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教与生活(一)

  《星云大师讲演集》-佛教与生活(一)

  时间:公元一九七五年四月

  地点:台北志莲精舍

  听众:法师、居士

  第一 生活的空间──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

  (一)从心外的空间说到心内的空间

  (二)从前进的空间说到回头的空间

  (三)从有相的空间说到无住的空间

  第二 生活的时间──以短为长的佛教生活

  (一)从零碎的时间说到一贯的时间

  (二)从等待的时间说到创造的时间

  (三)从短暂的时间说到永恒的时间

  第三 生活的人间──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

  (一)从小我的人间说到大我的人间

  (二)从造作的人间说到忏悔的人间

  (三)从接受的人间说到报恩的人间 

  各位法师、各位护法居士:

  承蒙曹永德和曹金慧芬居士夫妇一再的邀约,今天有缘和大家在这儿见面。我想利用三天的时间,和各位谈谈“佛教与生活”的问题。

  “佛教”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,因此,我们不可以完全把它当学问来研究。佛教是一种宗教,应该把它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,因为人不能没有生活,而生活需要用佛法来指导。

  在佛教界,我常看到许多很有学问的人,他们进入佛门几十年,可是却不能与佛法相应。譬如说,佛教讲慈悲,而他不慈悲;佛教讲忍耐,而他不忍耐。其原因在那里呢?就是他不能把自己信奉的佛法,应用在生活中。我觉得在信仰的历程上,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是很重要的。

  今天我所要讲的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,应如何运用佛法,用佛法指导生活。我谨提出三点来说明,那就是:

  第一、生活的空间──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

  第二、生活的时间──以短为长的佛教生活

  第三、生活的人间──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

 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,离开不了空间、时间、人间等三者的关系。什么叫做生活的空间呢?一只小鸟,到了傍晚时分,飞倦的时候,牠要回到窝巢里栖止;一个人经过了整天的劳累工作,也需要有个温暖的家养息疲惫的身心。不论“窝”也好,“家”也好,这就是大家生活的空间。如果这个空间没有安排妥当,则生活就不能舒适。历史上有不少的战争,起因都是为了争夺土地,即“空间的争夺”,由此可知,空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。如果对于“空间”不能妥当处理,则人类的生活将是痛苦不堪,纠纷不息。

  什么是“生活的时间”呢?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: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;及时宜自勉,岁月不待人。”人生几十寒暑,如白驹过隙,如过眼烟云。佛陀曾说:“人命在呼吸间。”我们要如何用有限的生命,发挥无限的事业?古人也说:“吾生也有涯,学也无涯。”学无止境,佛道遥远,如何利用短暂的时间,去充分发挥生命的意义?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忽视分秒的时间。

  什么是“生活的人间”呢?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问题,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不容忽略的问题。人是群众动物,绝对不能离群独居,人与人在社会上有着极密切的关系,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和谐相处呢?诸如此事皆为古今圣哲所注意探讨的问题,今天我就针对这三个问题,逐项为各位分别阐明解说。

  第一、生活的空间──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A

  (一)从心外的空间说到心内的空间A1  

  所谓心外的空间,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。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、活动的场所,甚至于宇宙自然界,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。对于外在的空间,大家必须认识清楚各种情况,才能活动自如,才能运用得当。假如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去,应该先了解路线如何走,乘坐什么交通工具,需要花费多少时间,应该准备些什么东西,以及各种安全问题,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够掌握清楚,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。所以我们对于心外的世界,只要多用点心去探求一些知识,小心谨慎的去了解、去适应,就能够得其所安。例如环游世界,甚者登陆月球,准备了解妥当以后,不论再大再远,都不是难事了。

  最困难的是心内的空间,它是无形无相的,不可捉摸的,最令人不易了解的,一个人平常活动的心外世界,不论是君王诸侯或将相百官,不论有多大的权势威力或聪明才智,他们所能到达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。尽管现在科学文明已发展至太空时代,美国人也已率先把人类送至月球。但是这个宇宙虚空之中,除了月球外,其它还有如恒河沙数般的星球,人类还不曾见闻过,更遑论登陆了。外在的虚空世界,一个人穷其一生,所能到达的,只不过如微尘般而已。“拥有良田千顷,夜眠不过八尺。”佛法告诉我们:心内的空间,比心外的空间还大。经云: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。”对于心外的空间,不必去争执、占取,最要紧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。

  什么是心内的空间呢?就是要开扩我们的心胸。平常描写一个人心量大,就说:“宰相肚内可行船”。佛教说一个人心内的空间之大,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容纳在我们的心中。不论什么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心内空间放大的话,就能够如大海一般容纳百川,不拣巨细;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,不拣精粗。心内有了宽阔的空间,就能包容宇宙虚空。人事的纠纷,世俗的困扰,都能包容而不计较。甚至大千世界就是你的禅床,可以任性逍遥,随遇而安。慈惠法师的父亲张辉水居士,有人劝他出外去游览,他说:“法界之大,都在我的心中,我还要到那里去玩呢?”他已经把握了心内的世界,大地山河都在他的胸襟之中,又何必再浪费草鞋钱出外旅行呢?

  要获得心内的空间,佛教有许多经典都能给予我们很详细的指导,譬如《维摩诘经》中的“不二法门”,就能开展我们心内的世界;《华严经》中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,就能扩大我们心内的空间。所以一个 人如果能够把握自己心内的空间,也就可以同时获得心外的空间。

  (二)从前进的空间说到回头的空间A  

  人生若能积极前进,固然很好,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空间却更重要。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,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进,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。一般社会上的人,往往凭着一股勇气,在人生的战场上,冲锋陷阵,争取功名富贵,一旦碰得鼻青脸肿的时候,有的人知道回头,有的人却顽强得直往前冲,甚至于跌得粉身碎骨。其实在佛教里,佛陀早就指示我们,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:一个是前进的世界,一个是回头的世界。如果能够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,前进的时候前进,回头的时候回头,好比人有左右两只手,顺遂自如,人生便更能臻于完美。

  在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偈,描写退步求全:

  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;

  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

  这首诗借着农夫弯腰插秧,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,观照自己的本性,必须要退步低头,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,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。唯有回头、放下、忍让的世界,才能使我们更逍遥自在。

  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,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,如果能抱持“退一步想,海阔天空”的襟怀,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的空间?当一个人的人生遭遇到颓唐失意的时候,如果能记取“回头是岸”的古训,则何处没有美丽光明的希望?

  讲到“退步”、“回头”,让我举个例子更详尽的说明它的道理。水,在世间上是最普遍的,也最为人类所需要。观水的流势,当它从山峰上急泻而下的时候,气势澎湃;而当它在平地上缓缓流动,遇到岩石壁岸阻碍的时候,它一定转变方向,改道而流。

  一个人在世间上为人处事,如果能像流水一样,随时知道应变,不必硬冲直撞,则定能无往不利,事事顺遂。

  再者,有一些人,看到学佛的人便说:“你们信仰佛教,不抽烟、喝酒,不打牌、跳舞,丝毫没有人生的享乐,这不是太消极了吗?”难道要抽烟、喝酒、打牌、跳舞,才算是积极的人生吗?其实,佛教徒是深深体会到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,而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,积极地从事修行办道、弘法利生等事业,这种人生能认为是消极的吗?如果大家能够真正体会回头的空间的意义,即从恩怨莽撞、虚荣奢靡中回头,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前进、积极、幸福、 快乐的人生。

  (三)从有相的空间说到无住的空间  

  这个世间形形色色、灯红酒绿,像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,这些都是有相的空间。大家现在正生活于这个有相的空间中,追逐着人生种种的享乐,譬如世间上的金钱使我们迷失本性,爱情使我们神魂颠倒,名利地位使我们忘却安危,铤而走险,大家被五彩缤纷的世界所迷惑,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假相、都是不实在的,所以对它执迷不舍。《金刚经》上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世间一切事物,只不过是因缘和合、有条件的存在而已。今天大家有缘承受佛法,了解了这个道理,此后就可以从虚妄的、有相的空间里超脱出来,进入到无住的空间,那才是一个解脱的世界。

  什么是无住的空间呢?无住的空间,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吃饭、不要穿衣、不要睡觉;而是一样的吃饭、穿衣、睡觉,但是却不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所羁绊,也就是说住于生活之中,而不被生活所牵系。古德说:“犹如木人看花鸟,何妨万物假围绕。”这句话本来是说:农夫为了防止飞禽昆虫来啄食谷类,所以制造一个木头人,放在稻田中央,用来恐吓鸟儿昆虫;虽然鸟儿昆虫、稻田花草五彩缤纷,可是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。这意思是告诉我们:一个人生活在名利金钱之中,要修养到有如木头人一般,即使面对彩色缤纷的万花世界也不会动摇内心的境地,这就是无住的生活。

  我们赞歎一个人品格高洁,说他远离俗尘,超然俊逸;但是一个住在红尘中,却不为氤氲所染的,才更是豪迈脱俗。池里的莲花所以为诗人雅士所歌咏赞赏,是因为它…

《佛教与生活(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与生活(二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