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经讲到两个很重要的关键点,要慢慢去消化、慢慢去体会,这里讲的法,就是你身、口、意,所展现出来的现象,这里所讲的法,是由你身、口、意展现出来,不是去看别人的贪、瞋、痴,是看自己啊!这里所讲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那个法都是由你的「心王」,所展现出来的那些法相。这一节若是能够体会到,修行的重点就可以抓到。法相是一个烦恼,如果没有那个扭转力,你是随着烦恼牵引下去,一般众生的心都在贪、瞋、痴里面打滚,只是有没有看到而已。没有看到,你就不可能断;没有见到法,就不可能断,因此要先有内观反观的能力,你才能够看到。当你看到心显现出贪、瞋、痴,要不要扭转?也是这个心。所以,不要心外去求法,慢慢去体会、慢慢去看,修行的重点才能够掌握住。
(第十三节)「佛告长者:若有比丘眼识于色,爱念染着,以爱念染着故,常依于识;为彼缚故,若彼取故,不得见法般涅槃」「见法」旁边,可以写一个「现」。「若比丘眼识于色,不爱乐染着;不爱乐染着者,不依于识,不触、不着、不取故,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」这是现法般涅槃,在「见」旁边写一个「现」,因为要见到法,一定是在现在、在当下,贪、瞋、痴的展现,也都是在现在。
所以,在展现的当下,你就能够觉察。当然,最初你也不用气馁,因为最初常常都是境界过了很久,已经骂过、争吵过之后,才在那里「我刚才怎幺样、怎幺样……」但是没关系!不要气馁、不要自暴自弃,给自己重新再来的机会。所谓「慈悲」,就是要给自己慈悲,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,已经愿意回来看自己了。当看到自己不足的时候,没关系!接受自己、你归零,重新开始、重新善待自己,重新善待每一个众生。
「眼识于色,爱乐染着」根、尘识接触之后,你就会产生种种觉受,你要的、顺你的意念、顺你的口味的,你就要抓取;不顺你的意思,你就会排斥。要抓取或是排斥,是来自于「常依于识」,常常因为「自我」的觉受,「识」就是「常依于识」,都是凭着个人内心的一种好恶感受。所以「以爱念染着故,常依于识」被你个人的觉受束缚住。「若彼取故,不得现法般涅槃」如果这样,你就是常常被自己的觉受,被自己内心的框框,随着那些在转,背后是有一个「自我」好恶在主宰,但是没有见到,你会随着境界在流转,就没办法现世见到法,没办法涅槃解脱自在,都常成为境界的奴隶。
反过来,你要现在看到法,现在看到涅槃,契入涅槃解脱,你就会怎幺样?「若比丘眼识于色」当你根、尘接触之后,因为你了悟实相,要做到「不爱乐染着」,才能够「不依于识」,不会随着过去习性的好恶标准在流转,所以「不触、不着、不取故」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,这样就能够「现法般涅槃」,因为你不成为境界的奴隶,不会被牵着鼻子走,所以能够解脱自在。问题是你要去做到「不爱乐、不染着、不触、不着、不取」中间过程需要怎幺样?一个是要见法,一个是要观察,观察过程要做到这些,因此这就是为什幺要进入深度的闻思,让我们去了悟实相、了悟真理,这个过程就是让我们去求证、去体悟、去见法。
如果没有这个过程,光是执着一个法门一门深入,没有去好好的深观法义,说要不着、不触、不取,很难、很难!所以,你要根、尘处接触的当下,又要能够契入现法般涅槃,中间有一个过程。六根触六尘之后,若起贪爱染着之心,则识(自我)的阴影,因为「自我」的好恶、是非标准框框就会增长,就很难解脱自在。比如前面有提到小孩子被绑票,跟他父亲买几百万的奔驰名车有关系,他当初也没想到这样竟然间接害死了他的小孩,当然也有人提到未必开奔驰名车的人,都会有这样不好的下场,而是任何事情要去看到它的「味」与「患」,离系的力量、智慧才会出来。
你要去看到它的「味」,要去看到它的「患」,离系的力量才会出来。所以,若根尘接触不贪爱、不黏着,则「自我」的阴影会渐淡薄而消失,「得现世解脱自在」,这样就能够解脱自在。众生常常是成为欲望的奴隶而不知道,如果你能够去看到以往常常在欲望堆里面,成为欲望的奴隶,你渐渐就会从中跳脱出来,就是有去见到法,你就有可能跳脱出来,去看到「味」、去看到「患」,中道的智慧才有可能产生出来。
(第十五节)何谓「无知」?什幺叫做「无明」?「所谓无知,无知者是为无明」「谓眼无常不如实知,是名无知;眼生灭法不如实知,是名无知」「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、不见、不无间等、愚闇、无明、大冥,是名无明」什幺叫做「明」呢?「明」知者是为「明」,「为何所知?」到底要知道哪些呢?「知」不是光是用头脑去想的「知」而已,了悟到底你要知道哪些,才算叫做「明」呢?「谓眼无常、眼无常如实知,眼生灭法、眼生灭法如实知」「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、见、明、觉、悟」开智慧「无间等,是名为明」一般都会把「无明」解释得很玄很虚,很多的解释都会导向让你背负着深深的原罪。
佛陀原来「无明」的意思,不是那些,以后讲到十二缘起会再解开,因为很多讲「无明」方面,都是从文字上面来诠释,结果慢慢演变到后来,都把「无明」无意中都变成让众生背负上原罪,背负上重重的十字架,如果这个关卡没有超越,你要解脱很难、很难。比较浅层的「无明」方面,佛陀也有定义出来,就是对实相真理--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包括五蕴、六界、无常、无我的实相真理,你不了解,叫做「无明」。本来「无明」的定义很单纯,你不了解实相,叫做「无明」。
所以,要把「无明」转为「明」,就是去了悟这些实相,如实去观察、如实去体会,这样就能够把「无明」转为「明」。所谓「无明」要转为「明」,不是说什幺业障深重,然后我们这一生这一世不可能成佛,然后你要怎幺消灾,你要怎幺样修多久,才能够破「无明」,才能够转为「明」……。真正佛陀最初所讲的「无明」,不是这样的意思,「无明」有具体的定义,当你不了解实相事实的存在--「三法印」,叫做「无明」,只要好好坐下来,去闻思、去修,把这些弄清楚,就能够从「无明」转为「明」。
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五蕴、六界,不管从哪一个角度,都要去看到存在的实相,也就是无常剎那生灭变异,除非你能够推翻法印,才去抓「常」,佛陀的体证是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去体证,都是见到无常、无我的法印,我这样一路走过来也是一样,以前也都是这样,我也不会说人家怎幺讲,我就怎幺信,如果要从另一个角度讲,我们都是有求真求证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,因为觉得你跟我讲这些,只要我还没有体证到的,我就要保留、不要盲目迷信。佛教就是要让你有智慧,你要有求真求证的精神,以前当我接触一路这样成长,二十几年下来的过程,当我接触某种法门之后,发现你带领我到后来,还是只是相信、相信、相信,我觉得在相信里面,还是有疑,我这个相信里面,还是没办法去亲证,在这种情况之下,你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都还是存在啊!
因为我再回来看到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都还是存在啊!所以,我以前在求道、觅道、修道的过程,从1989-1999年之间,都是去找寻那些,在1987-1989三年就在禅学院里面,把闻思基础打好,之后我是觉得必须找寻真修实证的善知识,带领我去真修实证,因此在那几年都是找哪里有阿罗汉,我就去跟他学,最初也是相信他是阿罗汉,我也到国外参访几位像佛使比丘、阿姜查,1989一个人就到泰国去参访,后来到国内也一样,有人讲说他是阿罗汉,我就一方面看一下他的资料,然后觉得好像有可学之处就跟他学,但是一段期间之后,发现我要找的、还没有找到,也遇到瓶颈、也没办法突破。
让我觉得再这样下去,还是没办法突破,于是又继续再找,在那几年我都是要去找所谓阿罗汉,后来还有遇到自称是阿罗汉,而且很强调要百分之百的相信他,我个人当然最初也是百分之百相信,也全然的投入,但是发现内心的苦、内心的不安,还是存在着,到后来才体会到,当然也有经过很多的因缘,到后来才体会到佛陀要我们去求真求证,不是让你用相信的,不是我用权威者跟你讲说我是阿罗汉、你们相信我,这样都没用,不是用相信的,而是我跟你们讲实相真理,然后希望大家去求证,这是非常重要。
什幺叫做「无明」?什幺叫做「明」?怎幺样把「无明」转为「明」?都是要我们去求真求证。「无明」就是现在仍然对实相世界的「无知」,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「无常、变异、无我」的无知,导致六根在接触六尘之际,产生幻觉而生起盲目的贪爱、抓取、抗拒、瞋恚。因不悟道,所以背道而驰→自讨苦吃,这就是「无明」。大自然法则就是这样,你偏偏要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背道而驰,就是你不了解实相,才会颠倒梦想,然后自讨苦吃。今天要解脱,重点就是你去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,如实知、如实见。
当你了悟整个法则之后,知道任凭你再怎幺样去创造、去改变,都不可能推翻大自然的法则,这时候深层的自我、我慢才会降服,你才会体道、悟道而行道,这时候你会跟整个大自然的运行法则韵律一致,这时候你就能够解脱自在。所以,「明」就是当下了知身心内外,了知实相世界,了知大自然的运行法则。智者是悟道、体道而行道,与大自然的韵律一致。佛陀的修道,佛陀的成道,佛陀的讲经说法,包括最后的入大般涅槃,都是在大自然中,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,人要跟大自然溶为一体。整个的法界在当下展现,都在大自然中展现,宣说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。
我们在都市丛林里面,处处都看到人文科技,更需要假日有时间接近大自然,因为在人文科技里面,看到很多的我是、我能、我慢……成就,你不容易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玄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