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雲大師講演集》-佛教與生活(二)
時間:公元一九七五年四月
地點:臺北志蓮精舍
聽衆:法師、居士
第一、佛教的物質生活──衣食住行上的佛法
(一)從阿彌陀經裏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(二)從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(叁)從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第二、佛教的處世生活──人我相處上的佛法
(一)從四攝化他上談人我相處
(二)從六和主義裏談人我相處
(叁)從四衆弟子中談人我相處
第叁、佛教的精神生活──思想見解上的佛法
(一)從八正道中談思想見解
(二)從高僧行誼中談思想見解
(叁)從修養深淺中談思想見解
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:
天氣很熱,非常感謝大家仍然這麼踴躍的來聽講。昨天我曾經從生活的空間、生活的時間、生活的人間叁方面闡述了佛教與生活的關系;今天讓我從佛教的物質生活、佛教的處世生活、佛教的精神生活等叁方面再解說佛教與生活的關系。
第一、佛教的物質生活--衣食住行上的佛法
(一)從阿彌陀經裏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一般人都以爲佛教講四大皆空,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,而不重視物質生活。因此,有些人,你勸他信奉佛教,他會退避叁舍,他以爲信了佛教,好的衣服不能穿,好的東西不能吃,甚至高樓洋房不能住,一定要吃苦,吃苦才是信仰佛教,我爲什麼要去自找苦吃呢?其實,佛教有多種性質,強調這種著重苦空無常生活的方式,往往不能獲得一般大衆的信仰。現在我根據《阿彌陀經》,把佛教重視物質生活的情形介紹給諸位。
《阿彌陀經》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經。經裏敘述極樂世界的情況,尤其是物質生活方面,是那麼的豐裕富有,譬如說地是“黃金布地”;房子是“七寶樓閣”,尚有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,周匝圍遶;另有七寶池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;四邊階道,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等寶合成;穿的衣服,所謂“思衣得衣”;吃的食物,是“思食得食”;交通工具則是“飛行自在”。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的物質生活實在太豐富了。
從極樂世界的物質生活上,我們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。從淨土法門的角度來看,佛教是一種“幸福”之教,信仰佛教可以獲得幸福、快樂。至于說到“苦”,不容否認的,佛教也經常在講苦,所謂叁苦、四苦、八苦、無量諸苦,其實,佛教講苦的原因,只是說明“苦是入道的增上緣”,並不是說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受苦,也不是說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脫。
佛教的物質生活,教人不需要特別標榜“苦”,因爲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。但是,也不教人熱衷于物質的追求,因爲“欲海難填”,有了洋房,還要汽車;有了電視,還要冷氣,終日汲汲于物質的享受,豈不成爲物欲的囚犯,還有什麼信仰的法樂可言?因此,“太苦”與“縱樂”兩種極端的生活,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。《阿彌陀經》雖講豐富的物質生活,卻要在物質生活中實行佛法;《金剛經》講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的道理,也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,而是在強調一種佛法的中道生活。由此可知,在苦樂之間的中道生活,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。
(二)從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所謂五乘,即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是學佛的五種階位。在人天乘的佛法裏,佛教非常重視物質生活;在聲聞、緣覺的階段裏,則較重視精神生活。人天乘的對象,是指在家衆;聲聞、緣覺的對象,是指出家衆。時下一般弘法者,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,就是常常將對聲聞、緣覺的要求,用來要求人天的大衆。譬如素食、苦行,這是聲聞、緣覺的修行生活方式,如果用這些佛法來要求在家人的生活,似乎不太恰當。
另外,在佛教裏常常講“發心”,所謂“發心”,即發叁種心:一、發增上生心,可以招感人天果報;二、發出離心,可以招感聲聞、緣覺的果報;叁、發菩提心,可以招感菩薩的果報。這中間,發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報,對物質的生活並不采取否定的態度,譬如“功名”,人天乘的佛法並沒有禁止追求,甚至于求得越高越好;“財富”,黃金不是毒蛇,甚至于擁有越多越好。在人天乘的佛法裏,並不把功名富貴看成是絕對可怕的東西,只是當你求功名求富貴時,必須要用合理的方法,有了功名富貴,好好用來造福人間。
世間上的人,隨著各人的根性不同,有一種人,對于功名富貴不感興趣,他想舍離功名富貴而一心求法,這種人就是接近于聲聞、緣覺的根性,發出離心,可以舍俗出家。否則,就算你在佛教裏已經剃發染衣,現出家相,可是對世俗的榮華富貴沒有舍離之念,這和出家法,並不能算做真正相應。
若照佛教的發心來說,發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,在社會上營求功名富貴,並且過著妻子兒女的倫常生活,這是佛法所允許的,絲毫不必有慚愧或罪惡的感覺;重要的是無論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貴,不可作奸犯科,不可邪僻淫亂,在世俗正常生活的範圍內,是不違背佛法的。
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師們,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標准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衆。譬如:要他們放下功名富貴,告訴他們功名富貴如毒蛇,是苦空無常的;要他們放下妻子兒女,告訴他們妻子兒女是冤家,是討債的。這種化度的方式,可說是錯誤的!不契合衆生的根機,難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,聽到要他信仰佛教,要避之唯恐不及。
(叁)從日常生活中看衣食住行的生活
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,即使成了佛的世尊,也離不開衣食住行的生活。不過,佛陀雖然在衣食住行上與一般大衆的生活無異,但是,它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。《金剛經》說:“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這一段經文是描寫佛陀的日常生活,乍看之下,與一般人完全一樣,但是,如果我們深入去體會,則可以發覺這些平凡的生活方式裏,包含有不同凡響的精奧微妙之處。
“食時著衣持缽”,象征佛陀的“持戒”生活;“入舍衛大城乞食”,是給信衆供養“布施”,佛陀布施佛法給供養者;“次第乞已”,這是一種“忍辱”的表現,因爲佛陀乞食按著次序,逐家挨戶而去,並不因爲某條街有較好的供養,就特別舍近求遠,而是隨緣次第托缽,即使所乞得的食物粗劣難咽,也須要忍耐,這是佛陀所行的忍辱波羅蜜;乞食回來,“還到本處”,“收衣缽”,“洗足已”,“敷座而坐”,這是表示佛陀的“精進”波羅蜜。佛陀日常生活中,穿衣、吃飯、行路、靜坐,那一樣不是佛法?
從上面所述之情形,我們可以了解佛陀的日常生活裏,是在實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的般若生活,也可說是一種六度的生活。
唐朝有一位趙州禅師,有人去參訪他,說道:“禅師!請開示佛法。”趙州回答道:“吃飯去!”一會兒,又有人來請示佛法,禅師說:“洗碗去!”等一下,再有一個人進來,向禅師說:“請禅師指示我無上妙道。”禅師又回答道:“掃地去!”吃飯、洗碗、掃地,這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,但是,佛法在那裏?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。一般人不了解,往往忽略了近在我們身邊的佛法,而千裏迢迢地去外面追求。曆史上很多禅師大德們,在吃飯中,或在打掃、耕作中,偶爾一些撞擊就開悟了。甚至有人聽到風吹竹子聲,或鄰家小孩的哭聲,都可以開悟。因此,我們修學佛法,固然要向藏經去探尋,向善知識去參訪,但卻不能忘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吃飯、穿衣、睡覺,處處都有佛法,希望大家能當下去體會。
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,那麼,我們如何從衣食住行中去了解佛法呢?
先說“穿衣”,一般人大都很重視衣著的華麗,試看百貨公司的成衣部,五彩缤紛,各色各樣,極盡其奢侈,但是,這些只能夠裝飾一個人的外表。外表是虛假不實的,所謂“金玉其外”,即其道理。一個人即使身上穿著絲織綢緞,內心裏卻裝滿著貪瞋愚癡,這種人只算是虛有其表。佛教教人不要重視外表的裝飾,要重視內在的充實,一個心裏充滿慈悲和道德的人,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,也不會減輕別人對他的尊敬;因爲內在的美,如山谷的幽蘭,洋溢著陣陣芳香,使人心情怡悅。所以,一個學佛的人,不必重視外表的衣著,不必以華麗的衣著來裝飾自己,必須重在內心的修持,以高尚的氣質,以道德的修養,來莊嚴自己。
至于吃,一個學佛的人,吃,要吃山珍海味呢?還是只吃青菜蘿蔔呢?佛法曾說,人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假體,沒有真我可得。但是,我們要修行,必須借用這假合的色身,因爲一旦失去了身體,則沒有修行可言,所以,雖是假合的軀體,仍然要滋養它,所謂“藉假修真”。
我們知道了“藉假修真”的道理後,在吃的食物上就應該懂得不必去計較它的好壞,齋堂五觀想中的“正事良藥,爲療形枯”,說明飲食如藥物,只爲了滋養色身,難道一個病人還能計較藥品的甘美苦口嗎?佛世時,規定弟子托缽乞食,不另營食事,就是這個道理。
有一次,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見律宗大德弘一大師吃飯只有一道鹹菜,不忍心的說:“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?”弘一大師回答說:“鹹有鹹的味道!”過一會,大師食後,手裏端著一杯開水,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:“茶都沒有得吃嗎?怎麼吃這種清淡的開水?”弘一大師笑一笑說:“開水雖淡,但淡也有淡的味道。”
“鹹有鹹的味道,淡有淡的味道”,這是一句多麼富有佛法味道的話啊!弘一大師把佛法應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,可說真正體會了“禅悅爲食”的生活。
其次談到“住”,一般人有的住高樓洋房,有的住違章建築,也有的住茅蓬小屋,我們學佛的人,對于“住”的看法,應抱持怎麼…
《佛教與生活(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