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雲大師講演集》-佛教與生活(叁)
時間:公元一九七五年四月
地點:臺北志蓮精舍
觀衆:法師、居士(弟子慈怡記)
第一、淨化的感情生活
(一)從占有到奉獻
(二)從多情到無情
(叁)從有緣到無緣
第二、合理的經濟生活
(一)從貧窮到富有
(二)從毒蛇到淨財
(叁)從邪命到正命
第叁、正覺的道德生活
(一)從信仰到實踐
(二)從利己到利人
(叁)從初心到完成
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:
我們已經講過了兩次的“佛教與生活”,今天我仍然要講“佛教與生活”。爲什麼我要一而再,再而叁的講佛教與生活呢?主要原因是我深深的體會到佛教界的人士,不論是出家的大德法師,或是在家的居士信徒,常常將佛法與生活分開,就是出家幾十年的長老法師,有時候語言、行爲、思想、觀念,都和佛法的實踐法門未能完全相應,在日常生活中,不能把佛法表現出來。因此,我明知佛教與生活不是一個很容易講的問題,我還是要再把它提出來和各位研討。
今天我要和各位討論的“佛教與生活”,有下列叁點:第一、淨化的感情生活,第二、合理的經濟生活,第叁、正覺的道德生活。先講說第一點:
第一、淨化的感情生活
在我們的生活當中,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。人,又叫做“有情”,是以感情來維持生命的。在佛教裏,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,認爲一講到感情,一講到愛,就是罪過,就是不可原諒。其實,佛法是很重視感情的,只不過是要我們把感情淨化,並不是說不要感情。那麼,如何淨化感情呢?佛法告訴我們,要以慈悲來淨化感情,以智能來引導感情。佛教常說佛陀是一個大覺者,其實,佛陀就是一個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覺的人。
在社會上,感情有很多種,夫妻有夫妻的感情,父子有父子的感情,兄弟姊妹有兄弟姊妹的感情,親戚朋友有親戚朋友的感情。感情維系了社會的倫理,維持了家庭和樂的生活,可以說人幾乎無法離開感情而生存。由于感情離開不了,所以,有些人在處理感情生活時無法盡善盡美,因感情而産生的問題,在家庭、在社會上也都經常可以發現,可以說感情爲人們帶來歡樂,但也帶來煩惱。佛教如何把感情加以淨化?我分叁點來解說:
(一)從占有到奉獻
感情是自私的,俗語說:“感情像眼睛,容不了一粒細砂。”連叁歲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許別人來占有,夫妻間的感情更不許有第叁者的侵入。因此,當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時,就會發生許多問題。
其實,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,而是一種奉獻。但是,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,總是用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,甚至于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。這種感情並不純潔,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,因爲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。
有一位太太,是個佛教徒。先生經營事業,處處順利,因此錢財積聚豐富,社會地位也相當高。在我們中國社會裏,地位高、錢財多,自然人緣就廣泛,想得到女人的青睐也比較容易,因此,這位先生金屋藏嬌了。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,內心非常煩惱,每次先生回來,她不但沒有笑容,而且很多怨言,這樣一來,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裏,夫妻倆的感情可說觸了礁。
有一天,這位太太哭哭啼啼的把這件事情告訴我,問我該怎麼辦?我對她說:“我有一個辦法,只是恐怕你做不到,如果你能夠奉行,應該可以使你們夫妻恢複原來的感情。”
“師父!您講的話我怎麼會不奉行呢?請您指示吧!”
我告訴她說:“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問題,第一、不可揭穿他的秘密,你要裝作不知道,因爲你一揭穿,先生惱羞成怒,一不作,二不休,這個家務問題就更難解決了。第二、每天當你先生回來時,你要比平時更加尊重他、照顧他。女人要贏得男人的愛情,順從是最重要的。你要對他更加體貼、更加賢慧,讓他慢慢覺得到外面去,在別的女人那裏也沒有自己太太那麼善體人意,這樣時間一久,他自會慢慢地回心轉意。如果你只是恨他、怪他,事情只有更糟,你越是怨恨,問題越不容易解決,因爲用愛才能贏得愛。”
這位太太聽了我的話以後,確實照做了,結果也很圓滿,她的先生本來對佛教沒有好感,與佛教界不相來往,後來他漸漸的歡喜與佛教接近了。原來,這位太太對待先生常常不滿、埋怨、唠叨,因此,他覺得回家沒有快樂可言,終于在外面另築香巢。可是,後來這位太太的態度轉變了,她細心的照顧先生的生活起居,讓他覺得“家”是個溫暖可愛的地方。
漸漸地,先生也發覺了太太態度的轉變,有一天,好奇的問道:“你現在怎麼對我這麼好呢?”
她說:“我是聽了我師父的話,不再同你計較了。”
先生一聽:“喔!師父的話這麼重要?佛教真對我們家庭有這麼大的幫助?”
由上例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。只有奉獻自己、犧牲自己才可以獲得最寶貴的感情。如果,當夫妻之間有了這一類的問題發生時,無論丈夫也好,太太也好,你不妨寬宏大量的說:“我愛你是爲了你幸福;既然你要愛別人,在別人那裏你才幸福,那你就去愛他好了,我不計較。”你如果能不計較,反而會勝利,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。
我曾經遇到過一位青年朋友,因爲情場失意,悲傷難過,想要自殺,甚至于發狂要殺人。當時,我去看他,我要他冷靜一點,並且告訴他說:“我先念一首《中央日報》副刊上的小詩給你聽一聽:
天上的星星千萬顆,
地上的人兒比星多;
傻人兒!
爲什麼自殺只爲她一個?
世界上的衆生這麼多,難道都不值得愛嗎?何必苦惱只愛她一個人呢?”
這位青年後來也想通了,奮發向上,終于成爲一個有爲的青年。
一個人想要占有才去愛別人,往往容易陷于苦惱;如果,能以“奉獻”的態度去愛別人,那就容易獲得快樂。所以,想要贏得真正的感情,“奉獻”是一個最好的妙法。
(二)從多情到無情
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,總認爲佛法是寡情的、是無情的。在寺院裏,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對聯:“莫嫌佛門茶飯淡,僧情不比俗情濃。”這兩句話是說不要嫌棄佛門中沒有人情味,僧情雖然沒有俗情的濃厚,但是,從寡情裏面磨鏈出來的另一種淨化的感情,是更耐人尋味的。
唐朝有一位從谏大師,河南南陽人,中年出家,出家以後,二十年中不曾回鄉探親。有一天,在一座寺院的庭院中,一位年輕人前來問道:“請問師父,這兒是否有一位從谏大師?”
“哦:你找他做什麼?”大師心裏雖有點訝異,卻從容的問道。
年輕人看看大師,說道:“他是我的父親,他出家二十年了,我還沒有見過他,我是來看我父親的。”
“你父親住在那邊!”從谏大師順手一指,迳自離開了。
年輕人順著大師所指的方向去尋找,當然他沒有找到,可是,卻有人告訴他,剛才那個人就是從谏大師。他飛快的奔回來,從谏大師已經走遠,不見人影。
從上述情形看從谏大師,他好象是一個絕情的人,其實,大師的內心有一股熱烈的親情在燃燒,只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葬在心裏。因爲大師曾經聽說他俗家兒子,因父親出家,自己也信仰了佛教,並且經常從事各種慈善事業,如布施、修橋、鋪路等有益于社會大衆的事,大師心裏覺得很安慰,因此,他怕以後牽纏越來越多,所以拒絕了兒子的前來探望。這種感情,是關心在沈默裏,是關心在未來裏,是多情呢?是無情呢?我們可以說那是一種最崇高、最真摯的感情。
有名的近代才子,多才多藝的弘一大師,俗名李叔同,出家前曾結婚生子,出家後居住在杭州虎跑寺。有一天,他的日本太太帶了兒子來找他,在寺院裏,只隔了一道門,弘一大師不肯出來相見,說話聲也怕她聽到,只差人出來傳話,說道:“請告訴她,過去的李叔同已經得了霍亂去世了,希望不要再以他爲念。”這位太太深知無法挽回丈夫的心,便把兒子送到北平給他的一個兄弟扶養,自己回到日本去了。
弘一大師對待妻兒是這麼樣的寡情,可是,他是真這麼寡情的人嗎?弘一大師對于佛教、對于衆生充滿了無限的關懷,無限的悲願,他爲佛教做下了許多事業,給予人間留下了多少溫暖,這種表現是真正寡情的人做得到的嗎?
(叁)從有緣到無緣
平常一般人要對什麼人好,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緣的人,也就是自己喜歡的人。一旦碰上了有緣的人,那麼傾其所有,也在所不惜,把感情付托給他,甚至于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給他。一個學佛的人則要有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的精神,對待衆生要從“有緣”的感情做到“無緣”的感情。對方待我不好沒關系,只要有意義、有價值,應該平等施予歡喜,施予關懷,不必計較得失利害。
一個身爲父母者,對自己的兒女百般愛護,所謂“養兒防老”,他們施予子女慈愛與關心,只希望將來能奉養自己,爲自己養老送終。但是,如此的期待往往不一定能夠得到效果。試看社會上忤逆父母、棄養父母的事例,不是層出不窮嗎?而且成爲社會上的嚴重問題。
另外,我們再看一個事例:現在社會上常常有一種獎學金製度,獎勵在學的貧苦青年,不論相識與否,只要符合領獎的條件,都可以申請,錢數雖不多,可是,受惠者卻常常感恩不盡,甚至于視之如再生父母,念念于報答恩惠。俗語常說:“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意插柳柳成蔭。”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,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認爲的“有緣”,應該擴大心胸,視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,學習觀世音菩薩的“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”,什麼人有困難,即施恩惠給誰,這就是菩薩的精神。
昔時南印度有一位賢慧的女人,名叫銀色女。她不但品貌端莊…
《佛教與生活(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