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結」;再來,色界貪、無色界貪、掉舉、我慢,無明,這是「五上分結」。
「初果」就是斷前面叁個結--身見結、戒禁取、疑結。「二果」就是斷前面叁結,再加上貪、瞋這兩個結,漸漸的淡薄。「叁果」就是斷前面的五個結,也就是斷「五下分結」,但是後半的「五上分結」還沒有斷除。「四果」就是十個結全部斷,貪、瞋、癡永盡,一切煩惱永盡,不再顛倒夢想,契入無爲、無學位。所以,十個結就是我們畫的這十個圈圈,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比喻,就是十道「自我」的防衛體系。
有的人會說「奇怪!我怎幺有這些?我覺得我沒有啊!」那還是很遲鈍啊!不知不覺啊!只要你不是解脫者,這些結都一定都有,只是粗細大小這樣而已。我們今天修行就是要你去照見到,這十個結也可以說是十層的面具。我們是帶著十層的面具、十層的保護網,把「自我」在這裏保護著。本來宇宙的實相存在是「無我」,但是衆生就是很怕「無我」,一直不敢去面對,于是用十道防衛體系,把「自我」鞏固著。然而,不管你再怎幺鞏固,只要你還有「自我」,就會有「我慢」。
所以,「我慢」是屬于「五上分結」,只要還有「我慢」,就表示還有「無明結」存在,「我慢」跟「無明」是一體的,只要有「我慢」存在,死神就一定跟在後面,于是他就要不斷再繼續逃、繼續逃,當有一天整個「自我」消失、「我慢」消失的時候,死神也消失了。當「我慢」消失,死神也隨之消失。十個結、十道防衛體系,也就是十個框框,都把自己套在裏面,但是我們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。如果你能夠覺察到,就好辦了!你能夠覺察到,就會虛心的學習,然後設法把一層一層的障礙去除掉。你能夠去除掉前面叁個結,就能夠證到初果,再來去掉前面的五個結,就能夠證到叁果,再來到後面「五上分結」,算是進入到我們生命的核心,進入到「自我」生死存亡的關鍵,非常不容易突破。但是,只要你繼續再深觀進去,真正
解開生死之謎,
了悟生死大事,你會繼續面對「自我」再挑戰,因爲最後的敵人、這個「自我」,你一定要能夠清楚覺察出來,然後願意大死一番。
當「自我」大死一番之後,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,這時候「自我」都消失了,你會體證到「空」,體證到「涅槃」,所有的框框都沒有了,所有的框框都消失了,就是溶入一體的世界。
另外,在修行路上常常稍有所得、稍有突破,就容易志得意滿、「我慢」生起、想爲人師,這是很普遍的現象,名利的腐蝕性很強、很大。大家要慢慢體會名利的腐蝕性很強、很大,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,會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貪染、慢染,這方面大家也要慢慢去求證,在此只能點出一個原則,很多宗教師都是落入這裏面打轉、打滾,但是都不容易覺察到。所以,佛陀就會叮咛交代我們,不要去偶像崇拜。
(第20頁)【法義分享】:在修行路上,只要還沒有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,都要不斷虛心的學習求教,如此才能一層一層的超越。我們要老實面對自己,真誠的愛戴自己,你要真正的明眼,才有辦法協助衆生出離苦海。如果你還沒有真正的把「無明結」、「我慢」破除掉,不可能協助衆生出離苦海,因爲自己還不知道苦海的邊在哪裏。所以,學佛就是要做一個腳踏實地、老老實實的人,實實在在、不要自欺欺人,要能夠慢慢薰習,把各種結、包裹、包裝,十個結慢慢去除掉之後,才會完全沒有包藏、沒有覆藏、沒有裹藏、沒有包袱、沒有系縛,成爲一個真人(純真之人),而解脫自在!所以,甯願真的醜,不要假的美。虛假的美、自欺欺人,沒意義!都還是帶著厚厚的面具,久了之後就會很累啦!甯願真的醜,做一個純真、率直的人。
(第274頁)第34章 溶入一體世界--體證「心經」,這章本來是要進入實修實證之後,才能夠體悟、超越的,但是這裏有很多重要的觀念,今天先提出來跟大家來分享,大家要慢慢去體會、去求證,這樣以後在實際聞、思、修之後,越聞、思、修進入一分,你的體悟就會越深入一分。或許有些是現在還不能夠認同的方面,沒關系!你就暫時把它保留。
有人問佛陀:什幺叫做「佛」呢?到底是怎幺樣由來?佛陀就回答「佛見過去世、如是見未來、亦見現在世,一切行起滅」「一切行起滅」所有現象界都是緣生緣滅,「行」是現象界一切都是在動的、在變的,但一定是緣生緣滅。所以「明智所了知,所應修已修,應斷悉已斷,是故名爲佛。曆劫求選擇,純苦無暫樂」。
「曆劫求選擇」就是佛陀在還沒有成佛以前,過去也是一樣,都一直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。「選擇」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,區分這是好、那是不好,這是對、那是錯,這才是聖、那是凡……,給自己帶來苦。
「生者悉磨滅,遠離息塵垢,拔諸使刺本,等覺故名佛」。「拔諸刺使本」的「刺」,就是種種的界線、種種的框框,因爲那些會帶來給你的苦。【法義分享】:「曆劫求選擇,純苦無暫樂」這是「自我」從一體的實相世界,劃分出自己想要的夢幻世界。「自我」劃地自限之後,從此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→落入無邊的苦海。大家以後要慢慢去體會,看這一本書的速度,不能夠快的,否則只能夠看到表層的文字而已,因爲裏面很多的深義,都是要你的心越甯靜,就能夠體會到越深層的法義。
「好、壞、美、醜、是、非、善、惡、聖、凡、淨、不淨、高、低、大、小……」所有二元對立的觀念都是人類頭腦的産物。所有二元對立的觀念都是人類頭腦的産物,都是被「自我」所劃分出來的。實相世界是--包含所有相反的兩極;整個存在是--一體無分別,但「自我」卻不喜歡這樣的世界,它有很多的「要」與「不要」,含意都很深!
自我所「要的」就歸納爲好、美、是、善、聖、淨、高、大、優……,然後盡力去追求。自我所「不要的」,不合你意的、你不喜歡的,你就打入「黑五類」,歸納入壞、醜、非、惡、凡、不淨、低、小、劣……,然後盡力去排斥,趕快設法「劃清界線」。自我就這樣一直在構築理想的「夢幻世界」。凡夫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,修行人也是同樣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。
爲什幺修行人也是同樣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呢?只要還沒有解脫,一樣都是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。只要還沒有走上「出世間法」的解脫道上,在修行上面想越修越厲害,越修越有所得,都是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,期盼「我修行了之後,我有大神通力,我有大法力,我可以……,可以……,可以……」都是在構築夢幻世界,但是這個涵義很深!
如果你現在沒辦法體會,或是說你還不能夠接受,也沒關系!暫時保留下來,慢慢去求證。這裏是經過自己的實際體悟、體証之後,才把它寫出來。凡夫都是用自我的好惡標准去界定一切,「順我則是;逆我則非」。以前在布袋戲裏面,史艷文跟藏鏡人講一句話「順我則生,逆我則亡」當然那是黑道老大這樣講,我們大家不是黑道老大,我們講的不是那幺嚴重而已,我們的程度跟那個都有相同的地方,所以我把「順我則生,逆我則亡」,稍微調整爲「順我則是,逆我則非」。
大家要慢慢靜下來體會,我們很多是非的背後,有沒有符合我們內心設定的標准?你要仔細把它解開,事實上是背後我們有一個框框、有一個標准,符合這個框框標准的,就是「對的」、就是「是」,不符合我所認定、所建構的框框標准,就是「錯的」。所以,佛陀說「切莫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得阿羅漢果已,才可信汝意」。因爲每一個人的框框標准都不一樣,透過你的框框標准,界定出來的是非、善惡,未必是真的是非、善惡,因爲這裏面有我們的扭曲、有我們的染汙,除非有一天「自我」的框框、架構沒有了,就能夠見如實、知如真,很如實來照見實相,這時候就很清楚了。
所以,我們要去反觀照見到,很多是非、善惡的背後,是我們有一個框框架構存在,于是「順我則是,逆我則非」,它的標准框框都是從「自我」的喜好及厭惡出發,要慢慢去看到才是真正的修行功夫。真正的修行功夫,是要去深觀到這方面,才會看到「我是、我能、我慢」,慚愧心才會生起。再者,「界線」就是沖突戰爭的導火線,你的界線越多,原則框框越多,你的沖突就越多。國際軍事專家都會知道,只要有「界線」的存在,就是有沖突戰爭的潛伏危機,「自我」所造成二元對立的世界,就是無邊的苦海。
爲什幺「界線」是沖突戰爭的導火線?當你有一個「界線」,對立就産生出來。因爲你有了界線,就會有敵對,因爲當界線劃分出來,就是會有「我」所要的,還有「我」所不要的,裏面一定是沖突不斷。只要「我」不死,「我慢」、「自我」不死,就有很多的要、不要,于是這個界線就存在,你就會一直在抓、在追,在逃、在避啊!這樣都是心沒辦法安止下來,都是苦啊!所以,「等覺」就是泯除一切二元對立的觀念,溶入不可思議的一體世界,但是卻不是凡夫所想象的「沒有是非善惡的觀念」。
一般人的「二元對立」就是劃分出一個白、一個黑,白的代表是好人,黑的代表是壞人;白的就是對、黑的是錯;白的是「是」,黑的是「非」。這是聖、這是凡,這是高、這是低,這是大、這是小……。很多的二元對立就是這樣,當我們劃分出來之後,我就是只要這個就好,然後另外一個我所不要的,就予以排斥。然而這些都是「自我」在劃分,實相世界的存在是是一體的,而且白中有黑、黑中有白,不但是一體,而且它還會變化。
(書本第25頁)《葛拉瑪經》講到一些很重要的觀念,佛陀來到葛拉瑪村一個更小的村落,叫做卡莎布達區,這裏的人就跟佛陀講:我們地區常常有很多傳道師、布教師來講經說法,但是每個人都是講他們的法是最好,講他們的宗派、宗教是最好,然後排斥其他的人,都說別人的不好。(經文的第…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四章 慚愧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