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四章 惭愧心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四行)他们都说自己的法是最好,而看不起别人的法,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,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教徒来到我们卡萨布达区,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,赞美自己的法,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,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。我是礼敬世尊,很质疑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呢?谁的法是谎言呢?因为每个人都说他们的法,才是最好、最高的。

  佛陀没跟他们村民讲说他自己所说的法就是最好的,反而告诉他们一个原则:你们要去求真求证,别人跟你们讲什幺,不要马上就信以为真,你要去求真求证,如果是真正的真理,一定禁得起考验。佛陀就告诉他们葛拉玛人,你们的怀疑对的,你们是应该怀疑的,你们要不因为他人的口传、传说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奉行传统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,就信以为真……。事实上,这十条里面所列的情况,我们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落入这里边,一般人很少说这十条里面都没有触犯到,很少啦!很难啦!至少是要证初果以上的人,才有可能!不然是不可能。

  佛陀就坦白提出: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,就信以为真。尤其是在我们北传地区,以前只要冠上一个「如是我闻」,很多人就会认为:这就是神圣的经典,绝对不可以去怀疑,绝不可以去动摇。如果你们所讲的,不符合我所信奉的经典,就是在谤佛、在谤法。当然,以前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突破之时,也常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,于是会觉得说众生没有去求真求证,就会被一些文字障碍住了。

  我去年到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,里面的展示都是比较科学化,也都在有求真求证,所以满值得去参观。博物馆里面就有一句话,让我看了很感慨、很感触,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说: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对真理的认知。当我看到这一句话之后,哇!很认同、也很感慨。

  什幺?很多宗教、很多宗派都认为他是正信的,但是比较深入观察,因为一般宗教常常强调说你要信仰、要有信心,你只要「信」就好,你只要「信」就得救,但是「信」的背后,很多教徒是很虔诚的「信」,然而里面有很多不正确的知见,你知道吗?你敢去突破吗?你敢去求证吗?

  如果你的闻思基础不够,观呼吸、活在当下的工夫不会扎实,经过一些考验之后,就会很容易散掉。所以,一定要经过闻、思、修……扎实的工夫。就像以前基督教、天主教的观念,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地球是不动的。后来,伽利略是一位天文学家、也是科学家,去求证发现那些观点是错误的,他的发现是跟整个教会、世间的认知,是完全相反的,他知道他的命会难保,变成不太敢讲出来,但是后来他还是有写出来,然后跟少数几个学生讲出这方面的论点,然后希望他们也继续再求证。但是后来伽利略就被判刑,因为这样的一个判刑,让人类对此项真理的认知,又慢了好几百年。

  到后来科学家都证实这方面的观点,他们讲的是正确啊!他们是无辜的!他们是对的啊!人家连国小的小孩子,都知道地球在动,只有你教皇还在认为地球不动,事实都已经摆在眼前了,于是教皇后来承认错误,在几百年之后,也让伽利略、哥白尼他们的冤屈重新洗涤。当然,这只是举出其中一个比较具体的说明,宗教信仰往往阻碍人类对真理的认知。一方面也是因为信仰往往会鼓动出我们一个情操,然后我们会失去求

  求证的理性。如果一个宗教订出很多的教义、教条、教规之后,当有一天你发现跟事实不符合,就会在信仰跟理智之间做挣扎。

  当一阵期间的挣扎之后,如果是你的理智输了,就会臣服在信仰上面,于是就一直以信仰方面为主。当我看了那一句话之后,觉得很多的宗教信仰,

  的常常会阻碍众生认知真理。宗教师本来是要引导众生去认识真理,如果是引盲引盲,宗教师反而是让众生认识真理的一个障碍。因此,以佛陀本人,包括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互动,我们都要突破迷信的层次,要突破所谓只是相信、信仰--「信」的层次,我们要客观去求

  求证。唯有透过你真正的实修实证,你才信以为真;在你还没有实证以前,你都要客观保持。透过你的实修实证,你才能够証明到闻、思、修、证,透过「止观双运」,你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智慧,这样你才能够协助众生出离苦海。所以,佛教绝对不会要你只是盲目的迷信。

  不因为根据逻辑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根据哲理,就信以为真。很多人认为经过逻辑的推理,很合乎逻辑,就认为是对的。现在举一个例子,

  什幺说不因为根据逻辑推理,就信以为真?假如A代表「是」、「对」、「白」……,B代表「非」、「错」、「黑」……。以逻辑的推理,A跟B中间是不会相等,逻辑的推理是对就对、错就错,是就是、非就非,白就白、黑就黑。但是,事实上佛陀跟老子提出A跟B的微妙关系,A会变成B,B也会变成A……,不是说不亮就不亮,不亮也会变成亮的。逻辑的推理是死死板板的,也就是死的一个公式,而实相的存在是活的,它会变化。

 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,大家就会容易了解。A代表白天,B代表黑夜,以逻辑的推演上而论,白天、黑夜是完全两不相干、不等于,但是在实相上,白天会变成黑夜,黑夜又会变成白天。万有的一切现象,实实在在的存在,它是活的、它是变化的,如果以死板的论断,对就是对、错就是错,对不可能是错……,这样就是一种刻板的推理,也就是逻辑的推理。

  所以,不因

  根据逻辑的推理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根据哲理,就信以为真……,就是这个意思。就像几十年前二二八事件,那些受难者的处境,跟现在他们的处境怎幺样?不同啦!以前这一件事情认为是错的、非的,但是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,它会变啊!会变啊!讲述这些是让我们原来很僵硬的观念--对就是对、错就是错,我的认知、我的判断不错!我认为那个对就是对、错就是错,现在把我们原本僵硬的判断观念松动了。

  不因为根据逻辑哲理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、见解、观念,就信以为真。佛陀就是要我们保留、求

  求证,只要我们有贪、瞋、痴、我慢,我们的判断就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。

  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,就信以为真;不因为他是导师、大师,就信以为真。哇!这两点又很不容易突破。一个大师、一个大山头来,哇!大家又是在那里崇拜偶像,那他是不是讲出真正的解脱法,都没有认真去求证。所以,佛陀一样要我们不要盲目迷信,不要偶像崇拜或者着重外相,在追求真理的路上,一开始就要冷静、理智,求

  、求实、求证,一般的宗教是比较强调「信」、信仰,你只要「信」就好。

  但是,智能型的佛教是要超越信仰的层面去求

  求证,真正的疑问才能够破除,真正生死轮回、生死劫要解开,一定就是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、求

  求证的决心,你才能够真正突破,这就是智能型的佛教。

  有关「地动说」的观点,是哥白尼先发现,然后伽利略再去证实。哥白尼私下发布之后就隐藏起来,然后没多久就死了。后来是伽利略去证明「地动说」,地球是绕太阳在转动,当然教会方面没办法接受,后来是伽利略实际去求证,然后对外发表。当他对外发表了之后,哇!怎幺得了!于是整个教会、教法方面,都不容许他这样,认为这是异端邪说,要他承认错误,而且还跟他讲:如果坦白承认你的错误,就可以赐你无罪。但是,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一个学者、科学家,他秉着良心理性,知道事实是这样,不能够为了名、为了利,然后扭曲事实啊!于是他坚持他的理想,宁愿坐牢、宁愿被判刑也不更改。后来伽利略就这样被判刑、终生监禁、他的学说不准对外,但是后来还是有对外流传出去。所以,这样一个判刑,让人类对真理的认知又慢了好几百年。

  你所排斥、所不要的,就把它列入黑五类,你所要的就认为这是对的、这是好的,你抓你所要的。但是,事实上真实的存在是这样,能不能从原来只要一边、排斥另一边的这一种心境、二元对立,慢慢超越出来?开阔我们的胸襟、开阔我们的视野,能够去包容整体。以后大家学佛慢慢提升上来,如果还有宗派之分,表示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;如果还有大小乘之分,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,讲更深入、更彻底一点,如果还有「我的宗教是最好的」,这一种宗教之别,就是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。

  等到有一天,你真正溶入一体世界,也就是生死一如的时候,它又呈现整个是灰的,不错啦!混合起来的颜色是灰的,但是到后面连灰色也都没有了,就是「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……」,太极再突破,最后连「无极」也消失了,变成是浑沌一片,那是很抽象的,我们以后大家可以实际进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,把我们的心胸不断的开阔。

  刚才有人开玩笑提到学佛好像是进入灰色世界。事实上,所谓的「等觉」就是佛陀、解脱的人,他是泯除二元对立,但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「不知道是非、好坏……」。在他心中,不是不知道白天、晚上,如果都不知道,就会变成白痴。白天、晚上他也知道,但是他不会执着说我喜欢白天、白天就是好,因为怕黑夜,于是就认为晚上就是不好。白天知道是白天,晚上也知道是晚上,他也知道会变化,所以不会执着于一端。

  现在假设我的父母亲跟别人起冲突,如果我们一般人的处理,都会坦护自己的父母这边,你的立场已经是有所偏,于是你对于真正的是非、事情的处理,就不能够以很如实、很客观的立场来看待。如果一个没有贪、瞋、痴的解脱者,面对自己的父母亲跟别人起冲突的时候,他会放下亲情的亲疏观念,如实了解到底问题是怎幺发生的。如果你有亲疏的观念,认为「这是我的亲人,那不是我的亲人……」你的立场就已经偏颇了,就已经扭曲了。

  一个解脱者没有亲疏的观念,但不是说不知道这是我的母亲、这不是我母亲,不是不知道,是知道。但是面对事情的处理,他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来看,这件事情到底是我的父母亲他们无理、他们不对?还是别人不对?你会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。如果真的是自己父母亲不对、无理,你也不会因为亲情的关系,然后就袒护自己的父母亲。如果你是个法官,一样啊!该不该处理?你就还是要冷静公平来处理,你不会是坦护他,不会以一种偏颇来处理。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,是因为亲疏观念的这个结,很不容易突破。

  「身见结」要破除、证初果,里面就是包括亲疏观念的那个结,这些都要破除了。一个解脱者是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不管你们是跟我有缘、无缘,都是一样等同的平等心来面对一切众生。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会看当下应该怎幺处理比较妥当,是要看当下的因缘,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,不是说事先准备好一个答案,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,这就是「缘起」,你要看当下的因缘,因缘都是不断在变化的。所以,学佛的智慧是活生生的,要看到当下是怎幺样的因缘,然后再怎幺样来处理,你会用你的智慧去判断,怎幺样处理比较妥当,它不是固定、不是死板的。

  

  
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四章 惭愧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