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样的态度呢?俗话说:“日食一饱,夜眠一床。”不论是高楼洋房也好,不论是茅蓬小屋也罢,一个人躺下来不过三尺宽六尺长的一席地,那么,人生又何必汲汲于为住苦恼呢?
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,小时候,曾在皇觉寺当沙弥。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,回寺时夜已深了,寺门已经关闭,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。当他躺在地上,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,兴之所致,吟了一首诗,曰:
“天为罗帐地为毡,日月星辰伴我眠;
夜间不敢长伸足,恐怕踏破海底天。”
朱元璋当时虽是个小沙弥,但是从这首诗里,我们可以看出他胸襟的宽阔。以天为罗帐,以地为毛毡,日月星辰伴我安眠,夜里还不敢把脚伸长,只因为怕踏破了海底的天空。这是一个多么洒脱超然的境界,其气魄真不同凡响。
由此可知,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,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,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。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,虽然席地而卧,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;如果一个心量狭小,不满现实的人,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,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。因此,一个学佛的人,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,将佛法应用在生活上,则不论住高楼也好,住茅蓬也罢,每一个时辰,每一个地方,都会感到称心满意,生活愉快。
一个人心胸开阔,事事如意,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。慈航法师遗书说:“只要自觉心安,东西南北都好。”既然如此,宇宙之间,又有何处不可安身呢?我们再提到“行”的问题,所谓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,乘你的“真心”,自然可以畅游法界虚空。从前,才有脚踏车的时候,人们都觉得脚踏车比走路要快得多;可是,当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时,人们又觉得脚踏车太慢了;到了飞机在天空中里翔的时候,大家又嫌汽车的速度不够了。世界上的交通工具有那一样才是绝对的快呢?那就是我们的“心。”《阿弥陀经》云:“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。”过十万亿佛土远的世界,如何能去得呢?“于一念顷,即得往生。”在一念之间,我们的心就可以抵达极乐世界,可见心的妙用,是多么不可思议。因此,一个信仰佛教的人,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,驾御自己的心;唯有用心去体会佛法,将佛法用诸于日常生活,这种生活才是最幸福、最快乐的。
第二、佛教的处世生活──人我相处上的佛法c
(一)从四摄化他上谈人我相处
要想了解佛教里的处世原则,必须先知道四摄法。所谓四摄法,即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佛教教我们与人相处,首先要时常布施结缘。有人或许认为我没有钱财,也不会说法,我如何布施,如何与人结缘呢?让我告诉各位一个最容易的布施法门。譬如:走在路上,与人碰面了,给人一个微笑,或是一个点头,这就是布施;开口问一句“好”,道一声“早”,用嘴巴说一些关怀别人,慰问别人,给人欢喜的话,这些都是布施,是一种不花本钱,人人能做的布施。
假如有人认为对人微笑,笑不出来;跟人点头,不太习惯;关怀、慰问,说不上口。没有关系,你总有一颗心吧!用你的心来布施,当别人很有礼貌、互道安好的时候,你心里要欢喜;当别人布施、做好事的时候,你也要欢喜,这就是心的欢喜布施。可是,有些人天性愚痴,习气难改,听到有人说好话,心里就不欢喜,还要不屑地说:“这个家伙就是一张嘴,只会在表面上奉承,说好话。”看到有人出钱做功德,钱出很多,他就说:“哼!他就会打肿脸充胖子,自己的生活都难过了,还要拿钱布施,充当好人。”如果看到人钱出少了,又说:“哼!吝啬鬼!钱财那么多,只出这九牛一毛,有什么了不起!”总之,不论别人怎么做,他就是不欢喜,连“随喜”的布施都不肯施舍。
事实上,布施的功德,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的,随口的布施,随手的布施,随意的布施,随喜的布施,随心的布施,不需要花很多本钱,随时随处可以做功德。平时我很重视人生的佛教,很重视生活的佛教,我所提倡的佛法并不是精辟深奥的道理,而是生活上大家都能做得到的。譬如上述的布施功德,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思,切实去奉行,相信一定能够处处如意,人人有缘。
除此之外,还有爱语、同事、利行。所谓爱语,给人说几句好话,用鼓励代替责难,用爱语帮助他人,何必一定说话像刀剑一样,刺伤别人,让别人难过呢?所谓“同事”,就是要你能设身处地和他一样,譬如说:他是个军人,你和他谈商业,他会不感兴趣;她是一个家庭主妇,你和她谈政治,她也不喜欢。你必须能够设身处地为他设想,他需要什么,就针对他的需要同他讲佛法。另外还有“利行”,就是尽自己的能力,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,凡事只要把握住“真心为人”的原则,以诚恳、欢喜的心,事事就能够做得恰到好处。
(二)从六和主义里谈人我相处
在佛教里,将出家人称为“僧伽”,即“僧团”之意,又叫“和合僧”。所谓“和合僧”,是指僧众在真理与行事方面都能和谐相处的意思。现在让我将这“和合”之意加以引申,贡献给各位参考:
一、六和敬的第一是见和同解,就是思想的统一:目前台湾社会安定,人民生活富裕,这是因为大家都相信三民主义,思想统一之故。如果有人思想不能跟大家一致,走到叉路去,就有可能发生变故。在佛教里面,大家讲究对佛法要有共同的认识,以佛法为行事的最高标准,不可越离轨道。
二、六和敬的第二是利和同均,就是经济的均衡:在社会上,有钱的人要帮助穷困的人,有力的人要扶助弱小的人,让大家都能够安稳、舒适的生活。
三、六和敬的第三是戒和同修,就是法制的平等:在生活中,个人不可拥有特权;在法制规章之前,应该人人平等。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,公平合理的生活。
四、六和敬的第四是意和同悦,就是心意的开展: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养成心胸的开阔和心意的和谐,不要比较人我得失,不要计较是非利害,心意的和悦才是天堂净土。
五、六和敬的第五是口和无诤,就是语言的亲切:人与人相处,常常会有不悦、误会等情事发生,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,因此,说话恳挚,语气委婉,大家就能够和平相处。
六、六和敬的第六是身和同住,就是相处的和乐:大家有缘相聚一处,讲求和谐快乐,你帮助我,我帮助你;你尊敬我,我尊敬你;平等的共居,平等的生活。
上面所述六和主义的生活,虽是出家僧团的生活,但各位大都皈依了三宝,信奉了佛教,你们应该要重视僧团的精神,学习僧团的生活。以思想统一、经济均衡、法制平等、心胸开阔、语言亲切、相处和乐等方法用诸于日常生活中,过真正清净和乐的佛化生活。
(三)从四众弟子中谈人我相处
佛教中有出家男女二众与在家男女二众,所以称为“四众弟子”。目前,在佛教界有这样的情形,出家众认为佛教应以出家人为主,出家人最重要。可是,在家的居士却主张:在家的信众应该比出家人更重要,譬如出外,或办事等,均以在家居士的身分较为方便。
事实上,我认为出家众和在家众应该同样重要,互相提携,相辅相成,不应该彼此轻视,互相排挤。我举个例子说明彼此排挤相嫉的不幸后果。
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中,住着一位师父,带着两个小徒弟。师父害有风湿病,两腿行动不方便,每天分由两个小徒弟搥腿侍候。每次当大徒弟在搥右腿时,师父就说:“你师弟搥左腿,搥得很舒服呢!你应该像他那样搥才好。”大徒弟听了,心里很不高兴。但当小徒弟搥左腿时,师父也总是说:“你师兄搥右腿搥得很好喔!你应该向他学习。”小徒弟听了,心里也很不舒服。
有一天,大徒弟来搥腿,心里想着师父对师弟的赞美,越想越气,心想,我如果把师弟搥的左腿打断时,师父以后就不会说他好了。
师弟看他搥的左腿被师兄打断了,一气之下,也把师兄搥的右腿打断。
两个徒弟因瞋恨、嫉妒,把师父的双腿打断了,害得师父变成没有腿的跛子。佛教里的出家、在家二众,如果互相不能协调,出家人看轻在家人,在家人卑视出家人,则结果受害的是谁?是佛教啊!
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头,每一根手指头长短不一,分开来每一根力道都很小,很容易折断;如果把它合起来,成为一个拳头,就有很大的力量。在佛教里,寺院与寺院之间,僧众和信众之间,大家要互相往来;不论参禅、念佛、修密,大家都是佛弟子,也应该互相尊重;出家人和在家人要共同为佛教效力;本省人、外省人,大家要不分彼此。在佛教的大前提之下,大家是一师一道,应情同手足,互相照顾。因此,各位护法居士们!你们尽管从这个寺院参访到那个寺院;从这位师父请教到那位师父,师父虽不同,但佛法是一样的。心地开阔,胸怀坦荡,虽然别人有分别心,至少自己不起分别。所谓依法不依人,唯有这样,大家和平相处,团结合作,才能发挥佛教全体的力量,这可说是今日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关键。
第三、佛教的精神生活──思想见解上的佛法
(一)从八正道中谈思想见解
上面我讲了佛教的物质生活与处世生活,这里我要再讲佛教的精神生活。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,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,所谓精神,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,一个人的内心认识。学佛的人,如何过他的精神生活呢?首先我提出八正道,从八正道中来谈我们的思想见解。一个人思想见解错了,生活里面就很难有乐趣,八正道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最佳准绳,所以,如果大家都能奉行八正道,则对生活的改善,有很大的帮助。
什么是八正道呢?第一是“正见”,佛陀告诉我们正见有四种,一、要正见有善有恶,二、要正见有业有报,三、要正见有前生有后世,四、要正见有圣人有凡夫。“正见”就像一个“照相机”,拍照镜头不准…
《佛教与生活(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