大自然、法界里面的一分子,所以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样,不离这些无常、无我法则,不离三法印、四圣谛。因此,开悟的那些解脱者,包括老子、耶稣,都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,都是现观法界。

  真正大彻大悟的人,不是看某部经而大彻大悟;真正的法是整个大自然,不要只是在「见指不见月」,这里的法就是手指,法界、真理实相就是月。记得!善知识、佛陀他们都是透过语言的诠释,透过文字的诠释,让我们认清法界的实相,修行、闻思就是要去了解整个法界的实相,因为实相方面是很微细的,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,你是没办法看到的,你只是看到肤浅的外表而已。整个修行是要让我们身心静下来,然后去体悟大自然所呈现的法则,如果你不了解,就会违背大自然的法则,这样就会颠倒梦想;跟整个大自然的法则是背道而驰,这样就会自讨苦吃,就是「无明」。

  所谓「明」,就是对大自然的法则不了解的部份弄清楚,把实相弄清楚,让你真正了悟,这样就会从「无明」转为「明」,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,就会远离颠倒梦想。有一些大法师、大师,或是一些法师、法王,假如他们所讲的不是引导你去回归大自然,认清大自然的这些实相,而是另外有他的一套私人的法,记得!这是属于私人的法,很多他可以创造出,会造出很多个人的密法,但是佛陀就坦白讲,我所讲的这些法则不是我所创造的,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,所讲的都只是大自然宇宙的真理实相,我只是发现到而如实的诠释而已。

  所以,只要是相同体证、证量的人,会不会来到相同的结论?一定会来到相同的结论,就是所谓「佛佛道同」的意思。所谓「三法印」,一般没有解脱、在苦海里面众生的法印,是无常、苦、无我;如果是解脱者,就是无常、无我、涅槃寂静。所谓「涅槃寂静」、「涅槃」,如果用语言、文字理解的涅槃,与实际的涅槃,还是不一样。有的法师、大师标榜所讲的是私人的法,有很高的密法可以传授给你,要对他怎幺样……,才把这些传给你,像这样他自认为有私人的法,我们尊重他啦!但是真正的法,佛陀有讲真正的法,没有任何秘密,不是我不愿意告诉你,不是我不愿意传授给你,而是你的心够不够柔软?如果够柔软,就可以跟你讲越深的法。

  为什幺要心柔软?因为实相跟你原来颠倒梦想所抓取的,是有很大、很大的差异,如果你不是为了解脱而来,我跟你讲实相,你是没办法接受的,你是会反弹的,因此你的心要柔软,真正为解脱道而来,真正为认清真理实相,我就跟你讲事实。要了解真理实相,须要透过一些方法来修行,就是三十七道品,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,这些都是让我们身心静下来,然后去如实现观大自然的实相,彻底了悟法性、法则,这里是整个修行的重点核心。从初果到阿罗汉果,整个核心都在这里,才不会「见指不见月」,只是在一些观念、概念里面追逐,却没有去看到那个「月」,一般众生都是一直在「依人」,我的老师、我的法师、我的上师……,都是在「依人」的阶段。这位老师所讲的,是不是整个大自然的真理实相法则?如果没有深入经典、深入闻思,你很难、很难能够了解他所讲的到底是什幺,真正的解脱就是要了悟这些。这方面是第一层的依人。

  再者,大多数的学佛者,都把目标放在:我要成佛,要怎幺样修、怎幺样修?才能够成佛。很多的学佛者都把佛陀当作是目标,要向佛陀看齐、学习,成为佛陀那样,结果无形中又是落入一种「依人」,而没有「依法」。所谓「依人」就是把佛陀当作一个偶像在崇拜,希望不断慢慢修自己、修自己,将来能够像佛陀一样,听说他一出生的时候,就这样走七步,就会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……,我希望将来也能够这样,就是还在依人、不依法的阶段,因为你把佛陀当一个偶像,没有真正去了解佛陀所讲的那些法。如果你把佛陀当目标、偶像,就是还没有来到「依法」,所谓「皈依三宝」是皈依佛,但是最重要的「归依法」,却被众生又忽略掉了,真正重点一定是要来回到「归依法」。

  佛陀讲说最高的供养,要如法而行、依法而行,才是真正的供养。事实上,佛陀不是要来树立一个权威的偶像,告诉你们:我很厉害……,绝对不是这样的,佛陀是要告诉我们:他是怎幺样走出生死的苦海?他就是因为了悟大自然的法则实相,然后归纳出整个的「三法印」、「四圣谛」、「缘起」、「无我」、「无常」这些,希望大家如实去了解。早期为什幺他们修行、解脱很快?他们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在那里钻研,不是透过藏经在那里钻研,他们都是在大自然里面实修,早期都是在大自然里面去实修,佛陀就会把大自然的整个法则,以及我们的身心跟整个大自然,都是溶为一体。于是会跟大家讲述我们身心的这些现象是怎幺样?大自然法则是怎幺样?然后大家实际去体悟,都是直接从大自然的教材里面,跟你们讲什幺样的现象,让你们去体悟,这样是不是很快?要这样才是真的回到法上面来。

  所以,不要把目标锁定在佛陀身上,这样还只是停留在依人、而没有依法。然后「我们现在超越佛陀这些,就好好把经典多看多读,把三藏十二部经多研读、多背,一些佛学名相全部都懂,经藏我也看很多,三法印、四圣谛这些我都知道啊!「空性」我都知道啊!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这些我都知道啊!……」以为这样就已经饱学多闻,结果你晓不晓得这样还是在「见指不见月」的阶段?你还是在头脑的概念里面绕,还没有去看到这个实相。我们是要透过这些经典--「指月的工具」,文字、语言是在诠释法界这些实相,如果你又是落入在头脑里面的一些名相在钻研、解析、争辩,还是一样在「见指不见月」,「空」就是「空」啊!怎幺还在那里争辩?!

  因此,首先要超越佛陀这个偶像,我们当然是感恩佛陀是个善知识,协助我们去看到那个月亮,但是你要超越过这个层面去求真求证。再来,要了解我们闻思是要把这些清楚了解,要实际从整个法界大自然中,去求证、去体悟道,这样才能够真正回到法依止、法界依止。在经典里面,书本第二十四章(194页)佛陀就讲:「阿难!当知:如来不久亦当过去,是故,阿难!当作自洲而自依,当作法洲而法依,当作不异洲不异依」佛陀一再叮咛大家,你要回到自依止,「自洲自依」就是自依止,「法洲法依」就是要回到法依止,「当作不异洲不异依」就是「莫异依止」,不要心外去求法,不要心外去求依靠。后面的第八节同样也都是,你要回到自洲自依、法洲法依,自依止、法依止。

  包括所有的八万四千……种种的修行法门,记得!它只是帮助你身心静下来之后,去了悟实相、了悟法界,了悟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,这是一个工具,不要把这个工具又当作目的在那里抓取,众生都很喜欢又是迷在这个途中。不要在修行法门上面计较:我的法门才是最高、最好,我的法门才是又圆、又顿,修行法门也是协助你去看到月亮的工具,只要你没有真正去看到这方面,还在「自性」那里绕,宣称看到我的自性、看到我的佛性,都还是都迷在法门上面。本来是很简单、很单纯,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众生不是迷失在更前面的人相、我相里面,不然就是迷在佛陀这个偶像,不然就是迷在修行法门上,不然又是迷失在头脑的观念、概念上面……。真正能够超越语言、文字实相的并不多,因为在过程里面,都常常被一些方便法,被一些「见指不见月」的手指,把你遮障住。

  在经典里面是有提到,我们要回到自依止、法依止,这是不错;但是我后来的体会,再把它补充一个观念,到后来你是要回到最终的依止处--法界依止,这是我后来的体悟,要先回到「自依止」,不要心外去求法。所谓「自依止」是不要心外去求法,回到当下,回到眼前来去现观;「法依止」就是你要回到《阿含解脱道》上面,好好脚踏实地的去闻思,要好好深入去体悟整个闻思过程,但是到最后一定要回到「法界依止」。有人问:为什幺见到法之后,我慢、自我还是没有消失、没有断除?因为还没有回到「法界依止」,到最后一定要回到「法界依止」,是有看到部分,但是还没有很深入的去看,因为见法有浅、有深,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初步开始了,如果你没有证初果,后面的那些更免谈啦!没有见到法性,要了解大自然的这些玄奥,那免谈啊!

  老子所讲的「道可道、非常道」这些都很深,我们要好好去体会,只要你真正脚踏实地去求真求证,有一天你会体会到佛陀所讲的是不是真的,有一天你会体会到我这样的一个解析是不是真的,都是需要有赖大家实际去求真求证。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一句话就讲「道可道、非常道」这要分开,这里所指的「道」是指什幺?讲的不是法,而是法界,这里第一个「道」讲的是法界。第二个「可道」,讲的就是这些法则、概念,语言、文字可以描述的这些。「非常道」讲的是什幺?现在这里把「非」分开,「常道」讲的就是法界,整个法界、整个大自然,实相、空这些都是,如果可以用语言、文字讲出来的,记得!它并不是代表真正的实相,为什幺呢?「可道」是用人类的语言、文字、头脑思惟、推理、归纳的那些概念、那些观念,跟实相并不是相等,只是一个「指月的工具」。

  所以,实相的存在,如果用语言、文字来描述,记得!语言、文字不是实相本身,就像说我口渴、要喝水,实际喝到才是实相,如果我们讲说这是水、WATER、H2O,那些都只是在指出它而已。经典文字所归纳出来的所有佛学名相,都只是一个「指月的手指」,让你去了解,这一节如果听得懂,你的修行会缩短很多不必要的浪费,可以省掉很多岔路,在「见指不见月」的功夫上面绕,要真正进入体悟实相。无常方面,这只是在头脑哲学、思惟、概念理解而已,如果真正进入体证大自然的无常法流,这时候就会进入「言语道断」,已经没有这些言语概念了,你是进入这个「道」里面,进入到法流里面,已经超越语言、文字、头脑的思惟概念。

  你是真正去喝到茶,不是在那里盼望茶、水,不是在解析水是什幺,你已经是真正的喝到水啊!喝到甘露啊!如果你真正是进入体悟「无常」,进入实相的法流,是「言语道断」,会超越过这个概念。如果你真正进入体悟实相、这些「空」,所谓「入空戏论灭」,都是属于实证,你要真正进入。

  

  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