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出于污泥而不染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洪流之中,若能不随俗浮沈,固然难得;如果与世尘同流而能不合污, 则更是可贵。所以佛教认为:远离外境,潜居山林修行,非上上乘;住在闹市,而仍然能够不为外境所转移,才是上上乘。所以说:“大隐隐于市”或“热闹场中做道场”。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夫?那是因为参透有相空间的虚妄性,对于世间的一切,不会生起执着,而能过着无住的生活。
古来很多大德都有这种境界,譬如陶渊明的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”维摩诘居士的“虽处居家,不着三界;示有妻子,常修梵行。”一休和尚的“揹负女人,却能坦荡无碍”。一个人如果能体会无住 的空间,则何处不能自在逍遥呢?所谓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。”那又是何等的洒脱逍遥!
以上,我和各位讲解生活的空间,分为三方面叙述,即从认识心外的世界,然后再体会到心内的世界;从认识前进的半个世界,然后再回过头来认识退后的半个世界;在认识虚假有相的世界,然后进入到无住的世界。把整个空间的前后、内外、虚实都认识清楚之后,才能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,而进入一个学佛者所要追求的、向往的更大空间。
第二、生活的时间──以短为长的佛教生活
经云:“人命在呼吸间。”此即说明一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。虽然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,甚至天人可活几万岁的说法,但是以无始无终的阿僧只劫来看,也不过如朝露般短暂而已。因此每一个人,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,要能珍惜时间、利用时间,以有限的时间,充实无限的生命;以有限的时间,发挥生命的价值。现在让我也从三方面来说明生活的时间。
(一)从零碎的时间说到一贯的时间
一个人活在世间上,即使七十岁也好,一百岁也好,在一期的生命过程中,为了生活上的需要,我们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再分割成片片断断、零零碎碎。譬如:有时候要吃饭,有时候要睡觉;有时候要处理公务,有时候要办理家事。为了吃一餐饭,就要花几个小时去想菜单、 买菜、烹煮,即使不自己动手,上馆子吃饭,也要花时间走上一段路;为了想睡个觉,要打扫房间,要整理床铺,躺下来还要辗转反覆,久久才能成眠。吃饭、走路、睡觉,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,但却是一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。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,如果把每天吃饭、睡觉、走路、上厕所、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,剩下的还有多少呢?再者,人生虽然有数十寒暑,可是,要除去嗷嗷待哺、懵懂无知的幼年,和垂暮多病、心力交瘁的老年,真正能够发挥智能、为人类贡献能力的时间,实在少得如海中水沤,太有限,太短暂了。
我常常鼓励人,不论是年轻的读书朋友,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,大家要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用功或修行。譬如:在学院念书的人,吃罢早饭,还有十五分钟才上课,有些人就坐在那儿闲谈,打发时间,何不趁这机会背诵一课书,或者抄写一段笔记,为什么要白白把时间浪费呢?家庭主妇在厨房做菜,或者打扫房间,不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佛号、观想圣容吗?上班的公务员,更可以利用等车或乘车的时间,观想或念佛。古德曾勉励说:“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。”或说:“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。”当一个人于闲聊时,或因得意忘形,或因不用思考,往往一句话已经得罪了人而不自知,所以,利用闲谈的时间,多念佛号,多观圣容,不但可以免于造口业,还可以于无形中增进道业,何乐而不为呢?再说:如果能常常这样用心,相信吃饭也好,走路也好,睡觉也好,办事也好,一定能够安心自如,并且也可以将零碎的时间连贯起来,这样,修心观想的功夫也就可以不至于间断。
如果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忙碌的工业社会里,不能随时利用零碎的时间,那他一定会觉得时间不够用,生活无所适从;因为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的悠闲农耕社会已经过去了,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,大家投身在这紧张繁忙的工业生活中。每个人必须拾缀零碎的时间用心思考,把握“浮生半日闲”的片刻,可以去完成许多的心愿和事业。
十几年来,我在南部创建佛光山,时常有人问我:“你没有学过建筑,怎么会建房子?你也没有读过师范,怎么会办教育?”我告诉他们说:“不错,我没学过建筑,也没进过师范;但是,我从大陆到台湾,又从台湾到过国外,我走过很多路,见过很多房子,每次我都在注意别人怎么建房子,并且我常设身处地想过:如果我是个建筑师,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设计?这块土地应该如何规划?如何使它更整齐美观?过去,当我还在学院求学时,我就想:假如我将来办教育,我将如何计划,如何实践理想?……由于过去的用心,所以一旦机缘成熟,不论创建道场、筹办学校,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,因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。”假如要问我有什么秘诀,我只有说多利用零碎的 时间,多用心思考而已。
常常看到很多人,不会利用时间,甚至于还嫌时间难以打发,譬如坐上车子,不是闲聊,就是闭目睡觉。因此,我常想:一个不会用心思考的人,不会争取时间、不会利用时间的人,要想他能有多大的成就,那是很不可能的事。根据佛法,就是上厕所、进浴室都可以念佛,因为念佛的人,心里的佛是不可以间断的,绵接零碎的时间,一贯我们向往佛道的心志,不论生活上、事务上、环境上如何转变,我们的心境要能不为动摇才是最重要的。
(二)从等待的时间说到创造的时间
俗语有云:“韶光易逝,岁月荏苒。”光阴是无情的,如轻烟,如白云,当你稍不留意时,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。岳飞说: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”人生要及时努力,因为生命不能等待,等待只有让时光蹉跎。短暂的人生,应该要随时把握,充分利用,要有创造 力,不能因循苟且,要富于进取心,勇于向前,因为等待,只有让生命虚掷,让岁月空过。
过去四川有两个人,同时发愿欲朝礼普陀山观世音菩萨,其中一人表示:让我筹妥资粮,备好船只,将顺江而下,朝礼普陀。另外一人,身无川资,沿门托钵,徒步而行。时隔多时,徒步者已朝拜过普陀山,再返回四川去;可是前一个人还未购妥船只,更遑论出发了。
这件事情告诉我们:凡事不需要等待,等待又等待,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,一个人的生命有限,时间容许你三等四拖的吗?所以,只要是对大众有利,对佛教有贡献的事,应该及时把握时机,努力去创造,不要等待机缘错失,造成终生憾事。尤其是一个年轻人,更应该珍惜英年大好时光,发愤图强,不要等到白发皤皤,才唉声慨叹“空负少年时”。所以聪明的人,不缅怀过去,不憧憬未来,及时把握现在,努力振作。
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:有一位老耄长者,须发斑白,齿牙脱落,有人问他:
“老先生!你今年高寿?”
“四岁。”老先生回答。
“不要开玩笑了,您老人家须发全白,怎么只有四岁呢?依我看,大概七十几八十岁了吧!”
“说来惭愧!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,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!因为我过去的人生,是在因循等待中,浑浑噩噩地过去的。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,那是我信仰佛教,皈依佛教以后的日子。因为这四年来,我真正懂得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,我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是在 为大众服务,我在布施助人中体会了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真谛,所以我认为象是只活了四年而已!”
有的人活在世界上,虽然寿命很长,却只是在等待中虚度,倒不如八十老翁四年的寿命来得更有价值。
时间的漏斗,是无影无踪的,常常在我们不经意中滴滴消逝;虽然如此,一个人只要处处留心,仍然可以利用时间创造不朽的生命。佛法 所谓“真空妙有”,即告诉我们在似无的“空”中,可以生出“万有 ”来。
譬如十几年前,佛光山原是一片荒山,杂草丛生,荆棘满布,当时,曾经有人怪我,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要,却要跑到什么都没有的荒山做什么呢?可是,一股信心在支持着我,天下无难事,只要我们去做,绝没有不成功的,多年来,我们披荆斩棘,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。凡事不能等待,必须着手去做,只要大家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,则腐朽也可以转成神奇。以自己的至诚、发心,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,创造出有益于大众的事业;在时间的齿轮里,走向永恒无尽 的目标。
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是依凭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而创造出来的,那四十八大愿,是在无量阿僧只劫中完成。因此,我们不能等待,不能坐等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,应该要努力去修行,认真去创造,以自己的愿力,加上虔诚的勤修念佛,自然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合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极乐净土。
(三)从短暂的时间说到永恒的时间
假如说人生只有几十年的岁月,那么这种人生未免太短暂、太乏味了;其实,人生所以有意义,乃在于它那永恒的生命。有人以为人一死亡,一切都完了,还有什么永恒可言。殊不知一期的生命虽然灭亡了,却又有一期的生命正在开始。依佛法解释,人是死不了的,死亡如同搬家一样,这一座房子古老破旧了,换一幢新房子;一个人的色身衰老了,再换另外一个身体。这个中间,就关系到一个人的善恶业报,譬如勤劳刻苦的人,积蓄了很多钱,他可以从破旧的房子搬到高楼洋房;可是,经常吃喝嫖赌、不务正业的人,只有从高楼搬到违章建筑的矮小房子。一个信佛的人,可以藉着平日做功德、行善业的力量,将来搬到极乐世界,住到黄金铺地、亭台楼阁皆是七宝所成的地方,这不是值得欣喜的事吗?所以“死亡”对于佛教徒来说,并不可怕,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,而是一种永恒的生命,永恒的快乐。
我们要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快乐呢?主要的是如何从短暂的时间,证悟到永恒的生命?如何将有限的时间,发挥无…
《佛教与生活(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