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教與生活(一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限的價值?

  有一則故事說:有一位老態龍鍾的老人家,吃力地在庭院挖土種一株小桃樹。一個年輕人路過這裏,問道:

  “老先生!你年紀這麼大了,還種這棵小樹做什麼呢?不要說將來你吃不到桃子,恐怕你連它長成都看不到呢!何必這麼辛苦,浪費體力呢?”

  老先生直起身來,一手揮著汗,一手搥著腰,面帶嚴肅,聲音沙啞的 說道:

  “年輕人!你不懂得生命的意義,我種這棵桃樹,並不是爲自己享受,雖然等它長成時,我已經死亡了,但是,我的兒子可以在這棵樹的綠蔭下乘涼,我的孫子後代,就可以享受累累的果實,你能說我種這棵 樹沒有用嗎?”

  年輕人聽後,啞口無言,衷心感佩老者的人生哲學。古德說:“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。”或說:“前人鋪路,後人走路。”人生的真正意義,應該是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。生命雖然是短暫的數十寒暑,但是它的價值卻是永恒、無限的。譬如燃燒一根木材,一根燒過了,再放下一根,一根一根地接著燃燒下去,這前面的一根並不就是後面的一根,但是,這後面一根的火,卻是前面一根火的延續。一個人的生命,恰如薪盡火傳一樣,一期又一期地綿延傳遞于永恒。

  既然如此,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短暫的時間,去創造永恒的生命呢?儒家講叁不朽,即立功、立言、立德。有的人風雲顯赫,叱吒一時,留下英名讓後人歌頌;有的人埋首著作,自成一家,藏諸名山讓後人吟哦;有的人修持嚴謹,圓滿一生,樹立風範讓後人景仰。

  佛教則認爲證悟法身,生命即能永遠存在。因爲法身盡一切時,遍一切處,無時無處不在。如佛陀雖然已于二千五百多年前進入涅槃,但是,他的生命卻留在無盡的時間,遍布在無限的空間裏。時至今日,大家仍然繼承著他的生命,並且不斷地在發揮著,這就是所謂生命的 永恒。        

  第叁、生活的人間──以衆爲我的佛教生活

  人是群體動物,不能離群索居,“佛法在大衆中求”。因此,一個人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,想在大衆中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,那麼,對于生活的人間,必須有一層透徹的認識與了解。關于這一點,我仍然 分爲叁部分和各位解說:

  (一)從小我的人間說到大我的人間  

  一個人常常會感到有些不必要的煩惱,其原因是因爲他不能和別人協調,處處只爲自己著想,從來不去考慮別人。

  這個世界是衆緣和合而成的,不是屬于某一個個人所有,因此,除了自己以外,還有很多人憂戚與共地生存著。既然大家共存于這個世間,那麼彼此應該互相了解、互相幫助,大家和平相處,共同關心屬于 大衆的每一個問題。

  古人說:“獨樂樂不如衆樂樂。”個人的享樂,其“樂”是有限的。譬如說:一個人欣賞電視,不如很多人共同欣賞比較有情趣。再者,個人的快樂和別人分享,並不影響于個人的快樂。如同一支蠟燭光,把它分傳給很多支,每一支都亮了,並不影響第一支的光明,反而更增加空間的亮度。人生的幸福快樂亦然,個人的快樂是建築在大衆共同的快樂之上。一個家庭,父母子女圍著用餐,父母的慈祥,子女的歡笑,和樂一團,即使飯桌上僅是粗茶淡飯,但是大家卻吃得津津有味。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,獨坐桌前,面對孤影,雖然吃的是珍馐美味,卻有如嚼蠟根般枯燥。空蕩的一幢房子,除了壁虎外,找不到第二個人影,每天孤寂無聊,即使裝飾再華麗,設備再完善,生活其中,亦毫無情趣可言。由此可知,個人的獨處,沒有大衆相處的快樂,把快樂分享別人,又可以從別人的快樂中增添自己的快樂。因此,一個人要得快樂,必須擴大小我,融自己于大我中,從大我中獲得快樂 。

  有首偈語說: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求菩提,猶如覓兔角。”佛道在那裏?佛道在世間,佛道在大衆身上。經雲:“諸法因緣生。”因此,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,要想求得佛法,必須了解這個道理,化私爲公,化我爲衆。唯有化私爲公的生活,才是心安理得的生 活;唯有化我爲衆的生活,才是有意義的生活。

  幾十年來,我個人即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。我一直很喜歡佛教文化事業,多年來,始終不曾離開文化崗位,自己寫文章、出版書,以這些所得,曾經買過一幢精美的房子,住在裏面,讀書寫作倒也逍遙自在。雖然如此,後來我還是把房子賣了,我一直希望能爲佛教多貢獻一 些,遂以所得一百五十萬元買了一塊荒山,開始創建佛光山。我將個人所有奉獻給佛教,爲佛教創辦事業,教育人才,我的人生,雖然自己毫無擁有,但是,我心裏卻覺得非常富裕,我的生活也充滿了法樂。

  現在佛光山辦有佛教學院,有不少佛教青年來研究佛學,從他們朗朗的讀書聲,與他們蓬勃的朝氣中,我體驗到佛教充滿前途希望的快樂。每天接踵而至的善信男女,虔誠的來山朝聖、禮佛,從他們充滿法喜的臉上,我感受到佛教深入人心,敦厚風俗的快樂。所以,一個人 要從小我中脫穎而出,化小我的人間爲大我的人間,那他將會覺得這種無我的人生更有意義,生活更加快樂。

  (二)從造作的人間說到忏悔的人間  

  一個人生存在世間,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業,身體上的舉止動作有善惡的行爲;嘴上的說話,也有善言惡語;內心的意念,也有善惡的思想。這中間,普遍的與善業相應者微乎其微,與惡業相應者卻比較多,因此,人與人相處時,要常常懷著忏悔慚愧的心。

  在佛教裏,“忏悔”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,其功德不可思議。譬如一個學生犯了過錯,到訓導處認錯忏悔後,他仍然可以成爲一個健全的青年。一個出家人要經常忏悔,從忏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惡業。“忏悔”猶如菩薩的慈悲法水,藉此法水,能夠洗滌無始以來的罪 愆,獲得清淨的佛道。

  人生在世,雖僅數十寒暑,但是,爲了事業,爲了家庭,難免奔波勞累,甚或與人爭執計較,這中間,身口意叁者,不知造作了多少善業與惡業,如果,每一個人都能夠及時反省忏悔,則善業增長,惡業消除,仍然不失爲堂堂正正的一個人。因此,佛經雲:“不怕無明起,只怕覺照遲。”無明煩惱生起現行,只要及時覺悟忏悔,仍然是個清淨善良的人。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犯了過失,而是犯了過失仍然不知道悔改。如同陷入錯誤的泥淖裏,若能及時回頭,仍可得救;如果一意孤行,自怨自艾,耽溺于過失中不肯自拔,則將越陷越深,終于遭到滅頂。佛教中有梁皇寶忏、大悲忏、八十八佛忏悔文等,都是教人常行忏悔;每月的布薩,即教人發露忏悔,所有罪過,一經忏悔表露,則如同經過法水洗淨,不會再遭遇旁人的責難與遺棄。

  如上所述,大家了解了忏悔的意義與功德,那麼,我們應該如何忏悔呢?除了佛教的布薩、拜願以外,讓我提供各位一個在人際間最行得通、最能夠獲得和諧的妙法。這個辦法,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不論在什麼時候,什麼地方都要牢牢記著“你是好人,我是壞人”的銘言。平常一個人,無論怎麼樣他總是處處要維護自己,認爲只有自己才是對的,只有自己才是好人。叁國時,曹操有一句話說:“甯可我負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負我。”自己不能吃虧,自己永遠是對的,這是一般人的觀念。可是,一個信仰佛教的人,卻要處處爲別人設想,大家都是好人,只有我是壞人。如果世間上每一個人都能有這種觀念,相信這個世界是和諧的,人我之間絕對沒有爭執的情事。什麼道理呢?舉個例子說:

  張叁把電風扇打開了。李四不喜歡,開口大聲說道:

  “喂!不要只顧自己吹,想想別人已經感冒了,趕快關掉!”

  張叁不服氣,頂了李四一句,說:“你自己感冒,站到旁邊去!別人熱死了也不能吹吹風嗎?”

  “我爲什麼要站到旁邊去?”李四發火了。

  兩個人因此爭執起來,一個要開,一個要關,吵得不可收拾。

  再舉個例子,甲從外面進門,剛坐下,一陣風吹來,門“碰”一聲關上了。

  乙坐在裏邊看書,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弄得煩惱了,罵道:“進來也不會隨手關門嗎?”

  甲一聽,反駁道:“門本來就沒關,你怪什麼的?我怎麼知道會刮風呢?”

  “……”乙不服氣,兩個人終于沖突起來。

  讓我們檢討一下上面兩個例子。如果張叁和李四都能稍爲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,相信兩個人絕不會起爭執的,譬如:張叁得知李四感冒,趕快對不起,把電扇往旁邊挪一挪不就沒事了嗎?

  甲乙兩個人的爭執,如果在乙發怒時,甲適時地道一聲“對不起”,又有什麼爭執可起呢?

  每個人先承認自己是壞人,凡事都是自己的錯,勇于認錯,勤于忏悔,則無明煩惱亦無從生起,人我相處,自能和諧,生活即可獲得幸福快樂。    

  (叁)從接受的人間說到報恩的人間  

  社會上一般的人,處處都在爲爭取自己的利益著想,只想獲得,不能施予。有一則寓言說:

  閻羅王對著兩個小鬼說:“讓你們到人間投胎做人,一個一生布施東西給別人,一個一生從別人那裏獲得東西,你們願意投胎做什麼樣的人?”

  小鬼甲聽說,趕快跪下來說道:“閻王老爺!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處得到東西的人。”

  小鬼乙默默無言,聽候閻羅王的安排。

  閻羅王撫尺一振,宣判道:“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,可以處處向人乞討東西;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,時常布施周濟別人。”

  兩個小鬼愕住了半天,無言以對。

  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爲前提,只想接受,不想付出,當然,更遑論報恩了。

  我們學佛的人,要學習佛佗的慈悲,要以大衆的安樂爲安樂,要有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抱負。對于宇宙世間,要能知足、感恩,要有“我能給別人什麼”的胸懷;不能自私貪求,只想“別人能給我什麼”。因爲施者的境界,比受者更寬大;施者所獲得的快樂,比受者更豐富。唯有分享快樂給人,唯有懂得報恩的人生,才是有意義、有價值的人生。

  既然如此,我們要感恩什麼呢?佛教說:“報四重恩”,一、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。二、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。叁、感念師長啓我懵懂,導我入真理之恩。四、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。

  除上述以外,我們要感念衆生自曠劫以來供我所需之恩;感念宇宙自然界的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,空氣供我呼吸,雨水供我洗滌,花草樹木供我賞悅等等,一個人應該時時自忖:自己何功何德,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間,接受種種供給,不虞匮乏?因此,每一個人都要抱持感恩的胸懷,感念世間種種的給予。如果,我們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,則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、很富有!即使只是樹上小鳥的輕唱,路旁花朵的芬芳,也會令你感到心曠神怡。

  古來的大德,他們都知道從感恩中去體證佛法,如印光大師二十一歲出家,在一個寺院裏挂單當水頭,每天燒熱水供應全寺大衆,柴火沒有了,還要親自上山砍伐。如果現在的人,一定會怨恨寺院的住持和執事太殘忍了,分給我如此粗重的工作。但是印光大師卻非常感謝地 說:“啊!你們對我太好了,你們給我的恩德實在是太大了。你們准許我挂單,並且給我學習的機會,我要感恩圖報,把熱水燒得更好!

  印光大師帶著感恩的心情,雖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,卻也能夠逍遙自如。過去的人都是“滴水之恩,湧泉以報”,如韓信接受漂母一飯,後以千金相報。可是,現代的人,你對他施以九十九分的恩惠,只有一分不如意,他就會永遠記恨你。人與人的相處,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,則仇恨、嫉妒便會消失于無形,是非煩惱自然匿迹于無影,生活的人間自可獲得和諧美滿。

  佛教常被人誤解爲太玄妙、太深奧、太迷信,似乎和人間生活脫離關系,其實,若真了解佛教,體悟佛教,他會覺得生活與佛教有著深刻不可分離的關系。今天,我從生活的空間、生活的時間、生活的人間來闡明佛教與生活的關系,希望諸位能夠有所體悟,把生活和佛教緊緊連接在一起,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獲得佛法的滋潤,生活一定能夠幸福快樂。

  

  

  

《佛教與生活(一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與生活(二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