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四行)他們都說自己的法是最好,而看不起別人的法,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,別的出家人和婆羅門教徒來到我們卡薩布達區,也是說自己的法是好的,贊美自己的法,而看不起別人說的法,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。我是禮敬世尊,很質疑他們之中哪些法是真的呢?誰的法是謊言呢?因爲每個人都說他們的法,才是最好、最高的。
佛陀沒跟他們村民講說他自己所說的法就是最好的,反而告訴他們一個原則:你們要去求真求證,別人跟你們講什幺,不要馬上就信以爲真,你要去求真求證,如果是真正的真理,一定禁得起考驗。佛陀就告訴他們葛拉瑪人,你們的懷疑對的,你們是應該懷疑的,你們要不因爲他人的口傳、傳說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奉行傳統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是正在流行的消息,就信以爲真……。事實上,這十條裏面所列的情況,我們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落入這裏邊,一般人很少說這十條裏面都沒有觸犯到,很少啦!很難啦!至少是要證初果以上的人,才有可能!不然是不可能。
佛陀就坦白提出:不因爲是宗教經典書本,就信以爲真。尤其是在我們北傳地區,以前只要冠上一個「如是我聞」,很多人就會認爲:這就是神聖的經典,絕對不可以去懷疑,絕不可以去動搖。如果你們所講的,不符合我所信奉的經典,就是在謗佛、在謗法。當然,以前我們要做這方面的突破之時,也常會遇到這方面的問題,于是會覺得說衆生沒有去求真求證,就會被一些文字障礙住了。
我去年到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,裏面的展示都是比較科學化,也都在有求真求證,所以滿值得去參觀。博物館裏面就有一句話,讓我看了很感慨、很感觸,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說: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對真理的認知。當我看到這一句話之後,哇!很認同、也很感慨。
什幺?很多宗教、很多宗派都認爲他是正信的,但是比較深入觀察,因爲一般宗教常常強調說你要信仰、要有信心,你只要「信」就好,你只要「信」就得救,但是「信」的背後,很多教徒是很虔誠的「信」,然而裏面有很多不正確的知見,你知道嗎?你敢去突破嗎?你敢去求證嗎?
如果你的聞思基礎不夠,觀呼吸、活在當下的工夫不會紮實,經過一些考驗之後,就會很容易散掉。所以,一定要經過聞、思、修……紮實的工夫。就像以前基督教、天主教的觀念,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地球是不動的。後來,伽利略是一位天文學家、也是科學家,去求證發現那些觀點是錯誤的,他的發現是跟整個教會、世間的認知,是完全相反的,他知道他的命會難保,變成不太敢講出來,但是後來他還是有寫出來,然後跟少數幾個學生講出這方面的論點,然後希望他們也繼續再求證。但是後來伽利略就被判刑,因爲這樣的一個判刑,讓人類對此項真理的認知,又慢了好幾百年。
到後來科學家都證實這方面的觀點,他們講的是正確啊!他們是無辜的!他們是對的啊!人家連國小的小孩子,都知道地球在動,只有你教皇還在認爲地球不動,事實都已經擺在眼前了,于是教皇後來承認錯誤,在幾百年之後,也讓伽利略、哥白尼他們的冤屈重新洗滌。當然,這只是舉出其中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明,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對真理的認知。一方面也是因爲信仰往往會鼓動出我們一個情操,然後我們會失去求
求證的理性。如果一個宗教訂出很多的教義、教條、教規之後,當有一天你發現跟事實不符合,就會在信仰跟理智之間做掙紮。
當一陣期間的掙紮之後,如果是你的理智輸了,就會臣服在信仰上面,于是就一直以信仰方面爲主。當我看了那一句話之後,覺得很多的宗教信仰,
的常常會阻礙衆生認知真理。宗教師本來是要引導衆生去認識真理,如果是引盲引盲,宗教師反而是讓衆生認識真理的一個障礙。因此,以佛陀本人,包括今天在這裏跟大家互動,我們都要突破迷信的層次,要突破所謂只是相信、信仰--「信」的層次,我們要客觀去求
求證。唯有透過你真正的實修實證,你才信以爲真;在你還沒有實證以前,你都要客觀保持。透過你的實修實證,你才能夠証明到聞、思、修、證,透過「止觀雙運」,你才能夠産生真正的智慧,這樣你才能夠協助衆生出離苦海。所以,佛教絕對不會要你只是盲目的迷信。
不因爲根據邏輯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根據哲理,就信以爲真。很多人認爲經過邏輯的推理,很合乎邏輯,就認爲是對的。現在舉一個例子,
什幺說不因爲根據邏輯推理,就信以爲真?假如A代表「是」、「對」、「白」……,B代表「非」、「錯」、「黑」……。以邏輯的推理,A跟B中間是不會相等,邏輯的推理是對就對、錯就錯,是就是、非就非,白就白、黑就黑。但是,事實上佛陀跟老子提出A跟B的微妙關系,A會變成B,B也會變成A……,不是說不亮就不亮,不亮也會變成亮的。邏輯的推理是死死板板的,也就是死的一個公式,而實相的存在是活的,它會變化。
再舉一個明顯的例子,大家就會容易了解。A代表白天,B代表黑夜,以邏輯的推演上而論,白天、黑夜是完全兩不相幹、不等于,但是在實相上,白天會變成黑夜,黑夜又會變成白天。萬有的一切現象,實實在在的存在,它是活的、它是變化的,如果以死板的論斷,對就是對、錯就是錯,對不可能是錯……,這樣就是一種刻板的推理,也就是邏輯的推理。
所以,不因
根據邏輯的推理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根據哲理,就信以爲真……,就是這個意思。就像幾十年前二二八事件,那些受難者的處境,跟現在他們的處境怎幺樣?不同啦!以前這一件事情認爲是錯的、非的,但是現在情況又不一樣了,它會變啊!會變啊!講述這些是讓我們原來很僵硬的觀念--對就是對、錯就是錯,我的認知、我的判斷不錯!我認爲那個對就是對、錯就是錯,現在把我們原本僵硬的判斷觀念松動了。
不因爲根據邏輯哲理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符合常識外在推理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符合自己的預測、見解、觀念,就信以爲真。佛陀就是要我們保留、求
求證,只要我們有貪、瞋、癡、我慢,我們的判斷就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確。
不因爲演說者的威信,就信以爲真;不因爲他是導師、大師,就信以爲真。哇!這兩點又很不容易突破。一個大師、一個大山頭來,哇!大家又是在那裏崇拜偶像,那他是不是講出真正的解脫法,都沒有認真去求證。所以,佛陀一樣要我們不要盲目迷信,不要偶像崇拜或者著重外相,在追求真理的路上,一開始就要冷靜、理智,求
、求實、求證,一般的宗教是比較強調「信」、信仰,你只要「信」就好。
但是,智能型的佛教是要超越信仰的層面去求
求證,真正的疑問才能夠破除,真正生死輪回、生死劫要解開,一定就是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、求
求證的決心,你才能夠真正突破,這就是智能型的佛教。
有關「地動說」的觀點,是哥白尼先發現,然後伽利略再去證實。哥白尼私下發布之後就隱藏起來,然後沒多久就死了。後來是伽利略去證明「地動說」,地球是繞太陽在轉動,當然教會方面沒辦法接受,後來是伽利略實際去求證,然後對外發表。當他對外發表了之後,哇!怎幺得了!于是整個教會、教法方面,都不容許他這樣,認爲這是異端邪說,要他承認錯誤,而且還跟他講:如果坦白承認你的錯誤,就可以賜你無罪。但是,對于一個追求真理的一個學者、科學家,他秉著良心理性,知道事實是這樣,不能夠爲了名、爲了利,然後扭曲事實啊!于是他堅持他的理想,甯願坐牢、甯願被判刑也不更改。後來伽利略就這樣被判刑、終生監禁、他的學說不准對外,但是後來還是有對外流傳出去。所以,這樣一個判刑,讓人類對真理的認知又慢了好幾百年。
你所排斥、所不要的,就把它列入黑五類,你所要的就認爲這是對的、這是好的,你抓你所要的。但是,事實上真實的存在是這樣,能不能從原來只要一邊、排斥另一邊的這一種心境、二元對立,慢慢超越出來?開闊我們的胸襟、開闊我們的視野,能夠去包容整體。以後大家學佛慢慢提升上來,如果還有宗派之分,表示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;如果還有大小乘之分,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,講更深入、更徹底一點,如果還有「我的宗教是最好的」,這一種宗教之別,就是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。
等到有一天,你真正溶入一體世界,也就是生死一如的時候,它又呈現整個是灰的,不錯啦!混合起來的顔色是灰的,但是到後面連灰色也都沒有了,就是「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……」,太極再突破,最後連「無極」也消失了,變成是渾沌一片,那是很抽象的,我們以後大家可以實際進入到這樣的一個世界,把我們的心胸不斷的開闊。
剛才有人開玩笑提到學佛好像是進入灰色世界。事實上,所謂的「等覺」就是佛陀、解脫的人,他是泯除二元對立,但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「不知道是非、好壞……」。在他心中,不是不知道白天、晚上,如果都不知道,就會變成白癡。白天、晚上他也知道,但是他不會執著說我喜歡白天、白天就是好,因爲怕黑夜,于是就認爲晚上就是不好。白天知道是白天,晚上也知道是晚上,他也知道會變化,所以不會執著于一端。
現在假設我的父母親跟別人起沖突,如果我們一般人的處理,都會坦護自己的父母這邊,你的立場已經是有所偏,于是你對于真正的是非、事情的處理,就不能夠以很如實、很客觀的立場來看待。如果一個沒有貪、瞋、癡的解脫者,面對自己的父母親跟別人起沖突的時候,他會放下親情的親疏觀念,如實了解到底問題是怎幺發生的。如果你有親疏的觀念,認爲「這是我的親人,那不是我的親人……」你的立場就已經偏頗了,就已經扭曲了。
一個解脫者沒有親疏的觀念,但不是說不知道這是我的母親、這不是我母親,不是不知道,是知道。但是面對事情的處理,他是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,這件事情到底是我的父母親他們無理、他們不對?還是別人不對?你會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看。如果真的是自己父母親不對、無理,你也不會因爲親情的關系,然後就袒護自己的父母親。如果你是個法官,一樣啊!該不該處理?你就還是要冷靜公平來處理,你不會是坦護他,不會以一種偏頗來處理。舉出這樣的一個例子,是因爲親疏觀念的這個結,很不容易突破。
「身見結」要破除、證初果,裏面就是包括親疏觀念的那個結,這些都要破除了。一個解脫者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不管你們是跟我有緣、無緣,都是一樣等同的平等心來面對一切衆生。如果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會看當下應該怎幺處理比較妥當,是要看當下的因緣,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,不是說事先准備好一個答案,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,這就是「緣起」,你要看當下的因緣,因緣都是不斷在變化的。所以,學佛的智慧是活生生的,要看到當下是怎幺樣的因緣,然後再怎幺樣來處理,你會用你的智慧去判斷,怎幺樣處理比較妥當,它不是固定、不是死板的。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四章 慚愧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