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陀就像人类,可以看到这个是假的,我们一般还没有实修实证的人,看不出这个是假的,这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。我们学佛、我们修行,要进入「阿含解脱道」,就是要让我们从麻雀的智慧,提升到人类的智慧,从人类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,去看清宇宙万事万物、我们身心内外的实相。当我们真的能够看到实相,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。
今天是第一堂课,重点会讲一些比较概论方面,从下一堂课开始,就实际进入第一章的概论,以后再逐步的深入闻思,把佛法法义这些先闻思,有了正知正见之后,再来就是要进入实修实证,深度又会不一样。所以,我们希望这一门课程不是属于学术的探讨,不是一些知识、知见的传授,而是要让我们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,真正是要迈向究竟解脱,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、一起来配合。佛教、佛陀从来不是要我们去迷信--我怎幺跟你们讲、你们就怎幺信,你们就只要信就好… …,不是这样的。他都是让我们去存疑、去求证,佛陀所跟我们讲的,包括我所跟大家分享的,如果你不能了解、不能接受的,没关系!保留!然后去求证,除非经过你实际去求证、去体悟到,你才相信,不然你不要迷信、不要盲目相信。所以,希望大家真的要有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,打破砂锅问到底。
有学员问:「净土是不是有分唯心净土或唯识净土?」老师回答:现在假设《弥陀经》所讲的是
,所称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方会毁灭吗?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解脱就进入涅槃,我看还是一样啦!举个例子来讲,如果你觉得台湾不好、很混乱,于是移民到其他国家去,你在台湾没办法安心,到美国就能够真的安心吗?内心的苦闷、不安,到美国就解决了吗?以此类推。
西方净土的思想,是佛灭后五百到七百年之间所蕴酿出来的,就像前面所叙述的佛教流变史,当时一方面由于文化大溶炉的转变,再来就是这个地区是属于游牧民族,他们心灵的空虚与飘浮不定,需要以简便的方法,以及能够保佑、保护他们的那种神存在,因为这一生这一世飘浮不定,没办法安定下来,于是他们寄望来生能够更好。因此,佛教这些化俗的法师为了要通俗化,为了要适应这里地区民众的需要,就只好运用一些权说。但是慢慢、慢慢的演变到后来,整个净土思想都形成,后来的人不知道,往往容易以方便为究竟。所以,西方净土思想是在这边所蕴酿形成出来的,印老在他所着作的「禅宗与净土」书里面,有做一些比较具体的交待,大家可以参考。
西方净土就是一些方便、方便,鼓励这样一个游牧民族,大家来闻法、大家来修行,于是运用一些权说方便让大家过来。最初这些真正懂得究竟法的法师,会让他们慢慢稳定下来,在机缘渐渐的成熟时候,然后一定会告诉他们究竟法,一定会告诉他们真正的净土是在现在、在这里,内心的净化才是真正的净土,涅槃世界不是在他方世界,而是在我们内心、身心,我们内心的贪、瞋、痴止息。涅槃世界是在于我们能够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,当你能够了悟这些实相,就不会再向心外去求法。但是,你要到达那种情况,就像小孩子需要一些依赖、一些鼓励,但是当你渐渐长大的时候,一定要训练独立、靠自己,不能靠老爸一辈子啊!
所以,这就是权说的方便,鼓励成长、成长,成长到一个情况就是佛陀所讲的「自依止」,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的净化,要回来依靠自己,不要向心外去求,不要去依靠心外的某某神、某某佛,这样才不会随着境转。真正的涅槃解脱,一定是要回来「自依止」,就像谢经理所讲的「你今天相信他,明天会相信我,后天你会相信你自己」。真正了悟佛法,就能够回来「自依止」,因为了悟贯穿宇宙一切的现象界,都不离「三法印」,所以不会心外去求法。
「自依止」是回到内心的宁静,回到内心贪、瞋、痴的止息,一定要彻见法,一定要对法有真正的体证、了解,如果只是头脑理解、停留在闻思上,还是没办法真正打入骨髓。真正内心的不安,一定要自己亲身品尝到、亲自喝到,叫做亲证。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证明到法,别人无法代替你去证悟到法,别人没办法代替你生死。肚子饿,要靠你自己吃,我吃的、没办法代替你吃。所以,有一些宗派会说「你来啊!我帮你加持、我帮你灌顶、我帮你消灾……」都是一些鼓励、一些方便法,就像小孩子需要鼓励,真正到后来就是要回来依靠自己体悟法,跟整个法溶为一体,跟整个大自然、整个法界溶为一体,不管到哪里都解脱自在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讲的「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不管到哪里都是大安心,生死之事也完全解决了,现世就能够体证到不生不死、没有生死。「没有生死」不是说身体没有坏灭,而是内心每一个剎那都是很安详,面对死亡也是生死一如,这些都是要回来「自依止」、「法依止」。所以,「净土」是让我们从「方便」方面,然后进入到真的实际内心的净化,才是最重要的,贪、瞋、痴的止息,才是真正的净土。
学员问:「我们常看到的《阿弥陀经》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,这一本书就不是究竟的解脱方法了?」老师回答:容我实说,这是属于方便法,但我们也不要否定它。有的人一喜欢原始佛法之后,就会认为大乘非佛说,就把那些丢掉,我个人是觉得不必这幺偏激,因为这一本经的产生,有它时空背景的需要,你不需要这些法,但是有人需要啊!如果弄清楚佛教史的整个流变,知道什幺是究竟,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方便法,因为有它存在的需要背景,可以帮助不少众生。这是一种鼓励方法,让你渐渐产生信心,很多的方便法引导你慢慢进来,当你渐渐有信心之后,然后再告诉你。
就像如果是小孩子,父母亲都会不断用各种方面的鼓励,但是当你渐渐长大,就像老师面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,与面对大学生的教育的方式,面对研究所、博士班,教育方式,会不会一样?大家都很清楚不一样。幼儿园小孩子的教育鼓励方式,一定是越来越成长之后,要让你独立、自依止。所以,我们「阿含解脱道次第」这一本书的前后,都会贯穿原始佛法,佛陀是要我们回来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异依止」。「莫异依止」就是不要心外去求法,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,这是很正常、需要的,可以协助我们成长,就是让你不退转,事实上就是让你渐渐产生道心、信心。但是那一份道心、信心,就是要让你回来,因为你到极乐世界去,还是要听闻这些,阿弥陀佛还是要跟你开示「三十七道品」,去体证「三法印」、「四圣谛」,要回来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」。我们现在不必等到来世,不必等到未来,现在就可以开始听闻原始佛法,现在就可以实修实证。
我们所有的不安、所有的苦,都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「三法印」,不了解我们身心内外、宇宙人生的实相,所以会被很多的幻相,就像会被刚才那个稻草人的幻相吓住了。在大乘里面有一句话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醒后空空无大千」,当你真正觉醒,真正透视宇宙人生的实相,到哪里都是心安,因为不会被幻相迷住。就像我们最初学开车的时候,总是笨手笨脚的,最初学习「慈悲喜舍」,也都会从「有为法」方面开始,但是当慢慢熟练之后,开车就会驾轻就熟,所以到后来就可以开车开得很自在,也可以一边聊天。那个「如如不动」就是进入很纯熟,但是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,因此失败、挫折……,没关系!更具体的讲,如果是初步的慈悲喜舍,他是在「有为法」,有所得、有所求的情况里面运转,这样容易形成世间的善法,但是这也很难免,我们一定要经过这些,然后才能够逐步提升到「三轮体空」的慈悲喜舍。
「三轮体空」就是所谓的「如如不动」,我们也一定会经历过一些错误、一些跌跌撞撞,才能够真正做到。因为要真正进入「三轮体空」,「我、我见、身见」一定要破除,「我见、身见」破除,至少是证初果。在还没有证初果以前,我们的慈悲喜舍都还是容易落在「有为法」的世界里面,要进入到后面阶段,对我们的「身见」以及「无我」方面,要有相当的体悟,还有「我慢」方面有相当的降伏,因此进入「三轮体空」这方面,就能够真正进一步契入涅槃无为的世界。
「涅槃无为」不是说什幺都不做了,就消极悲观啦!是他的心如如不动,但是一样在跟众生广结善缘,就是「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「无所住」就是不会被境界牵着走,不会被一些慈善的世间善法的境界牵着走,能够如如不动、无所住,但是却遇缘现起,能够看因缘情况而生其心,他不会逃避、也不会黏着。
《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