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陀就像人類,可以看到這個是假的,我們一般還沒有實修實證的人,看不出這個是假的,這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空間。我們學佛、我們修行,要進入「阿含解脫道」,就是要讓我們從麻雀的智慧,提升到人類的智慧,從人類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,去看清宇宙萬事萬物、我們身心內外的實相。當我們真的能夠看到實相,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。
今天是第一堂課,重點會講一些比較概論方面,從下一堂課開始,就實際進入第一章的概論,以後再逐步的深入聞思,把佛法法義這些先聞思,有了正知正見之後,再來就是要進入實修實證,深度又會不一樣。所以,我們希望這一門課程不是屬于學術的探討,不是一些知識、知見的傳授,而是要讓我們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,真正是要邁向究竟解脫,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、一起來配合。佛教、佛陀從來不是要我們去迷信--我怎幺跟你們講、你們就怎幺信,你們就只要信就好… …,不是這樣的。他都是讓我們去存疑、去求證,佛陀所跟我們講的,包括我所跟大家分享的,如果你不能了解、不能接受的,沒關系!保留!然後去求證,除非經過你實際去求證、去體悟到,你才相信,不然你不要迷信、不要盲目相信。所以,希望大家真的要有科學家求真求證的精神,打破砂鍋問到底。
有學員問:「淨土是不是有分唯心淨土或唯識淨土?」老師回答:現在假設《彌陀經》所講的是
,所稱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方會毀滅嗎?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解脫就進入涅槃,我看還是一樣啦!舉個例子來講,如果你覺得臺灣不好、很混亂,于是移民到其他國家去,你在臺灣沒辦法安心,到美國就能夠真的安心嗎?內心的苦悶、不安,到美國就解決了嗎?以此類推。
西方淨土的思想,是佛滅後五百到七百年之間所蘊釀出來的,就像前面所敘述的佛教流變史,當時一方面由于文化大溶爐的轉變,再來就是這個地區是屬于遊牧民族,他們心靈的空虛與飄浮不定,需要以簡便的方法,以及能夠保佑、保護他們的那種神存在,因爲這一生這一世飄浮不定,沒辦法安定下來,于是他們寄望來生能夠更好。因此,佛教這些化俗的法師爲了要通俗化,爲了要適應這裏地區民衆的需要,就只好運用一些權說。但是慢慢、慢慢的演變到後來,整個淨土思想都形成,後來的人不知道,往往容易以方便爲究竟。所以,西方淨土思想是在這邊所蘊釀形成出來的,印老在他所著作的「禅宗與淨土」書裏面,有做一些比較具體的交待,大家可以參考。
西方淨土就是一些方便、方便,鼓勵這樣一個遊牧民族,大家來聞法、大家來修行,于是運用一些權說方便讓大家過來。最初這些真正懂得究竟法的法師,會讓他們慢慢穩定下來,在機緣漸漸的成熟時候,然後一定會告訴他們究竟法,一定會告訴他們真正的淨土是在現在、在這裏,內心的淨化才是真正的淨土,涅槃世界不是在他方世界,而是在我們內心、身心,我們內心的貪、瞋、癡止息。涅槃世界是在于我們能夠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,當你能夠了悟這些實相,就不會再向心外去求法。但是,你要到達那種情況,就像小孩子需要一些依賴、一些鼓勵,但是當你漸漸長大的時候,一定要訓練獨立、靠自己,不能靠老爸一輩子啊!
所以,這就是權說的方便,鼓勵成長、成長,成長到一個情況就是佛陀所講的「自依止」,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的淨化,要回來依靠自己,不要向心外去求,不要去依靠心外的某某神、某某佛,這樣才不會隨著境轉。真正的涅槃解脫,一定是要回來「自依止」,就像謝經理所講的「你今天相信他,明天會相信我,後天你會相信你自己」。真正了悟佛法,就能夠回來「自依止」,因爲了悟貫穿宇宙一切的現象界,都不離「叁法印」,所以不會心外去求法。
「自依止」是回到內心的甯靜,回到內心貪、瞋、癡的止息,一定要徹見法,一定要對法有真正的體證、了解,如果只是頭腦理解、停留在聞思上,還是沒辦法真正打入骨髓。真正內心的不安,一定要自己親身品嘗到、親自喝到,叫做親證。一定要自己親自去證明到法,別人無法代替你去證悟到法,別人沒辦法代替你生死。肚子餓,要靠你自己吃,我吃的、沒辦法代替你吃。所以,有一些宗派會說「你來啊!我幫你加持、我幫你灌頂、我幫你消災……」都是一些鼓勵、一些方便法,就像小孩子需要鼓勵,真正到後來就是要回來依靠自己體悟法,跟整個法溶爲一體,跟整個大自然、整個法界溶爲一體,不管到哪裏都解脫自在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不管到哪裏都是大安心,生死之事也完全解決了,現世就能夠體證到不生不死、沒有生死。「沒有生死」不是說身體沒有壞滅,而是內心每一個剎那都是很安詳,面對死亡也是生死一如,這些都是要回來「自依止」、「法依止」。所以,「淨土」是讓我們從「方便」方面,然後進入到真的實際內心的淨化,才是最重要的,貪、瞋、癡的止息,才是真正的淨土。
學員問:「我們常看到的《阿彌陀經》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,這一本書就不是究竟的解脫方法了?」老師回答:容我實說,這是屬于方便法,但我們也不要否定它。有的人一喜歡原始佛法之後,就會認爲大乘非佛說,就把那些丟掉,我個人是覺得不必這幺偏激,因爲這一本經的産生,有它時空背景的需要,你不需要這些法,但是有人需要啊!如果弄清楚佛教史的整個流變,知道什幺是究竟,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方便法,因爲有它存在的需要背景,可以幫助不少衆生。這是一種鼓勵方法,讓你漸漸産生信心,很多的方便法引導你慢慢進來,當你漸漸有信心之後,然後再告訴你。
就像如果是小孩子,父母親都會不斷用各種方面的鼓勵,但是當你漸漸長大,就像老師面對小學生的教育方式,與面對大學生的教育的方式,面對研究所、博士班,教育方式,會不會一樣?大家都很清楚不一樣。幼兒園小孩子的教育鼓勵方式,一定是越來越成長之後,要讓你獨立、自依止。所以,我們「阿含解脫道次第」這一本書的前後,都會貫穿原始佛法,佛陀是要我們回來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異依止」。「莫異依止」就是不要心外去求法,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這是很正常、需要的,可以協助我們成長,就是讓你不退轉,事實上就是讓你漸漸産生道心、信心。但是那一份道心、信心,就是要讓你回來,因爲你到極樂世界去,還是要聽聞這些,阿彌陀佛還是要跟你開示「叁十七道品」,去體證「叁法印」、「四聖谛」,要回來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。我們現在不必等到來世,不必等到未來,現在就可以開始聽聞原始佛法,現在就可以實修實證。
我們所有的不安、所有的苦,都是來自于我們不了解「叁法印」,不了解我們身心內外、宇宙人生的實相,所以會被很多的幻相,就像會被剛才那個稻草人的幻相嚇住了。在大乘裏面有一句話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醒後空空無大千」,當你真正覺醒,真正透視宇宙人生的實相,到哪裏都是心安,因爲不會被幻相迷住。就像我們最初學開車的時候,總是笨手笨腳的,最初學習「慈悲喜舍」,也都會從「有爲法」方面開始,但是當慢慢熟練之後,開車就會駕輕就熟,所以到後來就可以開車開得很自在,也可以一邊聊天。那個「如如不動」就是進入很純熟,但是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,因此失敗、挫折……,沒關系!更具體的講,如果是初步的慈悲喜舍,他是在「有爲法」,有所得、有所求的情況裏面運轉,這樣容易形成世間的善法,但是這也很難免,我們一定要經過這些,然後才能夠逐步提升到「叁輪體空」的慈悲喜舍。
「叁輪體空」就是所謂的「如如不動」,我們也一定會經曆過一些錯誤、一些跌跌撞撞,才能夠真正做到。因爲要真正進入「叁輪體空」,「我、我見、身見」一定要破除,「我見、身見」破除,至少是證初果。在還沒有證初果以前,我們的慈悲喜舍都還是容易落在「有爲法」的世界裏面,要進入到後面階段,對我們的「身見」以及「無我」方面,要有相當的體悟,還有「我慢」方面有相當的降伏,因此進入「叁輪體空」這方面,就能夠真正進一步契入涅槃無爲的世界。
「涅槃無爲」不是說什幺都不做了,就消極悲觀啦!是他的心如如不動,但是一樣在跟衆生廣結善緣,就是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「無所住」就是不會被境界牽著走,不會被一些慈善的世間善法的境界牽著走,能夠如如不動、無所住,但是卻遇緣現起,能夠看因緣情況而生其心,他不會逃避、也不會黏著。
《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序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