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唯有你能够全然的放,你才能够得到无限」。只要你有所抓取,你都是抓个泡影、抓个死的。
比如你现在谈恋爱、然后结婚,就认为先生是我的,应该怎幺样、应该怎幺样,我们很多的框框就套上去,认为你应该怎幺样……,当先生的当然同样可以类推,也认为说你是我太太,你应该怎幺样……,结果他生命本来是活泼的、活生生的,你现在硬是用一个框框把他套住,你要抓住他,你是我的先生、你是我的太太,你是我的什幺、我的、我的……,你要抓住,结果对方就会有苦,他的生命没办法活活泼泼、生龙活虎,在这些苦的当下,很多的问题就会产生。所以,你要去慢慢去看到,那些夫妻相处的苦,人与人之间的苦,师徒之间的苦……种种那些苦,都是我们在抓啊!
当你体会到这些,你会觉得现在尊重自己、也尊重先生,我自己需要自由,我也给先生自由,我需要人家的信任,我也全然信任先生。当你对他的信任,全然放开的时候,他不但活得很快乐,而且他生命的活力又出来,他会对家庭、对小孩子的关爱,又不一样了。当你越想抓,他越想逃离,那个苦、磨擦就越多,你抓得越紧,那个苦就越多、越想逃离,唯有信任、全然的放,当你全然的信任,真正的爱是给对方快乐,给对方自由、尊重对方,当你全然的放下,他反馈给你的、反馈给家庭的,反馈给世间的,是超乎你原来的想象。所以,你越想抓,都只是抓个泡影,或是抓个死的东西。
你可以掌控先生的身体,但是你抓不住他的心,那个心是活的;你可以掌控小孩子的行为,但是你掌控不了他的心。当你了解这些之后,才慢慢会去发现到生命的珍贵,那种活泼泼、活生生的,它都是在每一个当下、每一个现在,唯有你放下,全然的欣赏每一个当下,全然的信任、全然的溶入,这时候你才能够得到无限。所以,佛陀他放下王位,放下所有的这些名利,但是历史上有哪一位国王,被世间、被世人的尊敬超过佛陀,你真正能够归零、真的是「无我」,你真正放下,才能够得到无限。唯有大死一番,你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。唯有你不抓,才能够得到全部;唯有你能够放空,才能够掌握无限啊,表面上好象是矛盾,事实上大家慢慢去体会,你爱这只小鸟,不是把牠关在鸟笼里、放在旁边,说我爱你,你如果真正爱这只小鸟,让牠自由。
当你慢慢的体会到之后,「生厌故离喜、离贪,离喜、贪故,我说心正解脱」因为当你放下之后,你不会被境界牵着走,因为你想抓什幺,就一定会被你所要抓的境界,把你牵着鼻子走。当你对先生抓得越紧的时候,先生的言行举止,都会大大的影响你,其他的以此类推。当你对小孩子抓得越紧,小孩子的言行举止,都会深深影响你。当你依赖什幺、你要抓什幺,抓X、你就会被X束缚,当你看到这些,你就会放下,所以「我说心正解脱」,不会被境界牵着鼻子走。
「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离喜、离贪」也是一样,像有的人很重视口味,花很多精神在炒菜,怎幺样去炒菜、怎幺样去煮菜,怎幺样烹调出一道色、香、味俱全的餐点,于是他的生命、他的生活,很多就花在煮三餐、炒菜上面,因为你很在乎这方面,你的心就被味觉的「香」跟「味」方面的,把你束缚住,它就会束缚住你,你就很难解脱自在。佛陀他们的修行,发现我这些三餐饮食,只是滋养色身就好了,维持最基本的所需就好了,能够尽量简单、简化这样就好了,身体上只要可以,这样就好,所以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,不会被三餐这些所束缚,其他的就以此类推。
「心正解脱者」你可以加上一个心「真」正。如果一个人的心真正解脱,他就能自己「记说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」有人问我:一个人证初果、二果,他自己是不是知道呢?是不是要别人印证呢?证到阿罗汉果是不是要呢?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可能要,但是如果你是真正是证阿罗汉果,不需要别人帮你印证,除非你还没有真正看到太阳,才会去问人家这个是不是叫做阳光。如果你真的确定你看到的是阳光,「疑结」全部都破除,「无明结」都破除,你自己可以清楚知道的。
「能自记说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」如果你真正已经上到彼岸了,已经究竟解脱了,自己会很清楚的。当然,这里面还有一个满重要的检验,如果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,因为阿罗汉果代表一个人了悟生死大事,他内心里面最深层的那些苦、那些不安,都会消失,这不是空谈,这是实在的。
【法义分享】「五阴」是将身心分解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大部分来观察其无常。「六入处」是从将身心依功能作用,分为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六大部分,也就是从器官这方面来解析。「六界」是从组成元素,将身、心分解为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算是佛教比较专有名词,大家对这些专有名词的内容要了解,就容易解读经文的深义。但是重点是在:「五阴、六入处、六界」,是从不同角度将身心内外加以解析,以便看透其假相与无常,殊途同归。事实上,就是要从任何的角度去求证,要体证到无常、殊途同归,主要就是要如实深观身心内外,一切都是无常生灭、剎那变异、幻相、缘起、体空。
佛陀为什幺要花这幺多时间、花这幺多精神,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「无常」?从不同角度去诠释「无我」?根器不同也有关系,最主要是因为「无常」跟「无我」两个法印,众生不太容易去实修实证到,跟你讲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,你又把它落入头脑里面的一个知见,以为知道、以为懂了,佛陀是知道说你还不懂、你还没有真正体证到,但你以为知道,结果你落入在二元对立,不是这一边、就是那一边,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两端里面,在那里抓。佛陀知道说你是还没有体证到,还没有走到中道上面,因此佛陀才苦口婆心的,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,希望大家要真正去求真求证,不然你落入在一边,你都不知道。你以为体证到无常了,结果不是;你以为你做到「无我」了,你很会宣说「无我」了,但是你深层里面那个「自我」很强,你都没有看到。佛陀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,希望大家好好去求真求证、实修实证,真正不管你从任何角度,都能够去体证到佛陀确实所讲的不错,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解脱自在。
(第二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一切无常。云何一切无常?,谓眼无常,若色、眼识、眼触,若眼触因缘生受--苦觉(受)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彼亦无常;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亦复如是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,于眼生厌」这里只是举「眼根」一个代表,其他的一切就是包括了「六入处」、「五阴」、「六界」这些全部都是。佛陀就跟我们讲,因为只要是真理,它一定是超越时空的,你都可以去求证的,一切是无常,它都一直在生灭变化,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,重点在后面的「于眼生厌」,为什幺会「眼生厌」呢?因为以前眼睛看到一个相之后,你就会被那个相吸住、抓取了,你以为他很实在、他很好,然后你现在呢?以前你很容易被境界牵着鼻子走,现在你看到这些是无常生灭变化,它有味、有患,所以就能够「离」。
比如以前你看到五十万的劳力士表,会满喜欢、会心动,但是慢慢去体会到当你拥有了,它就是你的牵挂、是你的苦,是你内心的不安。当你戴这些出去、在炫耀的时候,有人羡慕你,也有人会忌妒你、还有会动歪脑筋。有人就会看到这是浮出冰山一角的肥肉,当你去看到这些,你对所谓的名表会怎幺样,吸引力还会那幺强吗?你就不会了,这就是「于眼生厌」的意思。
佛陀为什幺常常一直跟我们讲,讲到后来都会说「厌、离欲」,举一个实际的例子,当我在几年前行医看病时,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婆来看病,几年来她身体不舒服都会去找我,有一段期间她一直哭、一直哭,很伤心,我就问她为什幺呢?她就跟我讲出实际的内幕,这件事情也满轰动,报纸有刊载过。在几年前有一个国中的小孩子被绑票 然后被撕票、死掉,在三峡山区找到,那位老太婆说就是她的孙子被绑票、撕票,她觉得说这个孙子很乖巧、很可爱、那幺乖,为什幺会死得这幺凄惨?她觉得那些坏人实在太可恶。
因为我们诊所里面的一些员工跟他们有认识,后来他们跟我讲实际的原因,为什幺这个小孩子会被绑票、撕票,讲出来让大家可以参考,很多的事情方面,我们要看到它的味、患,原来这个小孩子的父亲,也就是来让我看病的老太婆她的儿子,把祖产卖一笔钱,有钱之后就去买了一辆好几百万的轿车,开着轿车进出,就被人家盯上了,认为开奔驰轿车进出的有钱,于是就开始盯住,发现他的儿子行踪,就把他的儿子绑走了,要勒赎多少钱,后来好像没交易成,结果那个小孩子被撕票了。事情案发之后,他们再把车子卖掉,但是已经来不及了。你认为有钱,开名牌的车子,可以炫耀、人家会羡慕,可以衬托你的身分,这种情况你看到那个「味」,却有没有看到后面那个「患」,其他的你可以类推。
其他的以此可以类推,虽然外相不同,但是本质都是会大同小异的,要举一反三,其他去类推,结果老太婆哭了好几年,哭了两三年、也都还是在哭,因为她觉得说一想到那些,我孙子这幺乖,怎幺被人家绑票杀死,她一直很不甘心。她孙子被绑票、被撕票,有它的原因,再来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之后,你又不能够去承担、不能够去面对,也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,只是在怨天尤人,我们众生都是被这个境界吸引着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味、患,很难客观如实去看、去了解,因此佛陀就是要我们从「不知不觉」,慢慢提升到「先知先觉」;从「不知不觉」、再来「后知后觉」,再来提升到「先知先觉」,这样你就能够有味、患、离,就能够「于眼生厌」。
(第三节)什幺叫做「一切烧然」呢?「谓眼烧然,若色、眼识、眼触、眼触因缘生受--若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