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這一經講到兩個很重要的關鍵點,要慢慢去消化、慢慢去體會,這裏講的法,就是你身、口、意,所展現出來的現象,這裏所講的法,是由你身、口、意展現出來,不是去看別人的貪、瞋、癡,是看自己啊!這裏所講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那個法都是由你的「心王」,所展現出來的那些法相。這一節若是能夠體會到,修行的重點就可以抓到。法相是一個煩惱,如果沒有那個扭轉力,你是隨著煩惱牽引下去,一般衆生的心都在貪、瞋、癡裏面打滾,只是有沒有看到而已。沒有看到,你就不可能斷;沒有見到法,就不可能斷,因此要先有內觀反觀的能力,你才能夠看到。當你看到心顯現出貪、瞋、癡,要不要扭轉?也是這個心。所以,不要心外去求法,慢慢去體會、慢慢去看,修行的重點才能夠掌握住。

  (第十叁節)「佛告長者:若有比丘眼識于色,愛念染著,以愛念染著故,常依于識;爲彼縛故,若彼取故,不得見法般涅槃」「見法」旁邊,可以寫一個「現」。「若比丘眼識于色,不愛樂染著;不愛樂染著者,不依于識,不觸、不著、不取故,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」這是現法般涅槃,在「見」旁邊寫一個「現」,因爲要見到法,一定是在現在、在當下,貪、瞋、癡的展現,也都是在現在。

  所以,在展現的當下,你就能夠覺察。當然,最初你也不用氣餒,因爲最初常常都是境界過了很久,已經罵過、爭吵過之後,才在那裏「我剛才怎幺樣、怎幺樣……」但是沒關系!不要氣餒、不要自暴自棄,給自己重新再來的機會。所謂「慈悲」,就是要給自己慈悲,因爲知道自己的不足,已經願意回來看自己了。當看到自己不足的時候,沒關系!接受自己、你歸零,重新開始、重新善待自己,重新善待每一個衆生。

  「眼識于色,愛樂染著」根、塵識接觸之後,你就會産生種種覺受,你要的、順你的意念、順你的口味的,你就要抓取;不順你的意思,你就會排斥。要抓取或是排斥,是來自于「常依于識」,常常因爲「自我」的覺受,「識」就是「常依于識」,都是憑著個人內心的一種好惡感受。所以「以愛念染著故,常依于識」被你個人的覺受束縛住。「若彼取故,不得現法般涅槃」如果這樣,你就是常常被自己的覺受,被自己內心的框框,隨著那些在轉,背後是有一個「自我」好惡在主宰,但是沒有見到,你會隨著境界在流轉,就沒辦法現世見到法,沒辦法涅槃解脫自在,都常成爲境界的奴隸。

  反過來,你要現在看到法,現在看到涅槃,契入涅槃解脫,你就會怎幺樣?「若比丘眼識于色」當你根、塵接觸之後,因爲你了悟實相,要做到「不愛樂染著」,才能夠「不依于識」,不會隨著過去習性的好惡標准在流轉,所以「不觸、不著、不取故」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,這樣就能夠「現法般涅槃」,因爲你不成爲境界的奴隸,不會被牽著鼻子走,所以能夠解脫自在。問題是你要去做到「不愛樂、不染著、不觸、不著、不取」中間過程需要怎幺樣?一個是要見法,一個是要觀察,觀察過程要做到這些,因此這就是爲什幺要進入深度的聞思,讓我們去了悟實相、了悟真理,這個過程就是讓我們去求證、去體悟、去見法。

  如果沒有這個過程,光是執著一個法門一門深入,沒有去好好的深觀法義,說要不著、不觸、不取,很難、很難!所以,你要根、塵處接觸的當下,又要能夠契入現法般涅槃,中間有一個過程。六根觸六塵之後,若起貪愛染著之心,則識(自我)的陰影,因爲「自我」的好惡、是非標准框框就會增長,就很難解脫自在。比如前面有提到小孩子被綁票,跟他父親買幾百萬的奔馳名車有關系,他當初也沒想到這樣竟然間接害死了他的小孩,當然也有人提到未必開奔馳名車的人,都會有這樣不好的下場,而是任何事情要去看到它的「味」與「患」,離系的力量、智慧才會出來。

  你要去看到它的「味」,要去看到它的「患」,離系的力量才會出來。所以,若根塵接觸不貪愛、不黏著,則「自我」的陰影會漸淡薄而消失,「得現世解脫自在」,這樣就能夠解脫自在。衆生常常是成爲欲望的奴隸而不知道,如果你能夠去看到以往常常在欲望堆裏面,成爲欲望的奴隸,你漸漸就會從中跳脫出來,就是有去見到法,你就有可能跳脫出來,去看到「味」、去看到「患」,中道的智慧才有可能産生出來。

  (第十五節)何謂「無知」?什幺叫做「無明」?「所謂無知,無知者是爲無明」「謂眼無常不如實知,是名無知;眼生滅法不如實知,是名無知」「于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、不見、不無間等、愚闇、無明、大冥,是名無明」什幺叫做「明」呢?「明」知者是爲「明」,「爲何所知?」到底要知道哪些呢?「知」不是光是用頭腦去想的「知」而已,了悟到底你要知道哪些,才算叫做「明」呢?「謂眼無常、眼無常如實知,眼生滅法、眼生滅法如實知」「于此六觸入處如實知、見、明、覺、悟」開智慧「無間等,是名爲明」一般都會把「無明」解釋得很玄很虛,很多的解釋都會導向讓你背負著深深的原罪。

  佛陀原來「無明」的意思,不是那些,以後講到十二緣起會再解開,因爲很多講「無明」方面,都是從文字上面來诠釋,結果慢慢演變到後來,都把「無明」無意中都變成讓衆生背負上原罪,背負上重重的十字架,如果這個關卡沒有超越,你要解脫很難、很難。比較淺層的「無明」方面,佛陀也有定義出來,就是對實相真理--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包括五蘊、六界、無常、無我的實相真理,你不了解,叫做「無明」。本來「無明」的定義很單純,你不了解實相,叫做「無明」。

  所以,要把「無明」轉爲「明」,就是去了悟這些實相,如實去觀察、如實去體會,這樣就能夠把「無明」轉爲「明」。所謂「無明」要轉爲「明」,不是說什幺業障深重,然後我們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成佛,然後你要怎幺消災,你要怎幺樣修多久,才能夠破「無明」,才能夠轉爲「明」……。真正佛陀最初所講的「無明」,不是這樣的意思,「無明」有具體的定義,當你不了解實相事實的存在--「叁法印」,叫做「無明」,只要好好坐下來,去聞思、去修,把這些弄清楚,就能夠從「無明」轉爲「明」。

  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五蘊、六界,不管從哪一個角度,都要去看到存在的實相,也就是無常剎那生滅變異,除非你能夠推翻法印,才去抓「常」,佛陀的體證是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去體證,都是見到無常、無我的法印,我這樣一路走過來也是一樣,以前也都是這樣,我也不會說人家怎幺講,我就怎幺信,如果要從另一個角度講,我們都是有求真求證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,因爲覺得你跟我講這些,只要我還沒有體證到的,我就要保留、不要盲目迷信。佛教就是要讓你有智慧,你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,以前當我接觸一路這樣成長,二十幾年下來的過程,當我接觸某種法門之後,發現你帶領我到後來,還是只是相信、相信、相信,我覺得在相信裏面,還是有疑,我這個相信裏面,還是沒辦法去親證,在這種情況之下,你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都還是存在啊!

  因爲我再回來看到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都還是存在啊!所以,我以前在求道、覓道、修道的過程,從1989-1999年之間,都是去找尋那些,在1987-1989叁年就在禅學院裏面,把聞思基礎打好,之後我是覺得必須找尋真修實證的善知識,帶領我去真修實證,因此在那幾年都是找哪裏有阿羅漢,我就去跟他學,最初也是相信他是阿羅漢,我也到國外參訪幾位像佛使比丘、阿姜查,1989一個人就到泰國去參訪,後來到國內也一樣,有人講說他是阿羅漢,我就一方面看一下他的資料,然後覺得好像有可學之處就跟他學,但是一段期間之後,發現我要找的、還沒有找到,也遇到瓶頸、也沒辦法突破。

  讓我覺得再這樣下去,還是沒辦法突破,于是又繼續再找,在那幾年我都是要去找所謂阿羅漢,後來還有遇到自稱是阿羅漢,而且很強調要百分之百的相信他,我個人當然最初也是百分之百相信,也全然的投入,但是發現內心的苦、內心的不安,還是存在著,到後來才體會到,當然也有經過很多的因緣,到後來才體會到佛陀要我們去求真求證,不是讓你用相信的,不是我用權威者跟你講說我是阿羅漢、你們相信我,這樣都沒用,不是用相信的,而是我跟你們講實相真理,然後希望大家去求證,這是非常重要。

  什幺叫做「無明」?什幺叫做「明」?怎幺樣把「無明」轉爲「明」?都是要我們去求真求證。「無明」就是現在仍然對實相世界的「無知」,也就是對大自然的運行法則「無常、變異、無我」的無知,導致六根在接觸六塵之際,産生幻覺而生起盲目的貪愛、抓取、抗拒、瞋恚。因不悟道,所以背道而馳→自討苦吃,這就是「無明」。大自然法則就是這樣,你偏偏要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背道而馳,就是你不了解實相,才會顛倒夢想,然後自討苦吃。今天要解脫,重點就是你去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,如實知、如實見。

  當你了悟整個法則之後,知道任憑你再怎幺樣去創造、去改變,都不可能推翻大自然的法則,這時候深層的自我、我慢才會降服,你才會體道、悟道而行道,這時候你會跟整個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韻律一致,這時候你就能夠解脫自在。所以,「明」就是當下了知身心內外,了知實相世界,了知大自然的運行法則。智者是悟道、體道而行道,與大自然的韻律一致。佛陀的修道,佛陀的成道,佛陀的講經說法,包括最後的入大般涅槃,都是在大自然中,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啓示,人要跟大自然溶爲一體。整個的法界在當下展現,都在大自然中展現,宣說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
  我們在都市叢林裏面,處處都看到人文科技,更需要假日有時間接近大自然,因爲在人文科技裏面,看到很多的我是、我能、我慢……成就,你不容易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玄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