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妙。當然,在都市叢林裏面慢慢聞思,每一個當下都可以見到法,但是要見到更深的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不妨有時間在假日多接近大自然。

  (第十六節)「如是六根種種境界,各各自求所樂境界,不樂余境界。眼根常求可愛之色,不可意之聲則生其厭」耳根、意根、眼根也是一樣「常求可愛之色」,不可愛之色則生其厭。我們一般習性就是這樣,當「六根」接觸「六塵」之後,內心裏面有一個框框、好惡標准,符合你的框框,就貪、就要,希望它越多,跟你的框框標准相違背的,逆我則非,你就要排斥、抗拒。我們的六根都是一樣,看到富麗堂皇的這些,我們就心向往之,如果看到屍體、死亡,覺得肮髒、不吉利,于是就要逃避,都在趨樂避苦。佛陀講衆生都是一直在趨樂避苦,就在那裏逃啊!跑啊!追啊!沒辦法靜止下來。

  「此六種根其有力者,堪能自在,隨覺境界」六根就像心猿意馬,六匹心猿意馬,不斷一直在向外收攝、向外攀緣、向外抓取,各個都有它的目標,六根都各懷鬼胎,各有各的想要,耳朵就去抓它所要的聲塵,眼睛就去抓它所要的色塵,舌頭就去抓它所要的味塵,你的心很難能夠靜止下來。如果沒有透過聞思、修行,你的心就是一個心猿意馬,不斷在境界、滾滾紅塵裏面打滾,今天要能夠收攝下來,必須要有修行的聞思,還有要有定力、精進力,所謂五根、五力,修行的動力一定要出來,這樣才能夠收攝下來。「此六種根其有力」的「力」就是有收攝六根的力量,有精進用功的力量,這樣「堪能自在」,這六根、六匹馬,才會慢慢統一過來,才不會各走各的,成爲境界的奴隸。

  「隨覺境界」到處都是有你的明覺、覺性,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。「如彼士夫系六衆生于其堅柱,正出用力隨意而去,往反疲極,以繩系故,終依于柱」原來這六匹心猿意馬,總是一直向外去攀緣、抓取,你現在把它綁在一根柱子上,最初它們不適應、會一直掙紮,但是慢慢它們就會乖乖下來。「堅柱者,譬如身念處。若善修習身念處,有念、不念色,見可愛色則不生著,見不可愛色則不生厭」見到可愛色,你不起貪;見到不可愛色,不起瞋。「于可意法則不起欲」「于可意法」喜歡的境界、于順境、可意法,沒有貪心;對不可意法,也沒有瞋心。

  「是故,比丘!當勤修習,多住身念處」看【法義分享】凡夫是活在「自我」的世界裏。「自我的世界」是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。每個自我都有他的「要」與「不要」。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、追求;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、排斥,因爲欲望「無窮」,所構築出的苦海也就「無邊」。如果沒有回來修行,就會在欲望堆裏一直的打滾,成爲欲望的奴隸,欲望無窮,于是你構築出來的苦海就無邊,亦即佛陀所講的無邊苦海。所以,要去看到自己的那些苦、不安,都是落入在自己的欲望堆裏面,成爲欲望的奴隸。

  修行就是要收攝六根,讓身心漸漸柔軟澄靜下來,以便對宇宙人生的實相,進行如實的觀察,只要你能夠如實深觀到實相,而不去汙染,你就會離開二元對立的夢幻世界。這樣大家就知道從滾滾紅塵跳脫出來,然後解脫自在的重要關鍵點,你要修行用功,就是要了解輪轉門與環滅門。讓這六匹心猿意馬要能夠收攝、系在堅柱上。「身念處」方面是「四念處」的第一個步驟,當你有系在「身念處」方面,心猿意馬就會慢慢靜下來。再講具體一點,如果你能夠隨時在各種動作之中,包括上班、走路、工作之中,都有清楚回來覺察到身體的變化、身體的動作、走路的步伐、舉手投足。當你在講話的時候,有清楚聽到你當下講話的聲浪、講話的聲調、講話的快慢高低,都是屬于回來到「身念處」動中禅的應用。

  如果在靜態的時候,坐公交車、休息或是靜下來的時候,就把它系在出入息上,回到自然的呼吸,把覺知力回到呼吸,也是屬于「身念住」的一部分。所以,你在動、靜的時候,都可以讓你的心猿意馬收攝下來,然後你就可以當下去體悟法、看到法。當你在開車的時候,就是面對當下的清醒覺知。所以,有在修「四念住」的人,開車更是清醒明覺,而且你的身心柔軟、不會沖動,當你有清醒明覺在每一個當下,車禍方面的比例也會大幅的降低。

  (第十七節)什幺叫做「一切」呢?佛陀說「一切」就是我們所要修行的一切重點,如果這裏沒有切入,在那裏說你讀了多少經典,都還在心外求法。「一切者,謂十二入處」你要用功的地方都是在這裏,眼色一樣,因爲都是一對一對的,「眼色、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,是名一切」你真正的用功,都是在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,在禅修的時候也是一樣,都要去看到六根跟六塵接觸的當下,當你在打坐的時候,「觀出入息」也是一樣,都是在根、塵接觸的當下。當你在禅修、在吃飯也是一樣,在過程中,你要去看到舌頭跟味覺接觸的當下,能夠回到這裏來,然後去看到它一切的無常生滅變異,體悟到「無我」,這就是修行解脫的重點、所在的核心。佛陀講你要修行、你要究竟解脫,整個的重點核心都在這裏,佛陀都把重點抓出來,這樣就不會浪費生命。

  (第十八節)什幺叫一切法呢?前面是講「一切」,後面是講「一切法」,「眼及色、眼識、、眼觸、眼觸因緣生受--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」「若苦」旁邊寫一個「瞋」,「若樂」旁邊寫一個「貪」,「不苦不樂」旁邊寫一個「癡」。「意觸因緣生受--若苦、若樂、不苦不樂,是名爲一切法」「一切法」就是一切世間,這些是是非非、這些苦海,滾滾紅塵的這些一切現象,都是因爲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,産生六識,然後這個「心王」,産生種種的法,貪、瞋、癡、我慢,都會産生很多的這些法,就是法相、種種法。

  因爲有這種種的法,因此才需要這些法庭、法官來處理,但是他們所能處理的,也都只是外面的這些,你真正內心的這些法、那些苦,不是法院的法官所能幫你解決的。前面是說「一切」,後面是講「一切法」,「一切」是「六根」與「六塵」,因爲它可以是中性的存在。如果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,産生貪、瞋、癡,整個世間無邊的苦海就這樣出來,叫做「一切法」,因爲有這些貪、瞋、癡、無邊的苦海,才需要種種治病的法。

  「一切」跟「一切法」要區分出來。「一切」就是你的世間,不會超過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範圍,這很重要。前面課程已經跟大家講述過「什幺叫做世間」,「什幺叫做你的苦海」,「你的世間是什幺」,你要清楚的認識,才知道怎幺樣出世間,怎幺樣出離苦海。每個人的世間都不一樣,因爲每一個人的理想、欲望、夢境都不同。

  【幻燈片】

  我們一般衆生在滾滾紅塵裏面,一直的忙忙碌碌,到底爲何辛苦、爲何忙?如果沒有停下來,就是跟著衆生一直在滾滾紅塵裏面忙忙碌碌。這是北二高,在中和烘爐地上面拍攝的,那邊的地勢滿高的,可以看到整個大臺北市,這個地方聚集好幾百萬的人口,光是這一張幻燈片裏面,所顯現的就聚集好幾百萬人口,衆生的腳步一直都很快,包括現在的高速公路一直在高速奔跑,如果我們沒有去把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,我們就會像恐龍一直在吃、一直在吃。我們看到動物是一直在吃東西,人類是有智慧,我們是有生活目的、生命意義,你有沒有去看到?

  上次有跟大家講過「四種食」,你慢慢地去過濾、慢慢地去看,我們一般衆生在忙忙碌碌之中,都是在四種食物裏面,在四種食裏面打滾。你要慢慢去體會,只是吃的對象、吃的表相不一樣而已,但是內容一樣。要去看到衆生是在食物鏈的苦海之中,在食物鏈之中不斷的循環,不要以爲說恐龍牠是吃東西,吃那個食物,我們人類有更高的智慧、更高的目的,佛陀就解析出來,一般的衆生是吃東西,在四種食裏面,是屬于「粗抟食」。人類智慧比較高,會進入到第二個是「觸食」,第叁個是「意思食」,第四個是「識食」。

  所以,你要去看到,衆生是在食物鏈裏面,在一直在吃,吃跟被吃、吃跟被吃,當你吃到、你就高興,吃不到、你就痛苦,還有當你要被吃,你就會逃跑、會痛苦,都在食物鏈裏面,大家要慢慢去看、慢慢去求證。如果你沒有靜下來反觀,我們所吃的都是在四種食裏面,不斷地在吃、在吃,跟一只恐龍不斷地在吃,也差不多,我們要去深度看出來,衆生一直在忙忙碌碌之中,每天都一直在進進出出、忙忙碌碌。說我賺錢、我奮鬥,我都憑著我個人的才華、能力去做,但是生命的意義在哪裏?要找尋出來。如果有的人認爲我賺很多錢,然後有錢講話就可以更大聲,這樣你都看不到深層生命的意義,就會跟著一般衆生在滾滾紅塵裏面一直的走、一直沖刺。

  曾經跟大家提到,當你修行的時候,要慢慢把你的身、口、意、腳步要緩和下來,不要一直沖得那幺快,要緩和下來!當然,不是刻意慢,而是展現一種柔軟,然後就有學員提問:現在是工商業社會,大家腳步都很快,如果慢下來,我們競爭就輸了,認爲學佛的人就會吃虧,好像競爭不過別人……。我說表面上,理由好像是對的,但是有沒有靜下來深觀?你這樣一直忙忙碌碌,在滾滾紅塵裏面,每天上班、下班,上班、下班,一天一天的過,一年一年的過,一個月一個月的過,一年一年又過了,很快很快一生也會過,大家的腳步都很快,一直這樣在拼速度,越來越快!你知道大家後來到哪裏去嗎?都跑到這裏墳墓裏面來了。

  「古今將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沒了」表面上好像學佛變成悲觀消極,不會積極認真奮鬥,絕不是這樣。佛陀對他本身的生命沒有放逸,他都沒有那些悲觀消極,佛陀是很認真對待自己的生命,也很認真善待一切衆生,正因爲「出世間法」的思惟角度,跟世間習以爲常思惟角度,有很大的出入、很大的不同,我們要去了解「古今將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沒了」,一直忙、一直的忙,忙到最後,就是來到「夜總會俱樂部」(墳墓區)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九章 六入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