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四章 慚愧心

  第四章 慚愧心

  

  世間若成就慚、愧二法者,增長清淨道,永閉生死門。「慚愧心」會讓我們增長清淨道,對于我們邁向解脫道,會有很正面的協助、正面的幫忙,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,增長清淨道,永閉生死門。當你真正發出慚愧心之後,會積極要脫離生死輪回,就會一路一直向解脫道邁進,于是「永閉生死門」,生死輪回的門就已經關掉了,會一路一直向解脫道邁進。所以,在我們整個修行的次第來講,慚愧心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,如果慚愧心沒有真正發露出來,就很不容易走上解脫法,那一種用功修行,往往都是在「有爲法」的「世間法」裏面繞,很多的修行變成是在抓他所要的、實踐他所要的。

  因爲,在「世間法」的名利方面,也許爭不過別人,就想換一個跑道進入佛門。原來在公司處處要看總經理、董事長的臉色,如果剃了光頭、出了家之後,就成爲法師,人家就可以要供養我、尊敬我,事實上是後來演變成的錯誤觀念,然而現在很多以錯而習以爲常,以這種錯誤觀念變成很多人走上修行之門,是爲了「鹹魚翻身」的這一種想法,這些都是不正確的。一開始修行學佛,都沒有用慚愧心來出發,都是不正確,因爲是想透修行來實現你的欲望,只是換一個跑道而已,然後還是繼續一直在抓名、抓利,這是很普遍的現象。所以,在正式切入「五蘊」、進入實修以前,要把前面的觀念厘清楚,建立正知正見的基礎,否則修行不會純正,無法真正走在解脫道上。

  (第叁節)「常習慚愧心,此人實稀有;能遠離諸惡,如顧鞭良馬」慚愧心會讓我們遠離諸惡,然後增長清淨道,永閉生死門。

  第五節的前文是講「無慚無愧」,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,便不可能去恭敬一個真正的善知識,你要跟他講「出世間法」,因爲跟他原來所要抓取的,是背道而馳,所以他聽不進,不喜歡這些。原始佛法是要講去體證「無常」,你要放下,要去體證「無我」。但是,如果一個人一直要緊緊抓著名、要抓著利,然後一直要追逐他所要的這些,跟他講這些他是聽不進的。所以,如果慚愧心沒有生起來,跟他講正法方面,他不相信。他認爲這是自了漢的,這是自私自利的。

  當因緣慢慢成熟,善根福德因緣具足,一個修行人「有慚有愧」,便會「愛恭敬」,因爲他的身心已經柔軟下來,便「愛恭敬」,「若有愛恭敬,便習其信」,會慢慢建立正知正見,于是信心就會漸漸産生。當你有信心之後,再進一步跟你講深一層的「出世間法」,更具體去深入探討「叁法印」跟「四聖谛」,你就會進一步去正思惟。「正思惟」是在聞思之後,你再進一步深度的去思惟、去求證。「若有正思惟,便習正念正智」經過正思惟之後,就會建立正知正見。

  如果沒有深厚的法義聞思基礎,縱使你再怎幺用功修行,很容易走偏差而不知道,盲修瞎練也不知道,因此我們要「解行合一」啊!以個人而言,我是覺得「解」要在「行」之先,你先了解之後,然後再行,這樣才不會錯。

  「若有正念正智,便習護諸根、護戒」爲什幺?「護諸根」就是守護六根。但是「守護六根」不是把身體的身、口、意,這樣包裹得很緊,而是我們本來都習以爲常的六根,一直都在向外攀緣、向外抓取,我們身、口、意的沖動,原來習慣性的一直沖動,都向外抓取、向外沖動,現在經過聞思、深觀法義,身、口、意必須要能夠靜下來,「守護六根」就是要漸漸減少向外攀緣,如果你的外緣太多,就沒辦法靜下來修行。修行是不會跟正常工作有所沖突,該做的、你一樣去做,真正走在修行之路,對工作是不會玩忽職守,當下該做什幺工作,你就會去做,而且是認真負責去做。

  每一個當下都是認真負責,對得起自己、對得起衆生,絕對不是投機取巧,每一個當下都是認真負責,而且你會篩選過濾掉不必要的應酬,不必要的攀緣就會漸漸減少。本來我們的心靜不下來,就會想去找人聊天,或是找人喝酒、打牌,那些都是在殺時間,事實上就是殺我們的生命,生命一直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。今天聞思佛法之後,覺得真的要找尋出解脫道,把生死大事弄清楚,這樣才能夠真正出離苦海。當你具有這樣的認知之後,就會放下很多的外緣,不必要的外緣也會過濾掉。有必要的你會去做,但是經過這樣的篩選,一半以上的外緣都可以去除掉。

  「守護諸根」就是過濾掉很多的外緣,不必要的攀緣就會因此減少,身心漸漸地澄靜下來,有時間就以放在法上的聞、思、修爲主軸,除了工作、上班之外,就是以聞、思、修,以走上修行解脫之道,爲你的第一順位,這樣的成就會很快。能夠護諸根,再來就會進入戒、定、慧的實修實證,于是「護戒、不悔」,「不悔」就是因爲你有持戒的基本原則,把握住「諸惡莫做、衆善奉行」的一個重要原則。

  記得!不管有幾百條的戒律,最重要的原則就是「諸惡莫做,衆善奉行」,從你的慈悲心發露出來,能夠掌握到這兩句戒律的精神,才不會執著在戒條上,被戒條束縳得死死的。所以,你就能夠「護戒、不悔」,然後「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」,因爲在不斷止觀下來、進入實修,都是已經進入實修,能夠進入「止觀雙運」,就能夠「見如實、知如真」,再來就能夠照見到往昔的顛倒夢想,看到過去的愚癡無知之後,就會厭離過去的愚癡無知,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。

  所謂的「厭、無欲」,就是照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,于是會放下那些,當一個人的智慧漸漸成長,對于過去的很多抓取,他就會漸漸地放下。所以,「厭、無欲」都是積極的,而且正確而深入體悟之後,才能夠真正做出來,絕對不是消極悲觀,這樣就能夠逐漸解脫,到最後趨向究竟涅槃。

  慚愧心生起,一定有它的先決條件。一個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,就會虛心學習,若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,才會願意、可能跳出狹小的框框。注意!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因爲我們很容易被我們的我是、我能、我慢這些遮障住,一個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,修行路上的最大敵人是自己。所謂的「我是」,就是我們會有很多的「我是……、我是……」,例如說「我是一家之主、我是董事長、我是總經理、我是縣長、我是行政院長、我是總統……」,一個「我是」出來,背後深層裏面都是一種炫耀:「我是怎幺樣、我是怎幺樣……」。「我是大學士、我是博士……」不是說做博士不好,而是我們背後那一種炫耀之心出來,有沒有去看到「慢心」潛伏在裏面?要慢慢去照見到。

  我們在行、住、坐、臥、言談舉止之中,有很多的「我是」,再來就是「我能」,「我能夠……,我很能、我很行……,我要證明我……,我要很多的……能力,我不服輸……我……,我吞不下這口氣,我一定要證明……,我能夠……、我能……」。還有,當你擁有一項成就之後,也會很沾沾自喜:「喔!我能夠……,我能夠……」當然,這樣不是說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夠有這些心態,就好像變成消極悲觀,什幺都不能做……,絕不是這樣的。

  我們會做所該做,認爲做這樣的事情,對自己、衆生有意義,你會無條件、無所求默默去做。但是,當有所成就之後,你不會搶功勞,不會認爲是自己的功勞。因爲你會看到今天的成就,背後是由很多的因緣聚合而成,不是身爲一個經理,所能夠獨自完成。所以,在成就的背後,你會更謙虛、更感恩,而不是一種「我慢」。同樣的,如果默默做一樣事情,背後是展現我是、我能的「慢心」,這樣別人對你的瞋恨、忌妒,也會跟隨而來。如果一個人在他有所成就,更是謙虛的把這些功勞反饋給大家,這樣反而是會得到更多的愛戴、更多的尊敬。所以,把「我」能夠更淡化,會得到更多的尊敬、更多的愛戴。

  所謂的「我慢」,就是處處展現「我能夠……,我能夠成就……,我能夠……」但是你沒有照見到「我能」的背後,是由很多的因緣條件支撐著,這個你要看到。如果沒有看到這些,你會認爲說「我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」,于是在很多員工的面前,會以「我慢」之心來訓話,或認爲「是我董事長在養員工,我要生氣,你們就是要看我臉色……」這是一個人的「我慢」。

  如果你身爲董事長、主管,會深度去考慮一個公司的成就,是整體團隊默默努力奉獻,大家智慧的貢獻所形成,覺得今天公司的成就不是我個人「我能」,是大家一起努力得來,你背後的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會大大降低,反過來是一種感恩之心。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轉換,只是初層在斷「我慢」,更深層要斷「我慢」,要去看到生命的存在,背後有多少的因緣在支撐著。以後我們講述到「界分析」章節,會再深度解析。

  如果沒有去看到我們生命的存在,背後有多少的因緣,亦即所謂的「緣起」,要去看到深度的「緣起」,沒有去看到「緣起法」,很多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的心態就會産生,「喔!我是偉大的科學家,我是偉大的發明家,我是偉大的企業家……」以後我們講到「五蘊」,要先解開、解析出來,再來看到「六界」,我們就會去解析生命的存在,要有哪些因素所形成。當你慢慢去體悟到,感恩之心就一定會出來。

  一個人的視野心胸沒有打開,就會有很多的我是、我能、我慢,這樣就沒辦法看到自己的不足。所以,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的視野胸襟逐漸拉開,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,他就會虛心學習。如果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,才會願意、才有可能跳出狹小的框框。

  譬如「自我」在中心,再來一層一層……,佛陀把它歸納出十層,也就是我們修行所要斷的十個結,從外圍比較粗淺的「身見結」、「疑結」、「戒禁取」……。看一下書本第235頁,我們對十個結要清楚知道,修行證果不是越修越展現「我能」,而是把我們這十個結一一斷除。「十個結」--身見結、戒禁取結、疑結、貪欲、瞋恚,這是「五下分…
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四章 慚愧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