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与生活(二)

  《星云大师讲演集》-佛教与生活(二)

  时间:公元一九七五年四月

  地点:台北志莲精舍

  听众:法师、居士

  第一、佛教的物质生活──衣食住行上的佛法

  (一)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
  (二)从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
  (三)从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
  第二、佛教的处世生活──人我相处上的佛法

  (一)从四摄化他上谈人我相处

  (二)从六和主义里谈人我相处

  (三)从四众弟子中谈人我相处

  第三、佛教的精神生活──思想见解上的佛法

  (一)从八正道中谈思想见解

  (二)从高僧行谊中谈思想见解

  (三)从修养深浅中谈思想见解

  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:

  天气很热,非常感谢大家仍然这么踊跃的来听讲。昨天我曾经从生活的空间、生活的时间、生活的人间三方面阐述了佛教与生活的关系;今天让我从佛教的物质生活、佛教的处世生活、佛教的精神生活等三方面再解说佛教与生活的关系。

  第一、佛教的物质生活--衣食住行上的佛法

  (一)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 

 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,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,而不重视物质生活。因此,有些人,你劝他信奉佛教,他会退避三舍,他以为信了佛教,好的衣服不能穿,好的东西不能吃,甚至高楼洋房不能住,一定要吃苦,吃苦才是信仰佛教,我为什么要去自找苦吃呢?其实,佛教有多种性质,强调这种着重苦空无常生活的方式,往往不能获得一般大众的信仰。现在我根据《阿弥陀经》,把佛教重视物质生活的情形介绍给诸位。

  《阿弥陀经》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经。经里叙述极乐世界的情况,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,是那么的丰裕富有,譬如说地是“黄金布地”;房子是“七宝楼阁”,尚有七重栏楯、七重罗网、七重行树,皆是四宝,周匝围遶;另有七宝池,池底纯以金沙布地;四边阶道,亦以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等宝合成;穿的衣服,所谓“思衣得衣”;吃的食物,是“思食得食”;交通工具则是“飞行自在”。由此可知,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。

  从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上,我们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。从净土法门的角度来看,佛教是一种“幸福”之教,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、快乐。至于说到“苦”,不容否认的,佛教也经常在讲苦,所谓三苦、四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,其实,佛教讲苦的原因,只是说明“苦是入道的增上缘”,并不是说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受苦,也不是说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脱。

  佛教的物质生活,教人不需要特别标榜“苦”,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。但是,也不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,因为“欲海难填”,有了洋房,还要汽车;有了电视,还要冷气,终日汲汲于物质的享受,岂不成为物欲的囚犯,还有什么信仰的法乐可言?因此,“太苦”与“纵乐”两种极端的生活,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。《阿弥陀经》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,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;《金刚经》讲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道理,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,而是在强调一种佛法的中道生活。由此可知,在苦乐之间的中道生活,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。

  (二)从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 

  所谓五乘,即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是学佛的五种阶位。在人天乘的佛法里,佛教非常重视物质生活;在声闻、缘觉的阶段里,则较重视精神生活。人天乘的对象,是指在家众;声闻、缘觉的对象,是指出家众。时下一般弘法者,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,就是常常将对声闻、缘觉的要求,用来要求人天的大众。譬如素食、苦行,这是声闻、缘觉的修行生活方式,如果用这些佛法来要求在家人的生活,似乎不太恰当。

  另外,在佛教里常常讲“发心”,所谓“发心”,即发三种心:一、发增上生心,可以招感人天果报;二、发出离心,可以招感声闻、缘觉的果报;三、发菩提心,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。这中间,发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报,对物质的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,譬如“功名”,人天乘的佛法并没有禁止追求,甚至于求得越高越好;“财富”,黄金不是毒蛇,甚至于拥有越多越好。在人天乘的佛法里,并不把功名富贵看成是绝对可怕的东西,只是当你求功名求富贵时,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,有了功名富贵,好好用来造福人间。

  世间上的人,随着各人的根性不同,有一种人,对于功名富贵不感兴趣,他想舍离功名富贵而一心求法,这种人就是接近于声闻、缘觉的根性,发出离心,可以舍俗出家。否则,就算你在佛教里已经剃发染衣,现出家相,可是对世俗的荣华富贵没有舍离之念,这和出家法,并不能算做真正相应。

  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,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,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,并且过着妻子儿女的伦常生活,这是佛法所允许的,丝毫不必有惭愧或罪恶的感觉;重要的是无论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贵,不可作奸犯科,不可邪僻淫乱,在世俗正常生活的范围内,是不违背佛法的。

  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,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众。譬如:要他们放下功名富贵,告诉他们功名富贵如毒蛇,是苦空无常的;要他们放下妻子儿女,告诉他们妻子儿女是冤家,是讨债的。这种化度的方式,可说是错误的!不契合众生的根机,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,听到要他信仰佛教,要避之唯恐不及。

  (三)从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 

 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,即使成了佛的世尊,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。不过,佛陀虽然在衣食住行上与一般大众的生活无异,但是,它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。《金刚经》说:“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这一段经文是描写佛陀的日常生活,乍看之下,与一般人完全一样,但是,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,则可以发觉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里,包含有不同凡响的精奥微妙之处。

  “食时着衣持钵”,象征佛陀的“持戒”生活;“入舍卫大城乞食”,是给信众供养“布施”,佛陀布施佛法给供养者;“次第乞已”,这是一种“忍辱”的表现,因为佛陀乞食按着次序,逐家挨户而去,并不因为某条街有较好的供养,就特别舍近求远,而是随缘次第托钵,即使所乞得的食物粗劣难咽,也须要忍耐,这是佛陀所行的忍辱波罗蜜;乞食回来,“还到本处”,“收衣钵”,“洗足已”,“敷座而坐”,这是表示佛陀的“精进”波罗蜜。佛陀日常生活中,穿衣、吃饭、行路、静坐,那一样不是佛法?

  从上面所述之情形,我们可以了解佛陀的日常生活里,是在实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的般若生活,也可说是一种六度的生活。

  唐朝有一位赵州禅师,有人去参访他,说道:“禅师!请开示佛法。”赵州回答道:“吃饭去!”一会儿,又有人来请示佛法,禅师说:“洗碗去!”等一下,再有一个人进来,向禅师说:“请禅师指示我无上妙道。”禅师又回答道:“扫地去!”吃饭、洗碗、扫地,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,但是,佛法在那里?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。一般人不了解,往往忽略了近在我们身边的佛法,而千里迢迢地去外面追求。历史上很多禅师大德们,在吃饭中,或在打扫、耕作中,偶尔一些撞击就开悟了。甚至有人听到风吹竹子声,或邻家小孩的哭声,都可以开悟。因此,我们修学佛法,固然要向藏经去探寻,向善知识去参访,但却不能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吃饭、穿衣、睡觉,处处都有佛法,希望大家能当下去体会。

 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,那么,我们如何从衣食住行中去了解佛法呢?

  先说“穿衣”,一般人大都很重视衣着的华丽,试看百货公司的成衣部,五彩缤纷,各色各样,极尽其奢侈,但是,这些只能够装饰一个人的外表。外表是虚假不实的,所谓“金玉其外”,即其道理。一个人即使身上穿着丝织绸缎,内心里却装满着贪瞋愚痴,这种人只算是虚有其表。佛教教人不要重视外表的装饰,要重视内在的充实,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,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,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;因为内在的美,如山谷的幽兰,洋溢着阵阵芳香,使人心情怡悦。所以,一个学佛的人,不必重视外表的衣着,不必以华丽的衣着来装饰自己,必须重在内心的修持,以高尚的气质,以道德的修养,来庄严自己。

  至于吃,一个学佛的人,吃,要吃山珍海味呢?还是只吃青菜萝卜呢?佛法曾说,人的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体,没有真我可得。但是,我们要修行,必须借用这假合的色身,因为一旦失去了身体,则没有修行可言,所以,虽是假合的躯体,仍然要滋养它,所谓“藉假修真”。

  我们知道了“藉假修真”的道理后,在吃的食物上就应该懂得不必去计较它的好坏,斋堂五观想中的“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”,说明饮食如药物,只为了滋养色身,难道一个病人还能计较药品的甘美苦口吗?佛世时,规定弟子托钵乞食,不另营食事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有一次,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咸菜,不忍心的说:“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?”弘一大师回答说:“咸有咸的味道!”过一会,大师食后,手里端着一杯开水,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:“茶都没有得吃吗?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?”弘一大师笑一笑说:“开水虽淡,但淡也有淡的味道。”

  “咸有咸的味道,淡有淡的味道”,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味道的话啊!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,可说真正体会了“禅悦为食”的生活。

  其次谈到“住”,一般人有的住高楼洋房,有的住违章建筑,也有的住茅蓬小屋,我们学佛的人,对于“住”的看法,应抱持怎么…

《佛教与生活(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与生活(三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