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燒然」「以何燒然呢?貪火燒然,恚火燒然、癡火燒然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苦火燒然」這裏講的「燒然」,看後面【法義分享】「一切燒然」,這需要理解後加以體驗,諸行--所有動作的背後一定都要有「能量」的支持,而能源的轉換是透過氧化、燃燒。像我現在要說話,需不需要能量?我要消耗能量,就是身體裏面一定要燒掉一些能源,燒掉一些能量來供應我現在講話,所以你眼睛要看東西,也都是需要能量的供應,就像計算機要做工作,都需要電源。

  你耳朵聽聲音,上課聽課程內容,耳朵也是一樣要燒掉我們身體裏面的能源,所以要慢慢去體會,你所有能夠動作、能夠工作,能夠做工出來的背後,它都要燒掉能源來支撐,叫做「一切燒然」。當然,這「一切燒然」,也是包括所有這些能夠動的,所有這些在變化的背後,都是質能不斷一直在變化、變化,它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,其他的大家就可以類推。

  (第四節)「佛告羅

  羅:眼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」這些,其他「五陰」的「色」方面也是如此。所以,真理就是超越時空的,你要去從任何角度去求證到,「彼一切非我、非我所」就是無我、無我所、不相在如實知,「不相在如實知」。從任何角度都要去體證到無我、無我所、不相在,「不相在」含意很深,大家要慢慢再去體會消化,你不是屬于任何人的附屬品,你不是任何人的仆人,不是任何人的奴隸,每一個人、每一個衆生,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因此一切衆生都是平等,你要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衆生,這樣你才會超越「自卑」與「我慢」。

  只要你有「我慢」,就一定有「卑慢」;只要你有「卑慢」,就一定有「我慢」。所以,一切衆生都是平等,同樣的你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先生,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太太,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小孩,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你的上司或是你的屬下,以平等之心來善待一切人。你沒有比任何人渺小,也沒有比任何人偉大,一切衆生都是在這整個廣大浩瀚無邊的因緣網裏面,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,各盡一份職責,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,這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我們標出一個「自己才是最高、最大」,背後都有二元對立的心,你有我慢之心,就會有卑慢之心。

  「作如是知、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,令我、我所、我慢使系著不生」如果你能夠這樣去體會,那些「我慢」就一定會斷除的,當然也不會有「卑慢」。「如是我、我所、我慢使系著不生者,羅

  羅!是名斷愛濁見,正無間等,究竟苦邊」你真能體證到這方面,你就真正能夠究竟、解脫自在。

  (第五節)有比丘來問佛陀:「雲何知、雲何見次第疾得漏盡?」問得很有技巧,他說要有次第、然後又很快,如何才能有次第、而且又很快速的到達解脫的彼岸?這個問題都是很具體,而且又很尖銳的、很深入的,「世尊告彼比丘:『當正觀無常。何等法無常呢?謂眼無常,若色、眼識、眼觸、眼觸因緣生受--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當觀無常』」「『若法、意識、意觸、意觸因緣生受--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彼亦無常』」你的六根是無常生滅變化,要一一去求證,六根就是無常生滅變化,「六界」也是一樣,「六根」是由六界組合而成,從「六界」的無常,去體會「五陰」的無常,去體會「六根」的無常,然後再去體會色、聲、香、味,「六塵」的無常。

  當無常的「六根」跟無常的「六塵」接觸之後,這些「識」,也就是我們的心理,我們的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,我們的心理種種這些,我們的「識」,它都是剎那生滅變化,因爲它是隨著我們的根塵接觸而生,所以它都是剎那生滅變化。如果你能夠從從不同的角度,然後都去看到無常法印,佛陀就說「如是知、如是見者次第盡有漏」很快「次第疾得漏盡」,很快就可以到達究竟解脫。你一樣要斷一切結、一切束縛,斷無明、斷種種蓋、斷種種結,佛陀回答:都是要從這些去體證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。

  所以,修行要「止觀雙運」的重點,最深層的那些要解脫自在,一定要回來深深的去體證、體悟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的法印,如果你沒有回來體會這些,不管你修行多幺用功,你的神通多幺廣大,都還在苦海裏面,都還在六道裏面。修行就是要反觀到十個結、而一一斷除,佛陀提供斷諸結縛的妙方,就是要深觀無常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諸受、身、心、內、外、一切,若能如實深觀其無常,則必能次第盡諸漏、斷諸煩惱。要去解析你有煩惱、有痛苦,一定是你在跟無常的法則、法印在對抗,你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則、實相而在對抗,因此你要把那個苦,內心的不安、內心的苦,這些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找出來,這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關鍵。所謂「止觀雙運」,就是在曆緣對境中,去找出苦的原因,這樣你才能夠對症治療。

  剛才有一位同修提到,他從《華嚴經》裏面看到「遍曆一切苦,能斷生死流」,他問我、是不是這樣?能夠斷無常火?我回答這只是過程、沒有到達,遍曆一切苦,只是說能斷生死流,並不是說已經斷,只是說你能夠契入,這樣而已。當你經曆這些種種的苦,是在刺激你、在提醒你,讓你導向究竟解脫,但是還是在苦海裏面,還沒有到達斷生死、斷無常火方面的,還有很深的啓示,大家慢慢再去體會。

  (第六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當勤方便禅思,內寂其心。所以者何?比丘!方便禅思,內寂其心,如是如實知顯現。于何如實知顯現?于眼如實知顯現」其他的以此類推。「此諸法無常有爲,亦如是如實知顯現」看後面【法義分享】,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啓示:不要在修行法門上較量誰的法門高深廣大究竟。任何法門,若能讓你的心澄靜下來,有助于對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的觀察,現在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。我講的是「現在」,種種修行法門、所有的修行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治病的藥,包括說打坐、經行、觀呼吸,或是持咒、唸佛、法會……種種這些,包括說禮佛、拜忏……種種這些,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一種治病的藥而已。

  你有病才要吃藥,但是不要以吃藥爲目的,不要以吃藥爲榮。如果說又以吃藥爲目的,又以吃藥爲榮,會形成什幺?我慢、我執,還有認爲我的藥最好,有我、我所,還有一個滿重要的,就是「法執」,八萬四千法門是治病的藥,你又在這個藥上面,較量誰高誰低、誰大誰小,我的法才是最好的,就是在執著「我的藥才是最好的、最究竟的,我以吃藥爲榮……」成爲藥瘾、上瘾,這就是一種法執,所謂「我空、法不空」,或是「法空、我不空」,你雖然體會到「無我」,但是還在法門上執著,都還在「法執」上面繞。

  當然這個滿深的,但是你在過渡時期,只要你還沒有究竟解脫,都有多多少少的這些疾病,所以就是要透過一些法來引導,讓我們走上中道,讓我們從有病的情況,來到遠離顛倒夢想。所以,你要渡這個生死河,現在從這邊要下去,在這個過程中,你就是需要這些藥,種種治病的藥,這也是一個過河的竹筏,但是不要下了河之後,然後又一直迷執在這個筏上面,就變成進入「法執」。

  佛陀就跟我們講「當勤方便禅思」,所謂「方便」,就是你可以透過種種方便法,覺得哪一種法你最相應,最能夠跟你當下相應,「相應」的一個檢驗的標准、重點,就是怎幺樣才能夠讓你能夠盡快的身心安頓下來,也就是進入「止」,讓你的心能夠安靜、甯靜下來,但是重點不是在「止」上面,而是在進入「止」之後,要進入「觀」,你要活在當下、活在現在,才能夠看到活生生的佛法。因此,這個「觀」就是活在當下,有深度的去體悟每一個剎那,正在顯現、展現的這些法印、真理、實相。佛陀就跟我們講「要勤方便」,透過各種的方法,看你覺得哪一種方法,也就是要努力精進的過程,你覺得說一種方法比較理想的,透過這些之後,然後讓你止下來禅思,所謂「禅思」就是止觀。

  不是一般講說在修禅、在打坐、禅定,都把這個禅,認爲光是一種定力,于是都解釋是「禅定」,把我們的心就鎖定在一個目標上面,這樣就容易落入「世間定」裏面,你在那裏定再久、定力再深,還是沒辦法「止觀雙運」,內心的苦、內心的問題,還是沒辦法解決。這就是佛陀以前曾經經曆過四禅八定,還是發現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還是沒有解決,所以他又繼續再找尋。所以,不要把「禅定」解釋成定在一點,然後進入深定,然後講究定力方面,這個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要進入禅思。

  《阿含經》裏面,都會跟我們講要禅思,所謂「禅思」就是你要心有止下來,這個「思」不是頭腦裏面胡思亂想的「思」,而是有深度的去觀、去體悟,打坐的質量就不一樣,你真的進入止觀雙運、禅思,打坐的質量絕對不一樣。如果說重點精華沒有掌握到,花了很多時間在打坐,花了很多時間在禅修,但是你都在「世間定」裏面繞,這樣都不知道,就很冤枉了。所以,「當勤方便禅思,內寂其心」,就是讓我們的身心能夠甯靜下來,然後「如是如實知顯現」透過止觀雙運、才會開智慧。

  我們一般講說:戒、定、慧,一般的解釋認爲持戒就會産生定,有定力就會有智慧,于是很多人就在禅定上面下工夫,但是忘了一個很重要的過程,不是有定力就會有智慧,如果定力是在世間的禅定,縱使你坐再久,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實相真理還是沒辦法真正的體證,因此定力到智慧這個過程,它是要透過止觀雙運的。所以,佛陀就跟我們講,你要「方便禅思,內寂其心,如是如是知顯現。于何如實知顯現?」就是在六界、五蘊、還有六根,蘊、界、處這些,都要去求證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異。

  「此諸法無常有爲」因爲一切現象界,它都是屬于無常剎那生滅變化,不要在修行法門上,較量誰的法門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