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妙。当然,在都市丛林里面慢慢闻思,每一个当下都可以见到法,但是要见到更深的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不妨有时间在假日多接近大自然。
(第十六节)「如是六根种种境界,各各自求所乐境界,不乐余境界。眼根常求可爱之色,不可意之声则生其厌」耳根、意根、眼根也是一样「常求可爱之色」,不可爱之色则生其厌。我们一般习性就是这样,当「六根」接触「六尘」之后,内心里面有一个框框、好恶标准,符合你的框框,就贪、就要,希望它越多,跟你的框框标准相违背的,逆我则非,你就要排斥、抗拒。我们的六根都是一样,看到富丽堂皇的这些,我们就心向往之,如果看到尸体、死亡,觉得肮脏、不吉利,于是就要逃避,都在趋乐避苦。佛陀讲众生都是一直在趋乐避苦,就在那里逃啊!跑啊!追啊!没办法静止下来。
「此六种根其有力者,堪能自在,随觉境界」六根就像心猿意马,六匹心猿意马,不断一直在向外收摄、向外攀缘、向外抓取,各个都有它的目标,六根都各怀鬼胎,各有各的想要,耳朵就去抓它所要的声尘,眼睛就去抓它所要的色尘,舌头就去抓它所要的味尘,你的心很难能够静止下来。如果没有透过闻思、修行,你的心就是一个心猿意马,不断在境界、滚滚红尘里面打滚,今天要能够收摄下来,必须要有修行的闻思,还有要有定力、精进力,所谓五根、五力,修行的动力一定要出来,这样才能够收摄下来。「此六种根其有力」的「力」就是有收摄六根的力量,有精进用功的力量,这样「堪能自在」,这六根、六匹马,才会慢慢统一过来,才不会各走各的,成为境界的奴隶。
「随觉境界」到处都是有你的明觉、觉性,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。「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,正出用力随意而去,往反疲极,以绳系故,终依于柱」原来这六匹心猿意马,总是一直向外去攀缘、抓取,你现在把它绑在一根柱子上,最初它们不适应、会一直挣扎,但是慢慢它们就会乖乖下来。「坚柱者,譬如身念处。若善修习身念处,有念、不念色,见可爱色则不生着,见不可爱色则不生厌」见到可爱色,你不起贪;见到不可爱色,不起瞋。「于可意法则不起欲」「于可意法」喜欢的境界、于顺境、可意法,没有贪心;对不可意法,也没有瞋心。
「是故,比丘!当勤修习,多住身念处」看【法义分享】凡夫是活在「自我」的世界里。「自我的世界」是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。每个自我都有他的「要」与「不要」。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、追求;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、排斥,因为欲望「无穷」,所构筑出的苦海也就「无边」。如果没有回来修行,就会在欲望堆里一直的打滚,成为欲望的奴隶,欲望无穷,于是你构筑出来的苦海就无边,亦即佛陀所讲的无边苦海。所以,要去看到自己的那些苦、不安,都是落入在自己的欲望堆里面,成为欲望的奴隶。
修行就是要收摄六根,让身心渐渐柔软澄静下来,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实相,进行如实的观察,只要你能够如实深观到实相,而不去污染,你就会离开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。这样大家就知道从滚滚红尘跳脱出来,然后解脱自在的重要关键点,你要修行用功,就是要了解轮转门与环灭门。让这六匹心猿意马要能够收摄、系在坚柱上。「身念处」方面是「四念处」的第一个步骤,当你有系在「身念处」方面,心猿意马就会慢慢静下来。再讲具体一点,如果你能够随时在各种动作之中,包括上班、走路、工作之中,都有清楚回来觉察到身体的变化、身体的动作、走路的步伐、举手投足。当你在讲话的时候,有清楚听到你当下讲话的声浪、讲话的声调、讲话的快慢高低,都是属于回来到「身念处」动中禅的应用。
如果在静态的时候,坐公交车、休息或是静下来的时候,就把它系在出入息上,回到自然的呼吸,把觉知力回到呼吸,也是属于「身念住」的一部分。所以,你在动、静的时候,都可以让你的心猿意马收摄下来,然后你就可以当下去体悟法、看到法。当你在开车的时候,就是面对当下的清醒觉知。所以,有在修「四念住」的人,开车更是清醒明觉,而且你的身心柔软、不会冲动,当你有清醒明觉在每一个当下,车祸方面的比例也会大幅的降低。
(第十七节)什幺叫做「一切」呢?佛陀说「一切」就是我们所要修行的一切重点,如果这里没有切入,在那里说你读了多少经典,都还在心外求法。「一切者,谓十二入处」你要用功的地方都是在这里,眼色一样,因为都是一对一对的,「眼色、耳声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触、意法,是名一切」你真正的用功,都是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当下,在禅修的时候也是一样,都要去看到六根跟六尘接触的当下,当你在打坐的时候,「观出入息」也是一样,都是在根、尘接触的当下。当你在禅修、在吃饭也是一样,在过程中,你要去看到舌头跟味觉接触的当下,能够回到这里来,然后去看到它一切的无常生灭变异,体悟到「无我」,这就是修行解脱的重点、所在的核心。佛陀讲你要修行、你要究竟解脱,整个的重点核心都在这里,佛陀都把重点抓出来,这样就不会浪费生命。
(第十八节)什幺叫一切法呢?前面是讲「一切」,后面是讲「一切法」,「眼及色、眼识、、眼触、眼触因缘生受--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」「若苦」旁边写一个「瞋」,「若乐」旁边写一个「贪」,「不苦不乐」旁边写一个「痴」。「意触因缘生受--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是名为一切法」「一切法」就是一切世间,这些是是非非、这些苦海,滚滚红尘的这些一切现象,都是因为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,产生六识,然后这个「心王」,产生种种的法,贪、瞋、痴、我慢,都会产生很多的这些法,就是法相、种种法。
因为有这种种的法,因此才需要这些法庭、法官来处理,但是他们所能处理的,也都只是外面的这些,你真正内心的这些法、那些苦,不是法院的法官所能帮你解决的。前面是说「一切」,后面是讲「一切法」,「一切」是「六根」与「六尘」,因为它可以是中性的存在。如果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,产生贪、瞋、痴,整个世间无边的苦海就这样出来,叫做「一切法」,因为有这些贪、瞋、痴、无边的苦海,才需要种种治病的法。
「一切」跟「一切法」要区分出来。「一切」就是你的世间,不会超过六根与六尘接触的范围,这很重要。前面课程已经跟大家讲述过「什幺叫做世间」,「什幺叫做你的苦海」,「你的世间是什幺」,你要清楚的认识,才知道怎幺样出世间,怎幺样出离苦海。每个人的世间都不一样,因为每一个人的理想、欲望、梦境都不同。
【幻灯片】
我们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,一直的忙忙碌碌,到底为何辛苦、为何忙?如果没有停下来,就是跟着众生一直在滚滚红尘里面忙忙碌碌。这是北二高,在中和烘炉地上面拍摄的,那边的地势满高的,可以看到整个大台北市,这个地方聚集好几百万的人口,光是这一张幻灯片里面,所显现的就聚集好几百万人口,众生的脚步一直都很快,包括现在的高速公路一直在高速奔跑,如果我们没有去把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,我们就会像恐龙一直在吃、一直在吃。我们看到动物是一直在吃东西,人类是有智慧,我们是有生活目的、生命意义,你有没有去看到?
上次有跟大家讲过「四种食」,你慢慢地去过滤、慢慢地去看,我们一般众生在忙忙碌碌之中,都是在四种食物里面,在四种食里面打滚。你要慢慢去体会,只是吃的对象、吃的表相不一样而已,但是内容一样。要去看到众生是在食物链的苦海之中,在食物链之中不断的循环,不要以为说恐龙牠是吃东西,吃那个食物,我们人类有更高的智慧、更高的目的,佛陀就解析出来,一般的众生是吃东西,在四种食里面,是属于「粗抟食」。人类智慧比较高,会进入到第二个是「触食」,第三个是「意思食」,第四个是「识食」。
所以,你要去看到,众生是在食物链里面,在一直在吃,吃跟被吃、吃跟被吃,当你吃到、你就高兴,吃不到、你就痛苦,还有当你要被吃,你就会逃跑、会痛苦,都在食物链里面,大家要慢慢去看、慢慢去求证。如果你没有静下来反观,我们所吃的都是在四种食里面,不断地在吃、在吃,跟一只恐龙不断地在吃,也差不多,我们要去深度看出来,众生一直在忙忙碌碌之中,每天都一直在进进出出、忙忙碌碌。说我赚钱、我奋斗,我都凭着我个人的才华、能力去做,但是生命的意义在哪里?要找寻出来。如果有的人认为我赚很多钱,然后有钱讲话就可以更大声,这样你都看不到深层生命的意义,就会跟着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一直的走、一直冲刺。
曾经跟大家提到,当你修行的时候,要慢慢把你的身、口、意、脚步要缓和下来,不要一直冲得那幺快,要缓和下来!当然,不是刻意慢,而是展现一种柔软,然后就有学员提问:现在是工商业社会,大家脚步都很快,如果慢下来,我们竞争就输了,认为学佛的人就会吃亏,好像竞争不过别人……。我说表面上,理由好像是对的,但是有没有静下来深观?你这样一直忙忙碌碌,在滚滚红尘里面,每天上班、下班,上班、下班,一天一天的过,一年一年的过,一个月一个月的过,一年一年又过了,很快很快一生也会过,大家的脚步都很快,一直这样在拼速度,越来越快!你知道大家后来到哪里去吗?都跑到这里坟墓里面来了。
「古今将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没了」表面上好像学佛变成悲观消极,不会积极认真奋斗,绝不是这样。佛陀对他本身的生命没有放逸,他都没有那些悲观消极,佛陀是很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,也很认真善待一切众生,正因为「出世间法」的思惟角度,跟世间习以为常思惟角度,有很大的出入、很大的不同,我们要去了解「古今将相今何在,荒冢一堆草没了」,一直忙、一直的忙,忙到最后,就是来到「夜总会俱乐部」(坟墓区)…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