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出于汙泥而不染。一個人生活在社會洪流之中,若能不隨俗浮沈,固然難得;如果與世塵同流而能不合汙, 則更是可貴。所以佛教認爲:遠離外境,潛居山林修行,非上上乘;住在鬧市,而仍然能夠不爲外境所轉移,才是上上乘。所以說:“大隱隱于市”或“熱鬧場中做道場”。爲什麼能有這樣的功夫?那是因爲參透有相空間的虛妄性,對于世間的一切,不會生起執著,而能過著無住的生活。
古來很多大德都有這種境界,譬如陶淵明的“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”維摩诘居士的“雖處居家,不著叁界;示有妻子,常修梵行。”一休和尚的“揹負女人,卻能坦蕩無礙”。一個人如果能體會無住 的空間,則何處不能自在逍遙呢?所謂“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。”那又是何等的灑脫逍遙!
以上,我和各位講解生活的空間,分爲叁方面敘述,即從認識心外的世界,然後再體會到心內的世界;從認識前進的半個世界,然後再回過頭來認識退後的半個世界;在認識虛假有相的世界,然後進入到無住的世界。把整個空間的前後、內外、虛實都認識清楚之後,才能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,而進入一個學佛者所要追求的、向往的更大空間。
第二、生活的時間──以短爲長的佛教生活
經雲:“人命在呼吸間。”此即說明一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。雖然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,甚至天人可活幾萬歲的說法,但是以無始無終的阿僧只劫來看,也不過如朝露般短暫而已。因此每一個人,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,要能珍惜時間、利用時間,以有限的時間,充實無限的生命;以有限的時間,發揮生命的價值。現在讓我也從叁方面來說明生活的時間。
(一)從零碎的時間說到一貫的時間
一個人活在世間上,即使七十歲也好,一百歲也好,在一期的生命過程中,爲了生活上的需要,我們不得不把有限的時間再分割成片片斷斷、零零碎碎。譬如:有時候要吃飯,有時候要睡覺;有時候要處理公務,有時候要辦理家事。爲了吃一餐飯,就要花幾個小時去想菜單、 買菜、烹煮,即使不自己動手,上館子吃飯,也要花時間走上一段路;爲了想睡個覺,要打掃房間,要整理床鋪,躺下來還要輾轉反覆,久久才能成眠。吃飯、走路、睡覺,其實並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願要做的事,但卻是一個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。在我們短暫的生命旅途中,如果把每天吃飯、睡覺、走路、上廁所、洗澡的時間全部扣除,剩下的還有多少呢?再者,人生雖然有數十寒暑,可是,要除去嗷嗷待哺、懵懂無知的幼年,和垂暮多病、心力交瘁的老年,真正能夠發揮智能、爲人類貢獻能力的時間,實在少得如海中水漚,太有限,太短暫了。
我常常鼓勵人,不論是年輕的讀書朋友,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,大家要能利用零碎的時間用功或修行。譬如:在學院念書的人,吃罷早飯,還有十五分鍾才上課,有些人就坐在那兒閑談,打發時間,何不趁這機會背誦一課書,或者抄寫一段筆記,爲什麼要白白把時間浪費呢?家庭主婦在廚房做菜,或者打掃房間,不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佛號、觀想聖容嗎?上班的公務員,更可以利用等車或乘車的時間,觀想或念佛。古德曾勉勵說:“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。”或說:“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”當一個人于閑聊時,或因得意忘形,或因不用思考,往往一句話已經得罪了人而不自知,所以,利用閑談的時間,多念佛號,多觀聖容,不但可以免于造口業,還可以于無形中增進道業,何樂而不爲呢?再說:如果能常常這樣用心,相信吃飯也好,走路也好,睡覺也好,辦事也好,一定能夠安心自如,並且也可以將零碎的時間連貫起來,這樣,修心觀想的功夫也就可以不至于間斷。
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忙碌的工業社會裏,不能隨時利用零碎的時間,那他一定會覺得時間不夠用,生活無所適從;因爲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的悠閑農耕社會已經過去了,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,大家投身在這緊張繁忙的工業生活中。每個人必須拾綴零碎的時間用心思考,把握“浮生半日閑”的片刻,可以去完成許多的心願和事業。
十幾年來,我在南部創建佛光山,時常有人問我:“你沒有學過建築,怎麼會建房子?你也沒有讀過師範,怎麼會辦教育?”我告訴他們說:“不錯,我沒學過建築,也沒進過師範;但是,我從大陸到臺灣,又從臺灣到過國外,我走過很多路,見過很多房子,每次我都在注意別人怎麼建房子,並且我常設身處地想過:如果我是個建築師,這棟房子應該如何設計?這塊土地應該如何規劃?如何使它更整齊美觀?過去,當我還在學院求學時,我就想:假如我將來辦教育,我將如何計劃,如何實踐理想?……由于過去的用心,所以一旦機緣成熟,不論創建道場、籌辦學校,一切構想早已成竹在胸,因此工作能夠順利進行。”假如要問我有什麼秘訣,我只有說多利用零碎的 時間,多用心思考而已。
常常看到很多人,不會利用時間,甚至于還嫌時間難以打發,譬如坐上車子,不是閑聊,就是閉目睡覺。因此,我常想:一個不會用心思考的人,不會爭取時間、不會利用時間的人,要想他能有多大的成就,那是很不可能的事。根據佛法,就是上廁所、進浴室都可以念佛,因爲念佛的人,心裏的佛是不可以間斷的,綿接零碎的時間,一貫我們向往佛道的心志,不論生活上、事務上、環境上如何轉變,我們的心境要能不爲動搖才是最重要的。
(二)從等待的時間說到創造的時間
俗語有雲:“韶光易逝,歲月荏苒。”光陰是無情的,如輕煙,如白雲,當你稍不留意時,它已消逝得無影無蹤。嶽飛說:“莫等閑,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!”人生要及時努力,因爲生命不能等待,等待只有讓時光蹉跎。短暫的人生,應該要隨時把握,充分利用,要有創造 力,不能因循苟且,要富于進取心,勇于向前,因爲等待,只有讓生命虛擲,讓歲月空過。
過去四川有兩個人,同時發願欲朝禮普陀山觀世音菩薩,其中一人表示:讓我籌妥資糧,備好船只,將順江而下,朝禮普陀。另外一人,身無川資,沿門托缽,徒步而行。時隔多時,徒步者已朝拜過普陀山,再返回四川去;可是前一個人還未購妥船只,更遑論出發了。
這件事情告訴我們:凡事不需要等待,等待又等待,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光,一個人的生命有限,時間容許你叁等四拖的嗎?所以,只要是對大衆有利,對佛教有貢獻的事,應該及時把握時機,努力去創造,不要等待機緣錯失,造成終生憾事。尤其是一個年輕人,更應該珍惜英年大好時光,發憤圖強,不要等到白發皤皤,才唉聲慨歎“空負少年時”。所以聰明的人,不緬懷過去,不憧憬未來,及時把握現在,努力振作。
有一則寓意深長的故事說:有一位老耄長者,須發斑白,齒牙脫落,有人問他:
“老先生!你今年高壽?”
“四歲。”老先生回答。
“不要開玩笑了,您老人家須發全白,怎麼只有四歲呢?依我看,大概七十幾八十歲了吧!”
“說來慚愧!我實際年齡雖然已經八十了,但那只是馬齒徒增而已!因爲我過去的人生,是在因循等待中,渾渾噩噩地過去的。真正有意義的歲數只有四歲,那是我信仰佛教,皈依佛教以後的日子。因爲這四年來,我真正懂得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,我了解了生命的意義是在 爲大衆服務,我在布施助人中體會了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真谛,所以我認爲象是只活了四年而已!”
有的人活在世界上,雖然壽命很長,卻只是在等待中虛度,倒不如八十老翁四年的壽命來得更有價值。
時間的漏鬥,是無影無蹤的,常常在我們不經意中滴滴消逝;雖然如此,一個人只要處處留心,仍然可以利用時間創造不朽的生命。佛法 所謂“真空妙有”,即告訴我們在似無的“空”中,可以生出“萬有 ”來。
譬如十幾年前,佛光山原是一片荒山,雜草叢生,荊棘滿布,當時,曾經有人怪我,爲什麼好好的都市不要,卻要跑到什麼都沒有的荒山做什麼呢?可是,一股信心在支持著我,天下無難事,只要我們去做,絕沒有不成功的,多年來,我們披荊斬棘,終于開辟出佛光山這座道場來。凡事不能等待,必須著手去做,只要大家將等待的時間改成創造,則腐朽也可以轉成神奇。以自己的至誠、發心,在無聲無息的時間裏,創造出有益于大衆的事業;在時間的齒輪裏,走向永恒無盡 的目標。
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是依憑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而創造出來的,那四十八大願,是在無量阿僧只劫中完成。因此,我們不能等待,不能坐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,應該要努力去修行,認真去創造,以自己的願力,加上虔誠的勤修念佛,自然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契合,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極樂淨土。
(叁)從短暫的時間說到永恒的時間
假如說人生只有幾十年的歲月,那麼這種人生未免太短暫、太乏味了;其實,人生所以有意義,乃在于它那永恒的生命。有人以爲人一死亡,一切都完了,還有什麼永恒可言。殊不知一期的生命雖然滅亡了,卻又有一期的生命正在開始。依佛法解釋,人是死不了的,死亡如同搬家一樣,這一座房子古老破舊了,換一幢新房子;一個人的色身衰老了,再換另外一個身體。這個中間,就關系到一個人的善惡業報,譬如勤勞刻苦的人,積蓄了很多錢,他可以從破舊的房子搬到高樓洋房;可是,經常吃喝嫖賭、不務正業的人,只有從高樓搬到違章建築的矮小房子。一個信佛的人,可以藉著平日做功德、行善業的力量,將來搬到極樂世界,住到黃金鋪地、亭臺樓閣皆是七寶所成的地方,這不是值得欣喜的事嗎?所以“死亡”對于佛教徒來說,並不可怕,也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,而是一種永恒的生命,永恒的快樂。
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快樂呢?主要的是如何從短暫的時間,證悟到永恒的生命?如何將有限的時間,發揮無…
《佛教與生活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