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彼亦烧然」「以何烧然呢?贪火烧然,恚火烧然、痴火烧然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火烧然」这里讲的「烧然」,看后面【法义分享】「一切烧然」,这需要理解后加以体验,诸行--所有动作的背后一定都要有「能量」的支持,而能源的转换是透过氧化、燃烧。像我现在要说话,需不需要能量?我要消耗能量,就是身体里面一定要烧掉一些能源,烧掉一些能量来供应我现在讲话,所以你眼睛要看东西,也都是需要能量的供应,就像计算机要做工作,都需要电源。
你耳朵听声音,上课听课程内容,耳朵也是一样要烧掉我们身体里面的能源,所以要慢慢去体会,你所有能够动作、能够工作,能够做工出来的背后,它都要烧掉能源来支撑,叫做「一切烧然」。当然,这「一切烧然」,也是包括所有这些能够动的,所有这些在变化的背后,都是质能不断一直在变化、变化,它都是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化,其他的大家就可以类推。
(第四节)「佛告罗
罗:眼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」这些,其他「五阴」的「色」方面也是如此。所以,真理就是超越时空的,你要去从任何角度去求证到,「彼一切非我、非我所」就是无我、无我所、不相在如实知,「不相在如实知」。从任何角度都要去体证到无我、无我所、不相在,「不相在」含意很深,大家要慢慢再去体会消化,你不是属于任何人的附属品,你不是任何人的仆人,不是任何人的奴隶,每一个人、每一个众生,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因此一切众生都是平等,你要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,这样你才会超越「自卑」与「我慢」。
只要你有「我慢」,就一定有「卑慢」;只要你有「卑慢」,就一定有「我慢」。所以,一切众生都是平等,同样的你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先生,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太太,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小孩,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上司或是你的属下,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一切人。你没有比任何人渺小,也没有比任何人伟大,一切众生都是在这整个广大浩瀚无边的因缘网里面,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,各尽一份职责,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,这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我们标出一个「自己才是最高、最大」,背后都有二元对立的心,你有我慢之心,就会有卑慢之心。
「作如是知、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,令我、我所、我慢使系着不生」如果你能够这样去体会,那些「我慢」就一定会断除的,当然也不会有「卑慢」。「如是我、我所、我慢使系着不生者,罗
罗!是名断爱浊见,正无间等,究竟苦边」你真能体证到这方面,你就真正能够究竟、解脱自在。
(第五节)有比丘来问佛陀:「云何知、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?」问得很有技巧,他说要有次第、然后又很快,如何才能有次第、而且又很快速的到达解脱的彼岸?这个问题都是很具体,而且又很尖锐的、很深入的,「世尊告彼比丘:『当正观无常。何等法无常呢?谓眼无常,若色、眼识、眼触、眼触因缘生受--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当观无常』」「『若法、意识、意触、意触因缘生受--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彼亦无常』」你的六根是无常生灭变化,要一一去求证,六根就是无常生灭变化,「六界」也是一样,「六根」是由六界组合而成,从「六界」的无常,去体会「五阴」的无常,去体会「六根」的无常,然后再去体会色、声、香、味,「六尘」的无常。
当无常的「六根」跟无常的「六尘」接触之后,这些「识」,也就是我们的心理,我们的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,我们的心理种种这些,我们的「识」,它都是剎那生灭变化,因为它是随着我们的根尘接触而生,所以它都是剎那生灭变化。如果你能够从从不同的角度,然后都去看到无常法印,佛陀就说「如是知、如是见者次第尽有漏」很快「次第疾得漏尽」,很快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。你一样要断一切结、一切束缚,断无明、断种种盖、断种种结,佛陀回答:都是要从这些去体证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。
所以,修行要「止观双运」的重点,最深层的那些要解脱自在,一定要回来深深的去体证、体悟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的法印,如果你没有回来体会这些,不管你修行多幺用功,你的神通多幺广大,都还在苦海里面,都还在六道里面。修行就是要反观到十个结、而一一断除,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,就是要深观无常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诸受、身、心、内、外、一切,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,则必能次第尽诸漏、断诸烦恼。要去解析你有烦恼、有痛苦,一定是你在跟无常的法则、法印在对抗,你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则、实相而在对抗,因此你要把那个苦,内心的不安、内心的苦,这些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找出来,这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关键。所谓「止观双运」,就是在历缘对境中,去找出苦的原因,这样你才能够对症治疗。
刚才有一位同修提到,他从《华严经》里面看到「遍历一切苦,能断生死流」,他问我、是不是这样?能够断无常火?我回答这只是过程、没有到达,遍历一切苦,只是说能断生死流,并不是说已经断,只是说你能够契入,这样而已。当你经历这些种种的苦,是在刺激你、在提醒你,让你导向究竟解脱,但是还是在苦海里面,还没有到达断生死、断无常火方面的,还有很深的启示,大家慢慢再去体会。
(第六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当勤方便禅思,内寂其心。所以者何?比丘!方便禅思,内寂其心,如是如实知显现。于何如实知显现?于眼如实知显现」其他的以此类推。「此诸法无常有为,亦如是如实知显现」看后面【法义分享】,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启示: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究竟。任何法门,若能让你的心澄静下来,有助于对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,现在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。我讲的是「现在」,种种修行法门、所有的修行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病的药,包括说打坐、经行、观呼吸,或是持咒、唸佛、法会……种种这些,包括说礼佛、拜忏……种种这些,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一种治病的药而已。
你有病才要吃药,但是不要以吃药为目的,不要以吃药为荣。如果说又以吃药为目的,又以吃药为荣,会形成什幺?我慢、我执,还有认为我的药最好,有我、我所,还有一个满重要的,就是「法执」,八万四千法门是治病的药,你又在这个药上面,较量谁高谁低、谁大谁小,我的法才是最好的,就是在执着「我的药才是最好的、最究竟的,我以吃药为荣……」成为药瘾、上瘾,这就是一种法执,所谓「我空、法不空」,或是「法空、我不空」,你虽然体会到「无我」,但是还在法门上执着,都还在「法执」上面绕。
当然这个满深的,但是你在过渡时期,只要你还没有究竟解脱,都有多多少少的这些疾病,所以就是要透过一些法来引导,让我们走上中道,让我们从有病的情况,来到远离颠倒梦想。所以,你要渡这个生死河,现在从这边要下去,在这个过程中,你就是需要这些药,种种治病的药,这也是一个过河的竹筏,但是不要下了河之后,然后又一直迷执在这个筏上面,就变成进入「法执」。
佛陀就跟我们讲「当勤方便禅思」,所谓「方便」,就是你可以透过种种方便法,觉得哪一种法你最相应,最能够跟你当下相应,「相应」的一个检验的标准、重点,就是怎幺样才能够让你能够尽快的身心安顿下来,也就是进入「止」,让你的心能够安静、宁静下来,但是重点不是在「止」上面,而是在进入「止」之后,要进入「观」,你要活在当下、活在现在,才能够看到活生生的佛法。因此,这个「观」就是活在当下,有深度的去体悟每一个剎那,正在显现、展现的这些法印、真理、实相。佛陀就跟我们讲「要勤方便」,透过各种的方法,看你觉得哪一种方法,也就是要努力精进的过程,你觉得说一种方法比较理想的,透过这些之后,然后让你止下来禅思,所谓「禅思」就是止观。
不是一般讲说在修禅、在打坐、禅定,都把这个禅,认为光是一种定力,于是都解释是「禅定」,把我们的心就锁定在一个目标上面,这样就容易落入「世间定」里面,你在那里定再久、定力再深,还是没办法「止观双运」,内心的苦、内心的问题,还是没办法解决。这就是佛陀以前曾经经历过四禅八定,还是发现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还是没有解决,所以他又继续再找寻。所以,不要把「禅定」解释成定在一点,然后进入深定,然后讲究定力方面,这个不是重点,重点是你要进入禅思。
《阿含经》里面,都会跟我们讲要禅思,所谓「禅思」就是你要心有止下来,这个「思」不是头脑里面胡思乱想的「思」,而是有深度的去观、去体悟,打坐的质量就不一样,你真的进入止观双运、禅思,打坐的质量绝对不一样。如果说重点精华没有掌握到,花了很多时间在打坐,花了很多时间在禅修,但是你都在「世间定」里面绕,这样都不知道,就很冤枉了。所以,「当勤方便禅思,内寂其心」,就是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,然后「如是如实知显现」透过止观双运、才会开智慧。
我们一般讲说:戒、定、慧,一般的解释认为持戒就会产生定,有定力就会有智慧,于是很多人就在禅定上面下工夫,但是忘了一个很重要的过程,不是有定力就会有智慧,如果定力是在世间的禅定,纵使你坐再久,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实相真理还是没办法真正的体证,因此定力到智慧这个过程,它是要透过止观双运的。所以,佛陀就跟我们讲,你要「方便禅思,内寂其心,如是如是知显现。于何如实知显现?」就是在六界、五蕴、还有六根,蕴、界、处这些,都要去求证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异。
「此诸法无常有为」因为一切现象界,它都是属于无常剎那生灭变化,不要在修行法门上,较量谁的法门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