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唯有你能夠全然的放,你才能夠得到無限」。只要你有所抓取,你都是抓個泡影、抓個死的。
比如你現在談戀愛、然後結婚,就認爲先生是我的,應該怎幺樣、應該怎幺樣,我們很多的框框就套上去,認爲你應該怎幺樣……,當先生的當然同樣可以類推,也認爲說你是我太太,你應該怎幺樣……,結果他生命本來是活潑的、活生生的,你現在硬是用一個框框把他套住,你要抓住他,你是我的先生、你是我的太太,你是我的什幺、我的、我的……,你要抓住,結果對方就會有苦,他的生命沒辦法活活潑潑、生龍活虎,在這些苦的當下,很多的問題就會産生。所以,你要去慢慢去看到,那些夫妻相處的苦,人與人之間的苦,師徒之間的苦……種種那些苦,都是我們在抓啊!
當你體會到這些,你會覺得現在尊重自己、也尊重先生,我自己需要自由,我也給先生自由,我需要人家的信任,我也全然信任先生。當你對他的信任,全然放開的時候,他不但活得很快樂,而且他生命的活力又出來,他會對家庭、對小孩子的關愛,又不一樣了。當你越想抓,他越想逃離,那個苦、磨擦就越多,你抓得越緊,那個苦就越多、越想逃離,唯有信任、全然的放,當你全然的信任,真正的愛是給對方快樂,給對方自由、尊重對方,當你全然的放下,他反饋給你的、反饋給家庭的,反饋給世間的,是超乎你原來的想象。所以,你越想抓,都只是抓個泡影,或是抓個死的東西。
你可以掌控先生的身體,但是你抓不住他的心,那個心是活的;你可以掌控小孩子的行爲,但是你掌控不了他的心。當你了解這些之後,才慢慢會去發現到生命的珍貴,那種活潑潑、活生生的,它都是在每一個當下、每一個現在,唯有你放下,全然的欣賞每一個當下,全然的信任、全然的溶入,這時候你才能夠得到無限。所以,佛陀他放下王位,放下所有的這些名利,但是曆史上有哪一位國王,被世間、被世人的尊敬超過佛陀,你真正能夠歸零、真的是「無我」,你真正放下,才能夠得到無限。唯有大死一番,你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。唯有你不抓,才能夠得到全部;唯有你能夠放空,才能夠掌握無限啊,表面上好象是矛盾,事實上大家慢慢去體會,你愛這只小鳥,不是把牠關在鳥籠裏、放在旁邊,說我愛你,你如果真正愛這只小鳥,讓牠自由。
當你慢慢的體會到之後,「生厭故離喜、離貪,離喜、貪故,我說心正解脫」因爲當你放下之後,你不會被境界牽著走,因爲你想抓什幺,就一定會被你所要抓的境界,把你牽著鼻子走。當你對先生抓得越緊的時候,先生的言行舉止,都會大大的影響你,其他的以此類推。當你對小孩子抓得越緊,小孩子的言行舉止,都會深深影響你。當你依賴什幺、你要抓什幺,抓X、你就會被X束縛,當你看到這些,你就會放下,所以「我說心正解脫」,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。
「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離喜、離貪」也是一樣,像有的人很重視口味,花很多精神在炒菜,怎幺樣去炒菜、怎幺樣去煮菜,怎幺樣烹調出一道色、香、味俱全的餐點,于是他的生命、他的生活,很多就花在煮叁餐、炒菜上面,因爲你很在乎這方面,你的心就被味覺的「香」跟「味」方面的,把你束縛住,它就會束縛住你,你就很難解脫自在。佛陀他們的修行,發現我這些叁餐飲食,只是滋養色身就好了,維持最基本的所需就好了,能夠盡量簡單、簡化這樣就好了,身體上只要可以,這樣就好,所以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,不會被叁餐這些所束縛,其他的就以此類推。
「心正解脫者」你可以加上一個心「真」正。如果一個人的心真正解脫,他就能自己「記說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」有人問我:一個人證初果、二果,他自己是不是知道呢?是不是要別人印證呢?證到阿羅漢果是不是要呢?初果、二果、叁果可能要,但是如果你是真正是證阿羅漢果,不需要別人幫你印證,除非你還沒有真正看到太陽,才會去問人家這個是不是叫做陽光。如果你真的確定你看到的是陽光,「疑結」全部都破除,「無明結」都破除,你自己可以清楚知道的。
「能自記說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」如果你真正已經上到彼岸了,已經究竟解脫了,自己會很清楚的。當然,這裏面還有一個滿重要的檢驗,如果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,因爲阿羅漢果代表一個人了悟生死大事,他內心裏面最深層的那些苦、那些不安,都會消失,這不是空談,這是實在的。
【法義分享】「五陰」是將身心分解爲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大部分來觀察其無常。「六入處」是從將身心依功能作用,分爲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六大部分,也就是從器官這方面來解析。「六界」是從組成元素,將身、心分解爲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算是佛教比較專有名詞,大家對這些專有名詞的內容要了解,就容易解讀經文的深義。但是重點是在:「五陰、六入處、六界」,是從不同角度將身心內外加以解析,以便看透其假相與無常,殊途同歸。事實上,就是要從任何的角度去求證,要體證到無常、殊途同歸,主要就是要如實深觀身心內外,一切都是無常生滅、剎那變異、幻相、緣起、體空。
佛陀爲什幺要花這幺多時間、花這幺多精神,從不同的角度去诠釋「無常」?從不同角度去诠釋「無我」?根器不同也有關系,最主要是因爲「無常」跟「無我」兩個法印,衆生不太容易去實修實證到,跟你講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,你又把它落入頭腦裏面的一個知見,以爲知道、以爲懂了,佛陀是知道說你還不懂、你還沒有真正體證到,但你以爲知道,結果你落入在二元對立,不是這一邊、就是那一邊,落入在二元對立的兩端裏面,在那裏抓。佛陀知道說你是還沒有體證到,還沒有走到中道上面,因此佛陀才苦口婆心的,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解,希望大家要真正去求真求證,不然你落入在一邊,你都不知道。你以爲體證到無常了,結果不是;你以爲你做到「無我」了,你很會宣說「無我」了,但是你深層裏面那個「自我」很強,你都沒有看到。佛陀希望從不同的角度來诠釋,希望大家好好去求真求證、實修實證,真正不管你從任何角度,都能夠去體證到佛陀確實所講的不錯,這時候你才能夠真正解脫自在。
(第二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一切無常。雲何一切無常?,謂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,若眼觸因緣生受--苦覺(受)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彼亦無常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亦複如是。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,于眼生厭」這裏只是舉「眼根」一個代表,其他的一切就是包括了「六入處」、「五陰」、「六界」這些全部都是。佛陀就跟我們講,因爲只要是真理,它一定是超越時空的,你都可以去求證的,一切是無常,它都一直在生滅變化,如果你真正能夠體會到這些,重點在後面的「于眼生厭」,爲什幺會「眼生厭」呢?因爲以前眼睛看到一個相之後,你就會被那個相吸住、抓取了,你以爲他很實在、他很好,然後你現在呢?以前你很容易被境界牽著鼻子走,現在你看到這些是無常生滅變化,它有味、有患,所以就能夠「離」。
比如以前你看到五十萬的勞力士表,會滿喜歡、會心動,但是慢慢去體會到當你擁有了,它就是你的牽挂、是你的苦,是你內心的不安。當你戴這些出去、在炫耀的時候,有人羨慕你,也有人會忌妒你、還有會動歪腦筋。有人就會看到這是浮出冰山一角的肥肉,當你去看到這些,你對所謂的名表會怎幺樣,吸引力還會那幺強嗎?你就不會了,這就是「于眼生厭」的意思。
佛陀爲什幺常常一直跟我們講,講到後來都會說「厭、離欲」,舉一個實際的例子,當我在幾年前行醫看病時,有一位七十歲的老太婆來看病,幾年來她身體不舒服都會去找我,有一段期間她一直哭、一直哭,很傷心,我就問她爲什幺呢?她就跟我講出實際的內幕,這件事情也滿轟動,報紙有刊載過。在幾年前有一個國中的小孩子被綁票 然後被撕票、死掉,在叁峽山區找到,那位老太婆說就是她的孫子被綁票、撕票,她覺得說這個孫子很乖巧、很可愛、那幺乖,爲什幺會死得這幺淒慘?她覺得那些壞人實在太可惡。
因爲我們診所裏面的一些員工跟他們有認識,後來他們跟我講實際的原因,爲什幺這個小孩子會被綁票、撕票,講出來讓大家可以參考,很多的事情方面,我們要看到它的味、患,原來這個小孩子的父親,也就是來讓我看病的老太婆她的兒子,把祖産賣一筆錢,有錢之後就去買了一輛好幾百萬的轎車,開著轎車進出,就被人家盯上了,認爲開奔馳轎車進出的有錢,于是就開始盯住,發現他的兒子行蹤,就把他的兒子綁走了,要勒贖多少錢,後來好像沒交易成,結果那個小孩子被撕票了。事情案發之後,他們再把車子賣掉,但是已經來不及了。你認爲有錢,開名牌的車子,可以炫耀、人家會羨慕,可以襯托你的身分,這種情況你看到那個「味」,卻有沒有看到後面那個「患」,其他的你可以類推。
其他的以此可以類推,雖然外相不同,但是本質都是會大同小異的,要舉一反叁,其他去類推,結果老太婆哭了好幾年,哭了兩叁年、也都還是在哭,因爲她覺得說一想到那些,我孫子這幺乖,怎幺被人家綁票殺死,她一直很不甘心。她孫子被綁票、被撕票,有它的原因,再來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之後,你又不能夠去承擔、不能夠去面對,也沒有找出真正的原因,只是在怨天尤人,我們衆生都是被這個境界吸引著。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味、患,很難客觀如實去看、去了解,因此佛陀就是要我們從「不知不覺」,慢慢提升到「先知先覺」;從「不知不覺」、再來「後知後覺」,再來提升到「先知先覺」,這樣你就能夠有味、患、離,就能夠「于眼生厭」。
(第叁節)什幺叫做「一切燒然」呢?「謂眼燒然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緣生受--若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