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高深广大。以佛陀来讲,佛陀也有介绍过四十种的修行方法,在「清净道论」里面,也有归纳整理出来,叫做「四十种业识」,但是又不要把它当作业力轮回那个「业」,「业识」就是让修行者可以有下手的地方,你要进入止观双运,可以下手去做的方法有四十种,其中佛陀比较推荐、重视的就是「出入息法」。让大家花最少的时间,就能够比较契入,就是以「出入息法」方面为主,因为这方面非常有效果,以后我们在禅修,就是以「出入息法」方面,配合「四念住」的修法。

  (196页)经文第二段的第二行,「四念处」的「身念处」,提到「比丘者,行则知行,住则知住,坐则知坐,卧则知卧,眠则知眠,寤则知寤,眠寤则知眠寤。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,观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见,有明有达,是谓比丘观身如身」「正知出入,善观分别,屈伸低仰,仪容痒序,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,行住坐卧、眠寤语默皆正知之」这是「身念处」动中禅的重点,不管你走路、坐下来、站住、停着,或是你要躺下来,或是你要睡觉之前,或是刚睡醒,你每一个时刻都很清楚觉知。再来每一个当下的脚步、步伐,你都能够清楚觉知。所以,从早晨起来,你要刷牙、洗脸,包括你要下床都要清楚觉知,你要刷牙、洗脸整个过程,都是要清楚觉知。先把明觉、觉性叫出来、先稳定,然后再去观察无常剎那生灭。

  「身念处」方面、就是你要行、住、坐、卧、语、默、动、静,都要正思,包括你在穿衣服,「屈伸低仰」你的姿态的变化,「仪容痒序,善着僧伽梨」穿衣服的时候,或是「及诸衣钵」进观堂要吃饭,包括你在夹菜,嘴巴在咀嚼,这些过程都要清楚明觉。所以,你整个动态的过程,最初你不容易全面觉察,可以选择一个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,来观察、来觉察。就像现在坐下来要吃饭,当你伸出去要夹菜,清楚觉知这个过程;当送到口中,一样清楚觉知;当你在咀嚼的时候,也一样都要清楚觉察到。第一个动中禅方面,就是要你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之中,都要保持明觉,把觉性、本来都是在睡觉,都这样迷迷糊糊的,就是要把那些觉性,先唤醒起来。当你慢慢的觉醒之后,我们再进入更深的体悟法印,这就是属于「四念处」的「身念处」方面,大家先掌握一下。

  (第七节)「沙门、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不如实知,当知是沙门、婆罗门去我法、律远,如虚空与地」佛陀就很简短讲出来,看后面的【法义分享】修行是为了现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身心内外一切的实相,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要去看到,要去体证到「无常」、「无我」法印。当你看到实相的时候,才能够进而离诸贪爱、断结、除慢。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朝向此解脱道,不管法门多幺妙、多幺殊胜,修行境界多幺高、神通多幺广大,这些修行与佛陀所开示的解脱道是有天壤之别。

  佛陀在经文里面就有提到「沙门、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」集、灭、味、患,如果不能够如实了知,没办法有离系的力量,没办法解脱自在。你对这些不如实知,「当知是沙门、婆罗门去我法、律远」这样的修行法,跟佛陀所讲的出世间解脱法「如虚空与地」天壤之别。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解脱道的修行重点,你越用功修行,会离解脱道越远,因此要把闻思方面的基础打稳,当你具足这些正确的闻思之后,就会有正确的修行出来。老子有谓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」,「日损」不要以为是负面的,就是佛陀所讲的「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」。所以,世间法的修行,跟出世间法的修行,是有很大、很大的不同,一个是越修越厉害,越修所得越多,觉得自己越有东西,然后越修我慢越大,到后来认为自己是人天师表、大法师,然后我是怎幺样……,你们要来顶礼我,你们要来怎幺样……,里面要看到我慢的阴影。

 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,它有非常大的不同,要真正能够听闻出世间法,又能够真正脚踏实地去修,真的不容易!真的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。大家都是很有福报,又有这样一个场地,提供大家在这里闻思,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。

  (第八节)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二因缘生识」「识」要特别圈出来,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学佛者,对这个「识」不了解,然后一直迷执在「识」上面下工夫。「有二因缘生识。何等为二?谓眼、色」「眼色」旁边做一个记号,因为这是一对,眼、色前面讲「二因缘」,就是有两个因缘合起来,就会有「识」,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两个因缘相触,就会产生「识」。所以,「识」是怎幺来的?眼根跟色尘、耳根跟声尘,鼻香、舌味、身触、意法,就是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接触,就会产生「六识」。

  「眼、色因缘生眼识,彼无常、有为、心缘生」我们的种种心态,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我们的贪、瞋、痴这些,都是因为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,产生的种种变化。所以,我们整个的内心,我们的心理、我们的心态,它都是每分、每秒、每天都不同,都是随着我们的根尘接触,然后不断的生灭变化。所以「此三法和合触,触已受」根、尘、识接触之后,就会产生各种的觉受,有觉受就会有种种的思想,「受已思,思已想」再来种种行为就会付诸实践,所谓「心动不如行动」心动之后,再来行动跟着出来。「此等诸法无常、有为、心缘生」种种心态,种种的苦乐受、贪、瞋、痴,都是因为根、尘接触,产生种种觉受,慢慢了解经文之后,要在历缘对境中,去求证、解析,要去看到这些很深层的涵义。

  「识」是如何产生?「内六根」与「外六尘」相触而生「六识」,根、尘、识「三法和合触」,而生诸受、思想,这是一个内心的心路历程变化过程,因为「六根」、「六尘」都是无常生灭变异,无常的因、无常的缘,所形成的「识」,当然也是无常生灭变异,大家在这方面要慢慢去体会,才不会无形中、无意中,落入「真常唯心」而不知道、也不以为然。

  (第九节)标出满重要的重点。富留那就问佛陀:「世尊说现法、说灭炽然、说不待时节、说正向(涅槃)、说即此见(当下就可以见法,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成就)、说缘自觉」佛陀你说解脱可以自知、自觉、自作证,奇怪?我对这些我不了解啊!请问佛陀到底其深义为何?佛陀就回答富留那:「眼见色已,觉知色、觉知色贪--我此内有眼识色贪,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。富留那!若眼见色已,觉知色、觉知色贪--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,是名现见法」何谓「现在当下见到法」?「云何灭炽然?云何不待时节?云何正向?云何即此见?云何缘自觉?」

  佛陀就回答:「眼见色已,觉知色,不起色贪觉;如实知色,不起色贪觉如实知,是名灭炽然、不待时节、正向、即此见、缘自觉」这一经是满重要的关键点。【法义分享】当眼根接触色尘、耳根接触声尘……意根接触法尘之际,当下若内心起贪爱心或起瞋恨心,能马上觉察到,这就是「当下见法」。所以,要见法、见法,都是在历缘对境中。「四念处」的身、受念处,就是要把你的觉性叫出来,当你能够清醒的活在每一个当下,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接触时,有没有打结?有没有起贪?有没有起瞋?

  因为这些贪、瞋、痴、我慢、五盖、七觉支,都是我们内心所生起的法相。当「六根」跟「六尘」接触之后,你会起贪、起瞋、痴、我慢,就是我们的心所生出来的法相。「四念处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「受」是身体的「觉」,第一个是身、本身,你要清楚觉察当下的一切举止动作,包括你的经行、你的脚步,都要清楚觉察,这是越来越微细。再来进入「受」的觉察,就是看我们身体各部分的感受,你要能够觉察到苦受、乐受、痛、麻、酸、涨这些:再来你当下的心是怎幺样的心,要能够清楚觉察;「四念处」里面的「法」,讲的就是心所生的法,可以称做「心王」、「心所」。

  所谓「心王」、「心所」,一个体、一个相,展现出来的相,比如现在有一个这样的心,根、尘接触之后,它起贪、瞋、我慢、五盖,这些都是心所生出来的法相,如果你在历缘对境中,起贪、起瞋、起我慢,你能够当下去看到,叫做「当下见法」,「见法」有两种,这是见法的一种。再来,当自己能够觉察到有贪、瞋、痴,【法义分享】,如果你能够自己觉察到有贪、瞋、痴,才有可能随观随灭贪、瞋、痴,至于什幺时候才能如实觉知到有欲贪、断贪、不起贪?要看你什幺时候开始如实反观,如实觉察身、口、意诸行,只要你有决心,那是不待时节因缘,随时都有开悟、断结、证果的可能。

  佛陀为什幺讲说你真正要开悟证果,那是不待时节因缘?都是很具体的,这一经讲到很多的重点,当我们有一个明觉的心,在历缘对境产生这些贪、瞋、痴、我慢,就是心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法相,叫做「法相」,有谓「法相庄严」,是你内心所生出来的法相,当然有庄严的法相,也有贪、瞋、痴的法相,要看到我们是庄严的法相呢?还是贪、瞋、痴的法相呢?当你要有看到了,再来进一步看到是见法,见法之后你能不能断?就是要配合「四正勤」,如果能够当下去扭转、去断除,很多的因缘都会随着而改变。如果你能够看到,然后又能够随观随灭贪、瞋、痴,就能够当下去改变相续的因缘,于是就能够怎幺样呢?不待时节而契向涅槃解脱自在,不会被习性牵着走。如果没看到,你就是随着习性一直一直滚下去,包括我见、我是、我能这些都是。

  所以,要先看到我们自己的脸黑,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,看到之后、你能够接受,当下又去扭转习惯力、串习力,就会有很大的不同。什幺叫做现见法?你现在当下见到法。当你见到法之后,要怎幺样去扭转,才能够不落入串习力的牵引?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扭转力。如果能够有这样做,就是说有看到,然后又配合「四正勤」,这样就不待时节灭诸炽然,随时都能够解脱自在,不受境界的牵引,不会被境界牵着鼻子走。

  …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