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高深廣大。以佛陀來講,佛陀也有介紹過四十種的修行方法,在「清淨道論」裏面,也有歸納整理出來,叫做「四十種業識」,但是又不要把它當作業力輪回那個「業」,「業識」就是讓修行者可以有下手的地方,你要進入止觀雙運,可以下手去做的方法有四十種,其中佛陀比較推薦、重視的就是「出入息法」。讓大家花最少的時間,就能夠比較契入,就是以「出入息法」方面爲主,因爲這方面非常有效果,以後我們在禅修,就是以「出入息法」方面,配合「四念住」的修法。

  (196頁)經文第二段的第二行,「四念處」的「身念處」,提到「比丘者,行則知行,住則知住,坐則知坐,臥則知臥,眠則知眠,寤則知寤,眠寤則知眠寤。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,觀外身如身,立念在身,有知有見,有明有達,是謂比丘觀身如身」「正知出入,善觀分別,屈伸低仰,儀容癢序,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,行住坐臥、眠寤語默皆正知之」這是「身念處」動中禅的重點,不管你走路、坐下來、站住、停著,或是你要躺下來,或是你要睡覺之前,或是剛睡醒,你每一個時刻都很清楚覺知。再來每一個當下的腳步、步伐,你都能夠清楚覺知。所以,從早晨起來,你要刷牙、洗臉,包括你要下床都要清楚覺知,你要刷牙、洗臉整個過程,都是要清楚覺知。先把明覺、覺性叫出來、先穩定,然後再去觀察無常剎那生滅。

  「身念處」方面、就是你要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語、默、動、靜,都要正思,包括你在穿衣服,「屈伸低仰」你的姿態的變化,「儀容癢序,善著僧伽梨」穿衣服的時候,或是「及諸衣缽」進觀堂要吃飯,包括你在夾菜,嘴巴在咀嚼,這些過程都要清楚明覺。所以,你整個動態的過程,最初你不容易全面覺察,可以選擇一個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,來觀察、來覺察。就像現在坐下來要吃飯,當你伸出去要夾菜,清楚覺知這個過程;當送到口中,一樣清楚覺知;當你在咀嚼的時候,也一樣都要清楚覺察到。第一個動中禅方面,就是要你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之中,都要保持明覺,把覺性、本來都是在睡覺,都這樣迷迷糊糊的,就是要把那些覺性,先喚醒起來。當你慢慢的覺醒之後,我們再進入更深的體悟法印,這就是屬于「四念處」的「身念處」方面,大家先掌握一下。

  (第七節)「沙門、婆羅門于此六觸入處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不如實知,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去我法、律遠,如虛空與地」佛陀就很簡短講出來,看後面的【法義分享】修行是爲了現觀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身心內外一切的實相,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要去看到,要去體證到「無常」、「無我」法印。當你看到實相的時候,才能夠進而離諸貪愛、斷結、除慢。如果你的目標不是朝向此解脫道,不管法門多幺妙、多幺殊勝,修行境界多幺高、神通多幺廣大,這些修行與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是有天壤之別。

  佛陀在經文裏面就有提到「沙門、婆羅門于此六觸入處」集、滅、味、患,如果不能夠如實了知,沒辦法有離系的力量,沒辦法解脫自在。你對這些不如實知,「當知是沙門、婆羅門去我法、律遠」這樣的修行法,跟佛陀所講的出世間解脫法「如虛空與地」天壤之別。如果沒有真正了解解脫道的修行重點,你越用功修行,會離解脫道越遠,因此要把聞思方面的基礎打穩,當你具足這些正確的聞思之後,就會有正確的修行出來。老子有謂「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」,「日損」不要以爲是負面的,就是佛陀所講的「依遠離、依離欲、依滅」。所以,世間法的修行,跟出世間法的修行,是有很大、很大的不同,一個是越修越厲害,越修所得越多,覺得自己越有東西,然後越修我慢越大,到後來認爲自己是人天師表、大法師,然後我是怎幺樣……,你們要來頂禮我,你們要來怎幺樣……,裏面要看到我慢的陰影。

  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它有非常大的不同,要真正能夠聽聞出世間法,又能夠真正腳踏實地去修,真的不容易!真的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。大家都是很有福報,又有這樣一個場地,提供大家在這裏聞思,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。

  (第八節)「世尊告諸比丘:有二因緣生識」「識」要特別圈出來,因爲有太多太多的學佛者,對這個「識」不了解,然後一直迷執在「識」上面下工夫。「有二因緣生識。何等爲二?謂眼、色」「眼色」旁邊做一個記號,因爲這是一對,眼、色前面講「二因緣」,就是有兩個因緣合起來,就會有「識」,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兩個因緣相觸,就會産生「識」。所以,「識」是怎幺來的?眼根跟色塵、耳根跟聲塵,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,就是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接觸,就會産生「六識」。

  「眼、色因緣生眼識,彼無常、有爲、心緣生」我們的種種心態,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我們的貪、瞋、癡這些,都是因爲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,産生的種種變化。所以,我們整個的內心,我們的心理、我們的心態,它都是每分、每秒、每天都不同,都是隨著我們的根塵接觸,然後不斷的生滅變化。所以「此叁法和合觸,觸已受」根、塵、識接觸之後,就會産生各種的覺受,有覺受就會有種種的思想,「受已思,思已想」再來種種行爲就會付諸實踐,所謂「心動不如行動」心動之後,再來行動跟著出來。「此等諸法無常、有爲、心緣生」種種心態,種種的苦樂受、貪、瞋、癡,都是因爲根、塵接觸,産生種種覺受,慢慢了解經文之後,要在曆緣對境中,去求證、解析,要去看到這些很深層的涵義。

  「識」是如何産生?「內六根」與「外六塵」相觸而生「六識」,根、塵、識「叁法和合觸」,而生諸受、思想,這是一個內心的心路曆程變化過程,因爲「六根」、「六塵」都是無常生滅變異,無常的因、無常的緣,所形成的「識」,當然也是無常生滅變異,大家在這方面要慢慢去體會,才不會無形中、無意中,落入「真常唯心」而不知道、也不以爲然。

  (第九節)標出滿重要的重點。富留那就問佛陀:「世尊說現法、說滅熾然、說不待時節、說正向(涅槃)、說即此見(當下就可以見法,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成就)、說緣自覺」佛陀你說解脫可以自知、自覺、自作證,奇怪?我對這些我不了解啊!請問佛陀到底其深義爲何?佛陀就回答富留那:「眼見色已,覺知色、覺知色貪--我此內有眼識色貪,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。富留那!若眼見色已,覺知色、覺知色貪--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,是名現見法」何謂「現在當下見到法」?「雲何滅熾然?雲何不待時節?雲何正向?雲何即此見?雲何緣自覺?」

  佛陀就回答:「眼見色已,覺知色,不起色貪覺;如實知色,不起色貪覺如實知,是名滅熾然、不待時節、正向、即此見、緣自覺」這一經是滿重要的關鍵點。【法義分享】當眼根接觸色塵、耳根接觸聲塵……意根接觸法塵之際,當下若內心起貪愛心或起瞋恨心,能馬上覺察到,這就是「當下見法」。所以,要見法、見法,都是在曆緣對境中。「四念處」的身、受念處,就是要把你的覺性叫出來,當你能夠清醒的活在每一個當下,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接觸時,有沒有打結?有沒有起貪?有沒有起瞋?

  因爲這些貪、瞋、癡、我慢、五蓋、七覺支,都是我們內心所生起的法相。當「六根」跟「六塵」接觸之後,你會起貪、起瞋、癡、我慢,就是我們的心所生出來的法相。「四念處」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「受」是身體的「覺」,第一個是身、本身,你要清楚覺察當下的一切舉止動作,包括你的經行、你的腳步,都要清楚覺察,這是越來越微細。再來進入「受」的覺察,就是看我們身體各部分的感受,你要能夠覺察到苦受、樂受、痛、麻、酸、漲這些:再來你當下的心是怎幺樣的心,要能夠清楚覺察;「四念處」裏面的「法」,講的就是心所生的法,可以稱做「心王」、「心所」。

  所謂「心王」、「心所」,一個體、一個相,展現出來的相,比如現在有一個這樣的心,根、塵接觸之後,它起貪、瞋、我慢、五蓋,這些都是心所生出來的法相,如果你在曆緣對境中,起貪、起瞋、起我慢,你能夠當下去看到,叫做「當下見法」,「見法」有兩種,這是見法的一種。再來,當自己能夠覺察到有貪、瞋、癡,【法義分享】,如果你能夠自己覺察到有貪、瞋、癡,才有可能隨觀隨滅貪、瞋、癡,至于什幺時候才能如實覺知到有欲貪、斷貪、不起貪?要看你什幺時候開始如實反觀,如實覺察身、口、意諸行,只要你有決心,那是不待時節因緣,隨時都有開悟、斷結、證果的可能。

  佛陀爲什幺講說你真正要開悟證果,那是不待時節因緣?都是很具體的,這一經講到很多的重點,當我們有一個明覺的心,在曆緣對境産生這些貪、瞋、癡、我慢,就是心所呈現出來的種種法相,叫做「法相」,有謂「法相莊嚴」,是你內心所生出來的法相,當然有莊嚴的法相,也有貪、瞋、癡的法相,要看到我們是莊嚴的法相呢?還是貪、瞋、癡的法相呢?當你要有看到了,再來進一步看到是見法,見法之後你能不能斷?就是要配合「四正勤」,如果能夠當下去扭轉、去斷除,很多的因緣都會隨著而改變。如果你能夠看到,然後又能夠隨觀隨滅貪、瞋、癡,就能夠當下去改變相續的因緣,于是就能夠怎幺樣呢?不待時節而契向涅槃解脫自在,不會被習性牽著走。如果沒看到,你就是隨著習性一直一直滾下去,包括我見、我是、我能這些都是。

  所以,要先看到我們自己的臉黑,看到我們自己的不足,看到之後、你能夠接受,當下又去扭轉習慣力、串習力,就會有很大的不同。什幺叫做現見法?你現在當下見到法。當你見到法之後,要怎幺樣去扭轉,才能夠不落入串習力的牽引?這就是一個相當大的扭轉力。如果能夠有這樣做,就是說有看到,然後又配合「四正勤」,這樣就不待時節滅諸熾然,隨時都能夠解脫自在,不受境界的牽引,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。

  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