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與生活(叁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待人親切,更是一個有智能、有勇氣的女人。

  有一次,當她從遠方要回家的途中,遇到一個很貧窮的人家,家裏只有一位少婦,她剛産下一個男嬰,這小孩兒相貌長得很好。可是這位貧窮的少婦,卻雙手擅抖的抱著小孩,面露痛苦,淚眼婆娑。

  銀色女剛好從這貧婦門口經過,看到這情形,奇怪地探首問道:“你有什麼困難嗎?”

  産婦說:“我……我餓得快……快要死了……”

  銀色女同情地說:“啊!我去張羅食物給你吃!”

  産婦說:“來不及了,我想……想……吞下這……小小孩兒……充……充饑……”

  銀色女大驚,說道:“這可使不得,難道除了吃小孩兒以外,沒有別的可吃的東西嗎?”

  産婦歎一口氣道:“沒有了”說後,雙手緊緊抓住小男孩兒。

  銀色女心裏下了很大的決定,在房子裏搜索到一把利刀,走到産婦面前,撩起衣服,毅然的把雙乳割下來,拿給産婦充饑,並且說道:“你暫且吃下這些,我馬上回去拿食物來,免得你再受饑餓之苦。”

  銀色女回到家中,家人看到她那一付血肉模糊的樣子,都被嚇壞,問道:“誰傷害你的?”

  銀色女安然無事的說道:“是我自己做的,我爲了救那個産婦和她的小孩兒,我忍痛割下雙乳。雖然我失去雙乳,但是,我卻救了他們母子兩條命。”

  銀色女的作爲,可說充分發揮了菩薩的精神,她從自己喜歡的“有緣”人,做到救濟那貧困、不帶親情無緣的人。所以,一個人的感情,不必施舍于限定的某些少數人,尤其是學佛的人,更要有“人饑己饑,人溺己溺”的大慈悲精神,發揮情感的極致,與衆生同體,這就是淨化的感情生活。

  第二、合理的經濟生活

  “感情”在生活裏面占有重要的地位,“經濟”在生活中更是不可忽視。所謂“愛情與面包”,孰重孰輕?其實,兩者均不可或缺。“人爲財死”的事例,已屢見不鮮,常有人說:“只要給我錢,我什麼事都肯幹。”在金錢的誘惑下,什麼貪贓枉法的勾當都做得出來,甚至于爲錢財,朋友可以反目成仇,兄弟也會變成冤家;“貧窮夫妻百事哀”,沒有錢的人生真是事事難過。可見“金錢”在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。

  既然如此,那麼我們在日常中應該如何安排一個合理的經濟生活?下面我分叁點加以解說:

  (一)從貧窮到富有   

  說到錢財,並非人人都能夠擁有很多錢財,“有錢要有有錢的命運”,“用錢要有用錢的福報”,一個沒有福報的人,即使給他再多的錢財,他也無福消受。

  有這麼一個傳說:一個討飯的叫化子,買了愛國獎券,結果中了第一特獎,他高興得不得了,因爲需要等半個月才能領到錢,他沒有地方保存這張愛國獎券,就權且把它夾到討飯的棍子裏面。以後幾天,這個叫化子眉飛色舞,走路都是輕飄飄的,每天討飯之余,都在夢想他領到二十萬元以後,該如何經營?買一幢樓房,冷氣、電視、冰箱,應該樣樣俱全,還要一部轎車,再討個老婆,只要有錢,不愁找不到如花美眷;幾年後,帶著妻子,攜著幼兒,可以到國外遊樂,啊!那種生活說多惬意就有多惬意。當他想得心花怒放時,就把隨身攜帶的木棍扔到海裏去,並且還不屑地罵了一聲:“哼!我發財了,還要這乞丐棍子幹什麼呢?”

  當叫化子要去領錢的時候,才想起他的愛國獎券還夾在木棍裏,可是,木棍已經隨著海水不知流到什麼地方?叫化子整個人都傻了,一切的美夢都變成了泡影。

  佛教常教人要修福報,沒有福報,到手的錢財還會再失去。所以,循著正當的途徑,努力耕耘,腳踏實地去經營,這才是最可靠的。

  佛陀有個大弟子叫迦旃延,他在大弟子中是論議第一。有一次,迦旃延出外托缽,遇到一個貧窮的老太婆,隨即上前說道:“老婆婆!我是來托缽的,請你布施一點給我好嗎?”

  老太婆皺皺眉道:“我窮得連飯都沒有得吃,那裏還能夠布施給你呢?”

  “喔!你說你很窮,那麼你把貧窮賣給別人好了!”

  “什麼?貧窮可以賣?賣給誰?誰要買呢?”

  “我要,賣給我吧!”

  “哦!賣給你?可是我怎麼賣呢?”

  “你要布施,布施就是把貧窮賣給別人。”

  迦旃延于是教老婆婆布施一缽水給他,種下未來的財富。

  一個人想要發財,並不是憑空妄想就可以得到,佛法告訴我們發財的方法就是布施,唯有布施才是發財的正確途徑。可是,有些人一聽到布施,就面有難色,裹足不前。其實,在佛法裏面,布施是很容易做到的,只要對佛法有認識,雖然身在貧窮之中,也仍然可以做到,也一樣可以過富裕的生活。下面我告訴各位一段我自己在佛法中的生活體驗,供大家參考。

  民國叁十八年,我從大陸流浪到臺灣來,盡有的一個包袱,在兵荒馬亂中遺失了,身上除了一套衣衫、一雙鞋子外,什麼都沒有,真是“身無長物”。走在路上,發現路人都朝我腳上看,原來鄉下地方的人都赤著腳走路,我爲了怕本省的同胞覺得奇怪,所以就趕快把鞋子也脫下丟了,和他們一樣打赤腳,希望他們不要用奇異的眼光看我。後來,我又把僅有的一件長衫也送給煮雲法師,這樣孑然一身,了無罣礙。

  最初,我想到臺北某寺去挂單,可是一到那兒,他們告訴我說已經人滿,沒有地方住。當時,外面雷雨交加,很多低窪地方積水漫過膝蓋,我冒著大雨走向臺北另一座寺院,沒想到在路上摔了一跤,跌到水溝裏,全身濕透,還被水沖走了一段路,真是“屋漏偏逢連夜雨”。當到了某寺,當家師告訴我說:寺裏大法師交待,不接受外省人挂單。這一下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再去了。那時,我饑寒交迫,身心疲憊,又沒有地方可去,只好在那個寺院的大鍾下屈睡了一個晚上。

  翌日,茫茫然的,最後想到不如去基隆某寺,找一找過去的同學,可是,人地生疏,路又不熟,當我輾轉找到了那座寺院時,已經下什一點多鍾,寺裏有人問我:“吃過飯沒有?”我說:“不說中飯沒有吃,從昨天中什到現在粒米未進,滴水未喝呢!”

  我的同學看到了我,說:“趕快先到廚房吃碗飯吧!”

  可是,就在同時,另外有一個人說話道:“某老法師交待,我們自身都難保,還是請他們另外去設法好了。”

  也難怪,在社會動蕩、人心不安的時候,誰也顧不了誰。我看看大家,心想這地方也無法住下去,正想離開,有位同學過來招呼我,叫我等一等,他自己拿出錢去買了兩斤米,煮了一鍋稀飯給我們叁個人吃,飯碗端在手裏,我兩只手還不停地發抖!吃罷稀飯,眼看只有告別而去。前路茫茫,人生地不熟,只有走到那兒算那兒。

  後來,我到了新竹縣某寺,住持妙果和尚非常慈悲,他收留我們。當時,我感激零涕,下定決心替常住效命。老和尚叫我當老師教書,我心裏想:一個逃難的人,奢想當什麼老師?只要有地方住,什麼粗活苦工我都不會推辭的。就這樣,我在妙果老和尚那裏一面教書,一面做事情。那時,該寺有將近一百位的住衆,每天所需之水,都要從井裏一桶桶打上來,平均每天最少要六百桶的水才夠用。我每天毫無怨言地在井邊打水,只希望多打一些,供應大家充裕使用。

  除了打水供應大衆外,我每天一早還要拖著手拉車到鎮上買菜。從寺裏到鎮上市場約有十裏多路,常常我拖著車子,走在黃泥土的路上,天上繁星點點,樹梢微風輕拂,大地一片沈寂,只有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狗吠,劃破甯靜的夜空,此時,我心裏非常平靜,默念著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伴著嘀嘀嗒嗒的木屐聲。常常我到了市場,賣菜人家還沒有起床,幾經叫喚,買妥了果菜,我又拖著沈重的車子,踩過黃泥路,回到了寺中。

  如此,日複一日,我在妙果老和尚那裏住了兩年。身上只有一件小褂,腳上只有一雙木屐。

  當時,另外還有幾位逃難來臺的同學同住在一起,他們有時會到臺北做功德佛事,每一次佛事或法會結束,他們都會帶一包包的東西回來。我住在他們隔壁的小房間,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拆紙包、翻看東西的歡笑聲。那時,我雖然什麼都沒有,甚至于要一支筆、一張紙寫文章都得不到,但是,我卻不曾感到自己貧窮,也不曾感到苦惱,相反的,我覺得自己很富有,我覺得自己擁有的非常之多。

  各位或許會懷疑,我既然什麼都沒有,可是又爲什麼說自己擁有很多呢?我想這大概是受了十年叢林教育的收獲。因爲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爲滿足。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,其數無量,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;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,爭研鬥麗,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;東西南北的道路,任你奔馳;士農工商各類階層,隨你交往。我感到自己擁有叁千大千世界般的富有,這就是我“富有”的妙方。

  一個人想要富有,唯有從內心著手,因爲外在的物質追求,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,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,若一味地在物質上追求,則內心將時常感到空虛,唯有心裏的財寶才是豐裕、是無限的,因此,我們應該向內心追求財寶。什麼是內心的財寶呢?“真如佛性”就是我們內心的財寶,佛法講“如來藏”,就是說衆生心中藏著如來。如來,不就是我們最珍貴的稀寶嗎?

  (二)從毒蛇到淨財

  一般人都以爲佛法輕視財物。有道的人不肯講錢,他們認爲一講錢,嘴巴就肮髒了,“要貧窮才算有道”,其實,富貴又何嘗不能有道呢?有人認爲“黃金是毒蛇”,但是,若運用得當,黃金不也是成就道業的資糧嗎?黃金不也就是弘法的“淨財”嗎?

  《阿含經》上說:有一次,佛陀帶著阿難出去行化,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塊黃金。佛陀說道:“阿難!你看到嗎?那兒有毒蛇!”

  阿難朝黃金看看,回答佛陀說:“是的!佛陀!我看到了,那是毒蛇。”

  說完兩個人就走過去了。

  這時,在田裏工作的父子倆,聽到說有毒蛇,就想過來看看。可是,當他們一看,是一塊黃金,“那裏是毒蛇?剛才佛陀和阿難…

《佛教與生活(叁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