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樣的態度呢?俗話說:“日食一飽,夜眠一床。”不論是高樓洋房也好,不論是茅蓬小屋也罷,一個人躺下來不過叁尺寬六尺長的一席地,那麼,人生又何必汲汲于爲住苦惱呢?
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,小時候,曾在皇覺寺當沙彌。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外出,回寺時夜已深了,寺門已經關閉,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。當他躺在地上,望著夜空滿天星鬥時,興之所致,吟了一首詩,曰:
“天爲羅帳地爲氈,日月星辰伴我眠;
夜間不敢長伸足,恐怕踏破海底天。”
朱元璋當時雖是個小沙彌,但是從這首詩裏,我們可以看出他胸襟的寬闊。以天爲羅帳,以地爲毛氈,日月星辰伴我安眠,夜裏還不敢把腳伸長,只因爲怕踏破了海底的天空。這是一個多麼灑脫超然的境界,其氣魄真不同凡響。
由此可知,一個人該住什麼樣的地方,事實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,主要在于個人胸襟的寬闊如何。一個胸襟寬闊如當沙彌的朱元璋,雖然席地而臥,卻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覺;如果一個心量狹小,不滿現實的人,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裏,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意。因此,一個學佛的人,要先擴大自己的心胸,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上,則不論住高樓也好,住茅蓬也罷,每一個時辰,每一個地方,都會感到稱心滿意,生活愉快。
一個人心胸開闊,事事如意,不論到那裏都覺得這個世間很美好。慈航法師遺書說:“只要自覺心安,東西南北都好。”既然如此,宇宙之間,又有何處不可安身呢?我們再提到“行”的問題,所謂“心有靈犀一點通”,乘你的“真心”,自然可以暢遊法界虛空。從前,才有腳踏車的時候,人們都覺得腳踏車比走路要快得多;可是,當汽車在馬路上奔馳時,人們又覺得腳踏車太慢了;到了飛機在天空中裏翔的時候,大家又嫌汽車的速度不夠了。世界上的交通工具有那一樣才是絕對的快呢?那就是我們的“心。”《阿彌陀經》雲:“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”過十萬億佛土遠的世界,如何能去得呢?“于一念頃,即得往生。”在一念之間,我們的心就可以抵達極樂世界,可見心的妙用,是多麼不可思議。因此,一個信仰佛教的人,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,駕禦自己的心;唯有用心去體會佛法,將佛法用諸于日常生活,這種生活才是最幸福、最快樂的。
第二、佛教的處世生活──人我相處上的佛法c
(一)從四攝化他上談人我相處
要想了解佛教裏的處世原則,必須先知道四攝法。所謂四攝法,即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佛教教我們與人相處,首先要時常布施結緣。有人或許認爲我沒有錢財,也不會說法,我如何布施,如何與人結緣呢?讓我告訴各位一個最容易的布施法門。譬如:走在路上,與人碰面了,給人一個微笑,或是一個點頭,這就是布施;開口問一句“好”,道一聲“早”,用嘴巴說一些關懷別人,慰問別人,給人歡喜的話,這些都是布施,是一種不花本錢,人人能做的布施。
假如有人認爲對人微笑,笑不出來;跟人點頭,不太習慣;關懷、慰問,說不上口。沒有關系,你總有一顆心吧!用你的心來布施,當別人很有禮貌、互道安好的時候,你心裏要歡喜;當別人布施、做好事的時候,你也要歡喜,這就是心的歡喜布施。可是,有些人天性愚癡,習氣難改,聽到有人說好話,心裏就不歡喜,還要不屑地說:“這個家夥就是一張嘴,只會在表面上奉承,說好話。”看到有人出錢做功德,錢出很多,他就說:“哼!他就會打腫臉充胖子,自己的生活都難過了,還要拿錢布施,充當好人。”如果看到人錢出少了,又說:“哼!吝啬鬼!錢財那麼多,只出這九牛一毛,有什麼了不起!”總之,不論別人怎麼做,他就是不歡喜,連“隨喜”的布施都不肯施舍。
事實上,布施的功德,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的,隨口的布施,隨手的布施,隨意的布施,隨喜的布施,隨心的布施,不需要花很多本錢,隨時隨處可以做功德。平時我很重視人生的佛教,很重視生活的佛教,我所提倡的佛法並不是精辟深奧的道理,而是生活上大家都能做得到的。譬如上述的布施功德,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思,切實去奉行,相信一定能夠處處如意,人人有緣。
除此之外,還有愛語、同事、利行。所謂愛語,給人說幾句好話,用鼓勵代替責難,用愛語幫助他人,何必一定說話像刀劍一樣,刺傷別人,讓別人難過呢?所謂“同事”,就是要你能設身處地和他一樣,譬如說:他是個軍人,你和他談商業,他會不感興趣;她是一個家庭主婦,你和她談政治,她也不喜歡。你必須能夠設身處地爲他設想,他需要什麼,就針對他的需要同他講佛法。另外還有“利行”,就是盡自己的能力,去做利益他人的行爲,凡事只要把握住“真心爲人”的原則,以誠懇、歡喜的心,事事就能夠做得恰到好處。
(二)從六和主義裏談人我相處
在佛教裏,將出家人稱爲“僧伽”,即“僧團”之意,又叫“和合僧”。所謂“和合僧”,是指僧衆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。現在讓我將這“和合”之意加以引申,貢獻給各位參考:
一、六和敬的第一是見和同解,就是思想的統一:目前臺灣社會安定,人民生活富裕,這是因爲大家都相信叁民主義,思想統一之故。如果有人思想不能跟大家一致,走到叉路去,就有可能發生變故。在佛教裏面,大家講究對佛法要有共同的認識,以佛法爲行事的最高標准,不可越離軌道。
二、六和敬的第二是利和同均,就是經濟的均衡:在社會上,有錢的人要幫助窮困的人,有力的人要扶助弱小的人,讓大家都能夠安穩、舒適的生活。
叁、六和敬的第叁是戒和同修,就是法製的平等:在生活中,個人不可擁有特權;在法製規章之前,應該人人平等。大家養成奉公守法的習慣,公平合理的生活。
四、六和敬的第四是意和同悅,就是心意的開展: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養成心胸的開闊和心意的和諧,不要比較人我得失,不要計較是非利害,心意的和悅才是天堂淨土。
五、六和敬的第五是口和無诤,就是語言的親切:人與人相處,常常會有不悅、誤會等情事發生,大都是從言語上引起的,因此,說話懇摯,語氣委婉,大家就能夠和平相處。
六、六和敬的第六是身和同住,就是相處的和樂:大家有緣相聚一處,講求和諧快樂,你幫助我,我幫助你;你尊敬我,我尊敬你;平等的共居,平等的生活。
上面所述六和主義的生活,雖是出家僧團的生活,但各位大都皈依了叁寶,信奉了佛教,你們應該要重視僧團的精神,學習僧團的生活。以思想統一、經濟均衡、法製平等、心胸開闊、語言親切、相處和樂等方法用諸于日常生活中,過真正清淨和樂的佛化生活。
(叁)從四衆弟子中談人我相處
佛教中有出家男女二衆與在家男女二衆,所以稱爲“四衆弟子”。目前,在佛教界有這樣的情形,出家衆認爲佛教應以出家人爲主,出家人最重要。可是,在家的居士卻主張:在家的信衆應該比出家人更重要,譬如出外,或辦事等,均以在家居士的身分較爲方便。
事實上,我認爲出家衆和在家衆應該同樣重要,互相提攜,相輔相成,不應該彼此輕視,互相排擠。我舉個例子說明彼此排擠相嫉的不幸後果。
在一座古老的寺廟中,住著一位師父,帶著兩個小徒弟。師父害有風濕病,兩腿行動不方便,每天分由兩個小徒弟搥腿侍候。每次當大徒弟在搥右腿時,師父就說:“你師弟搥左腿,搥得很舒服呢!你應該像他那樣搥才好。”大徒弟聽了,心裏很不高興。但當小徒弟搥左腿時,師父也總是說:“你師兄搥右腿搥得很好喔!你應該向他學習。”小徒弟聽了,心裏也很不舒服。
有一天,大徒弟來搥腿,心裏想著師父對師弟的贊美,越想越氣,心想,我如果把師弟搥的左腿打斷時,師父以後就不會說他好了。
師弟看他搥的左腿被師兄打斷了,一氣之下,也把師兄搥的右腿打斷。
兩個徒弟因瞋恨、嫉妒,把師父的雙腿打斷了,害得師父變成沒有腿的跛子。佛教裏的出家、在家二衆,如果互相不能協調,出家人看輕在家人,在家人卑視出家人,則結果受害的是誰?是佛教啊!
一只手有五根手指頭,每一根手指頭長短不一,分開來每一根力道都很小,很容易折斷;如果把它合起來,成爲一個拳頭,就有很大的力量。在佛教裏,寺院與寺院之間,僧衆和信衆之間,大家要互相往來;不論參禅、念佛、修密,大家都是佛弟子,也應該互相尊重;出家人和在家人要共同爲佛教效力;本省人、外省人,大家要不分彼此。在佛教的大前提之下,大家是一師一道,應情同手足,互相照顧。因此,各位護法居士們!你們盡管從這個寺院參訪到那個寺院;從這位師父請教到那位師父,師父雖不同,但佛法是一樣的。心地開闊,胸懷坦蕩,雖然別人有分別心,至少自己不起分別。所謂依法不依人,唯有這樣,大家和平相處,團結合作,才能發揮佛教全體的力量,這可說是今日中國佛教複興的重要關鍵。
第叁、佛教的精神生活──思想見解上的佛法
(一)從八正道中談思想見解
上面我講了佛教的物質生活與處世生活,這裏我要再講佛教的精神生活。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,還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,所謂精神,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,一個人的內心認識。學佛的人,如何過他的精神生活呢?首先我提出八正道,從八正道中來談我們的思想見解。一個人思想見解錯了,生活裏面就很難有樂趣,八正道是指導我們生活的最佳准繩,所以,如果大家都能奉行八正道,則對生活的改善,有很大的幫助。
什麼是八正道呢?第一是“正見”,佛陀告訴我們正見有四種,一、要正見有善有惡,二、要正見有業有報,叁、要正見有前生有後世,四、要正見有聖人有凡夫。“正見”就像一個“照相機”,拍照鏡頭不准…
《佛教與生活(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