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與生活(二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確,則洗出來的照片就與原物走樣。同樣的,我們看世間上的人,看世間上的事,甚至于看世間上的道理,如果思想的“鏡頭”調不准,則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變質了。平常我們常會說:我以爲……,我的意見是……,我認爲應該……。其實,每一個人的見解,都有偏差的時候,唯有佛陀的見解才是正確的。佛陀教導我們要有四種正見,這四種正見是如實理、如實解、如實見、如實證。我們對于佛陀不起懷疑,對于因果義理有肯定的認識,這就是我們的正見。

  有人說:“我念佛念了幾十年,可是卻越念佛越貧窮。”說這種話就是沒有正見。佛陀又不是我們的財神爺,也不是你的經理、會計,他怎麼能替你管錢呢?再說,念佛是要求往生淨土,怎麼跟佛陀計算起錢來呢?又有人說:“我吃素信佛了幾十年,身體卻越來越不好,生意也越來越潦倒。”這種想法也很怪異,身體不好應該看醫生,平時不注重運動,不注重營養,不注重修持,身體怎麼會好?至于生意潦倒,自己不善于經營,不勤勞,不奮鬥,事業怎麼能順利呢?還有一些人,信了佛教以後,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歸罪于佛教,這不是很愚癡嗎?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,爲了信仰,即使犧牲生命,也在所不惜,這才是根本的正見。

  (二)從高僧行誼中談思想見解  

  古德高僧,他們的行誼有什麼特色呢?他們在佛法中如何生活呢?讓我舉幾個例子向各位說明。

  隋朝提倡叁階教的信行大師,他曾經搬到一個山坡上去居住。有人問他爲什麼?他說因爲那裏太陡了。過去的車輛都是用推的,或是用拉的,到了那個山坡,常常進退兩難。信行大師每天于禮佛之余,就在那裏幫人推拉車子。有人以爲這又有什麼好處呢?可是,信行大師卻每于替人推車子之後,感到非常快樂。這是爲什麼呢?“助人爲快樂之本”,信行大師有服務衆生的思想,因此,他常常在服務、助人的生活中獲得快樂。

  唐朝百丈禅師提倡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的生活原則。他每天一定要工作了以後才吃飯,後來年紀大了,身體衰老了,弟子們不忍心他終日辛勞,遂把鋤頭、工具等收藏起來。老禅師找不到工具,竟終日不吃飯,弟子們不得已,只有把工具拿出來還給他。百丈禅師認爲在工作中才有快樂。

  唐朝智實大師德高望重,名振遐迩。一日,唐太宗請他吃飯時,將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面,出家人排在後面,大師認爲不妥,不肯就座。唐太宗主張道教的祖師──老子姓李,唐朝的天子也姓李,唐朝與道教同宗,應該讓道士排在前面。智實大師不肯委屈就座,太宗一氣,即把大師放逐到邊疆受苦。有人認爲大師太不自量力了。智實大師說:“我所以要竭力爭取,乃要讓後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!”

  智實大師爲了佛教的地位,不惜冒犯皇帝,據理力爭,這可說是信仰的力量在支持他。

  曆代的高僧大德,甚至于民族英雄,爲了真理,,他們可以不計個人的成敗得失,事事只求心安理得。所以,一個信佛的人,,在日常生活中,凡事要求其心安,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這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。

  (叁)從修養深淺中談思想見解  

  一個對佛法有基本認識的人,至少應該要有下面幾種思想:雖苦猶樂、雖難猶易、雖無猶有、雖死猶生。一個對佛法有真正體驗的人,在他的心目中,苦和樂不是兩個,難和易不可分開,有和無沒有區別,生和死本是一體。

 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請教智藏禅師,問道:“有天堂和地獄嗎?”

  禅師點點頭,說:“有啊!”

  居士再問:“有因果報應嗎?”

  禅師說:“有啊!”

  又問:“有佛菩薩和叁寶嗎?”

  禅師答:“有啊!”

  不管你怎麼問,禅師總是回答“有啊!有啊!”這位居士聽後,覺得很懷疑,再問禅師道:

  “禅師!莫不是您回答錯了吧?以前我在徑山禅師那兒,我問他一樣的問題,可是他都說“無!無!”爲什麼禅師您卻什麼都說“有啊!有啊!””

  智藏禅師聽了,微笑著說:“我問你,你有老婆嗎?”

  居士回答:“有!”

  禅師又問:“你有兒女嗎?”

  居士答:“有!”

  禅師再問:“你有田産房屋嗎?”

  居士答:“有!”

  禅師換了一個方式,又問道:“徑山禅師有老婆嗎?”

  “沒有!”

  “有兒女嗎?”

  “沒有!”

  “有房地産嗎?”

  “沒有!”

  禅師坦然說道:“這不就對了嗎?徑山禅師講“無”,是講他的境界,我回答你“有”,是講你的世界啊!”居士恍然大悟。

  平常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,難和易,分得很清楚,因此,苦的時候難過,樂的時候歡喜;有收獲的時候雀躍鼓舞,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。假如一個人能夠把這些對待的事情調和,不偏激、不極端,那麼生也好、死也好、苦也好、樂也好、難也好、易也好,這不是很灑脫自在的生活嗎?

  今天的講演到這裏結束。過去我常聽到一些聽經的人,聽完回來,有人問他:“那個法師講得好不好?”“太好了!”“講些什麼內容呢?”“我們聽不懂。”聽不懂的佛法才算好。今天我所講的是佛教的物質生活、佛教的處世生活、佛教的精神生活,都是很淺顯的道理,也都可以付諸于生活上實行,希望大家都能夠聽得有受用,謝謝各位!

  

  

《佛教與生活(二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與生活(叁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