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与生活(三)

  《星云大师讲演集》-佛教与生活(三)

  时间:公元一九七五年四月

  地点:台北志莲精舍

  观众:法师、居士(弟子慈怡记)

  第一、净化的感情生活

  (一)从占有到奉献 

  (二)从多情到无情

  (三)从有缘到无缘

  第二、合理的经济生活

  (一)从贫穷到富有

  (二)从毒蛇到净财

  (三)从邪命到正命

  第三、正觉的道德生活

  (一)从信仰到实践

  (二)从利己到利人

  (三)从初心到完成

  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:

  我们已经讲过了两次的“佛教与生活”,今天我仍然要讲“佛教与生活”。为什么我要一而再,再而三的讲佛教与生活呢?主要原因是我深深的体会到佛教界的人士,不论是出家的大德法师,或是在家的居士信徒,常常将佛法与生活分开,就是出家几十年的长老法师,有时候语言、行为、思想、观念,都和佛法的实践法门未能完全相应,在日常生活中,不能把佛法表现出来。因此,我明知佛教与生活不是一个很容易讲的问题,我还是要再把它提出来和各位研讨。

  今天我要和各位讨论的“佛教与生活”,有下列三点:第一、净化的感情生活,第二、合理的经济生活,第三、正觉的道德生活。先讲说第一点:

  第一、净化的感情生活   

 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。人,又叫做“有情”,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。在佛教里,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,认为一讲到感情,一讲到爱,就是罪过,就是不可原谅。其实,佛法是很重视感情的,只不过是要我们把感情净化,并不是说不要感情。那么,如何净化感情呢?佛法告诉我们,要以慈悲来净化感情,以智能来引导感情。佛教常说佛陀是一个大觉者,其实,佛陀就是一个有大感情的大智大觉的人。

  在社会上,感情有很多种,夫妻有夫妻的感情,父子有父子的感情,兄弟姊妹有兄弟姊妹的感情,亲戚朋友有亲戚朋友的感情。感情维系了社会的伦理,维持了家庭和乐的生活,可以说人几乎无法离开感情而生存。由于感情离开不了,所以,有些人在处理感情生活时无法尽善尽美,因感情而产生的问题,在家庭、在社会上也都经常可以发现,可以说感情为人们带来欢乐,但也带来烦恼。佛教如何把感情加以净化?我分三点来解说:

  (一)从占有到奉献    

  感情是自私的,俗语说:“感情像眼睛,容不了一粒细砂。”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,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。因此,当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时,就会发生许多问题。

  其实,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,而是一种奉献。但是,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,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,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。这种感情并不纯洁,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,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。

  有一位太太,是个佛教徒。先生经营事业,处处顺利,因此钱财积聚丰富,社会地位也相当高。在我们中国社会里,地位高、钱财多,自然人缘就广泛,想得到女人的青睐也比较容易,因此,这位先生金屋藏娇了。太太知道先生在外面有了外遇,内心非常烦恼,每次先生回来,她不但没有笑容,而且很多怨言,这样一来,先生更加不肯回到冷酷的家里,夫妻俩的感情可说触了礁。

  有一天,这位太太哭哭啼啼的把这件事情告诉我,问我该怎么办?我对她说:“我有一个办法,只是恐怕你做不到,如果你能够奉行,应该可以使你们夫妻恢复原来的感情。”

  “师父!您讲的话我怎么会不奉行呢?请您指示吧!”

  我告诉她说:“你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了问题,第一、不可揭穿他的秘密,你要装作不知道,因为你一揭穿,先生恼羞成怒,一不作,二不休,这个家务问题就更难解决了。第二、每天当你先生回来时,你要比平时更加尊重他、照顾他。女人要赢得男人的爱情,顺从是最重要的。你要对他更加体贴、更加贤慧,让他慢慢觉得到外面去,在别的女人那里也没有自己太太那么善体人意,这样时间一久,他自会慢慢地回心转意。如果你只是恨他、怪他,事情只有更糟,你越是怨恨,问题越不容易解决,因为用爱才能赢得爱。”

  这位太太听了我的话以后,确实照做了,结果也很圆满,她的先生本来对佛教没有好感,与佛教界不相来往,后来他渐渐的欢喜与佛教接近了。原来,这位太太对待先生常常不满、埋怨、唠叨,因此,他觉得回家没有快乐可言,终于在外面另筑香巢。可是,后来这位太太的态度转变了,她细心的照顾先生的生活起居,让他觉得“家”是个温暖可爱的地方。

  渐渐地,先生也发觉了太太态度的转变,有一天,好奇的问道:“你现在怎么对我这么好呢?”

  她说:“我是听了我师父的话,不再同你计较了。”

  先生一听:“喔!师父的话这么重要?佛教真对我们家庭有这么大的帮助?”

  由上例可以看出感情不是用怨恨可以得到的。只有奉献自己、牺牲自己才可以获得最宝贵的感情。如果,当夫妻之间有了这一类的问题发生时,无论丈夫也好,太太也好,你不妨宽宏大量的说:“我爱你是为了你幸福;既然你要爱别人,在别人那里你才幸福,那你就去爱他好了,我不计较。”你如果能不计较,反而会胜利,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 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青年朋友,因为情场失意,悲伤难过,想要自杀,甚至于发狂要杀人。当时,我去看他,我要他冷静一点,并且告诉他说:“我先念一首《中央日报》副刊上的小诗给你听一听:

 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,

  地上的人儿比星多;

  傻人儿!

  为什么自杀只为她一个?

  世界上的众生这么多,难道都不值得爱吗?何必苦恼只爱她一个人呢?”

  这位青年后来也想通了,奋发向上,终于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。

  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,往往容易陷于苦恼;如果,能以“奉献”的态度去爱别人,那就容易获得快乐。所以,想要赢得真正的感情,“奉献”是一个最好的妙法。

  (二)从多情到无情   

  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,总认为佛法是寡情的、是无情的。在寺院里,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:“莫嫌佛门茶饭淡,僧情不比俗情浓。”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,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,但是,从寡情里面磨链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,是更耐人寻味的。

  唐朝有一位从谏大师,河南南阳人,中年出家,出家以后,二十年中不曾回乡探亲。有一天,在一座寺院的庭院中,一位年轻人前来问道:“请问师父,这儿是否有一位从谏大师?”

  “哦:你找他做什么?”大师心里虽有点讶异,却从容的问道。

  年轻人看看大师,说道:“他是我的父亲,他出家二十年了,我还没有见过他,我是来看我父亲的。”

  “你父亲住在那边!”从谏大师顺手一指,迳自离开了。

  年轻人顺着大师所指的方向去寻找,当然他没有找到,可是,却有人告诉他,刚才那个人就是从谏大师。他飞快的奔回来,从谏大师已经走远,不见人影。

  从上述情形看从谏大师,他好象是一个绝情的人,其实,大师的内心有一股热烈的亲情在燃烧,只是他默默地把它埋葬在心里。因为大师曾经听说他俗家儿子,因父亲出家,自己也信仰了佛教,并且经常从事各种慈善事业,如布施、修桥、铺路等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,大师心里觉得很安慰,因此,他怕以后牵缠越来越多,所以拒绝了儿子的前来探望。这种感情,是关心在沈默里,是关心在未来里,是多情呢?是无情呢?我们可以说那是一种最崇高、最真挚的感情。

  有名的近代才子,多才多艺的弘一大师,俗名李叔同,出家前曾结婚生子,出家后居住在杭州虎跑寺。有一天,他的日本太太带了儿子来找他,在寺院里,只隔了一道门,弘一大师不肯出来相见,说话声也怕她听到,只差人出来传话,说道:“请告诉她,过去的李叔同已经得了霍乱去世了,希望不要再以他为念。”这位太太深知无法挽回丈夫的心,便把儿子送到北平给他的一个兄弟扶养,自己回到日本去了。

  弘一大师对待妻儿是这么样的寡情,可是,他是真这么寡情的人吗?弘一大师对于佛教、对于众生充满了无限的关怀,无限的悲愿,他为佛教做下了许多事业,给予人间留下了多少温暖,这种表现是真正寡情的人做得到的吗?

  (三)从有缘到无缘    

  平常一般人要对什么人好,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缘的人,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。一旦碰上了有缘的人,那么倾其所有,也在所不惜,把感情付托给他,甚至于身心生命都可以全交给他。一个学佛的人则要有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对待众生要从“有缘”的感情做到“无缘”的感情。对方待我不好没关系,只要有意义、有价值,应该平等施予欢喜,施予关怀,不必计较得失利害。

  一个身为父母者,对自己的儿女百般爱护,所谓“养儿防老”,他们施予子女慈爱与关心,只希望将来能奉养自己,为自己养老送终。但是,如此的期待往往不一定能够得到效果。试看社会上忤逆父母、弃养父母的事例,不是层出不穷吗?而且成为社会上的严重问题。

  另外,我们再看一个事例: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种奖学金制度,奖励在学的贫苦青年,不论相识与否,只要符合领奖的条件,都可以申请,钱数虽不多,可是,受惠者却常常感恩不尽,甚至于视之如再生父母,念念于报答恩惠。俗语常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意插柳柳成荫。”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,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“有缘”,应该扩大心胸,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,学习观世音菩萨的“千处祈求千处应,苦海常作渡人舟”,什么人有困难,即施恩惠给谁,这就是菩萨的精神。

  昔时南印度有一位贤慧的女人,名叫银色女。她不但品貌端庄…

《佛教与生活(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