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雲大師講演集》-佛教與生活(一)
時間:公元一九七五年四月
地點:臺北志蓮精舍
聽衆:法師、居士
第一 生活的空間──以退爲進的佛教生活
(一)從心外的空間說到心內的空間
(二)從前進的空間說到回頭的空間
(叁)從有相的空間說到無住的空間
第二 生活的時間──以短爲長的佛教生活
(一)從零碎的時間說到一貫的時間
(二)從等待的時間說到創造的時間
(叁)從短暫的時間說到永恒的時間
第叁 生活的人間──以衆爲我的佛教生活
(一)從小我的人間說到大我的人間
(二)從造作的人間說到忏悔的人間
(叁)從接受的人間說到報恩的人間
各位法師、各位護法居士:
承蒙曹永德和曹金慧芬居士夫婦一再的邀約,今天有緣和大家在這兒見面。我想利用叁天的時間,和各位談談“佛教與生活”的問題。
“佛教”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,因此,我們不可以完全把它當學問來研究。佛教是一種宗教,應該把它融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,因爲人不能沒有生活,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。
在佛教界,我常看到許多很有學問的人,他們進入佛門幾十年,可是卻不能與佛法相應。譬如說,佛教講慈悲,而他不慈悲;佛教講忍耐,而他不忍耐。其原因在那裏呢?就是他不能把自己信奉的佛法,應用在生活中。我覺得在信仰的曆程上,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是很重要的。
今天我所要講的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應如何運用佛法,用佛法指導生活。我謹提出叁點來說明,那就是:
第一、生活的空間──以退爲進的佛教生活
第二、生活的時間──以短爲長的佛教生活
第叁、生活的人間──以衆爲我的佛教生活
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,離開不了空間、時間、人間等叁者的關系。什麼叫做生活的空間呢?一只小鳥,到了傍晚時分,飛倦的時候,牠要回到窩巢裏棲止;一個人經過了整天的勞累工作,也需要有個溫暖的家養息疲憊的身心。不論“窩”也好,“家”也好,這就是大家生活的空間。如果這個空間沒有安排妥當,則生活就不能舒適。曆史上有不少的戰爭,起因都是爲了爭奪土地,即“空間的爭奪”,由此可知,空間對于人類的重要性。如果對于“空間”不能妥當處理,則人類的生活將是痛苦不堪,糾紛不息。
什麼是“生活的時間”呢?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:“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;及時宜自勉,歲月不待人。”人生幾十寒暑,如白駒過隙,如過眼煙雲。佛陀曾說:“人命在呼吸間。”我們要如何用有限的生命,發揮無限的事業?古人也說:“吾生也有涯,學也無涯。”學無止境,佛道遙遠,如何利用短暫的時間,去充分發揮生命的意義?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能忽視分秒的時間。
什麼是“生活的人間”呢?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問題,這是一個人的人生曆程中不容忽略的問題。人是群衆動物,絕對不能離群獨居,人與人在社會上有著極密切的關系,那麼應該如何才能和諧相處呢?諸如此事皆爲古今聖哲所注意探討的問題,今天我就針對這叁個問題,逐項爲各位分別闡明解說。
第一、生活的空間──以退爲進的佛教生活A
(一)從心外的空間說到心內的空間A1
所謂心外的空間,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。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、活動的場所,甚至于宇宙自然界,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。對于外在的空間,大家必須認識清楚各種情況,才能活動自如,才能運用得當。假如我們要從甲地到乙地去,應該先了解路線如何走,乘坐什麼交通工具,需要花費多少時間,應該准備些什麼東西,以及各種安全問題,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夠掌握清楚,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。所以我們對于心外的世界,只要多用點心去探求一些知識,小心謹慎的去了解、去適應,就能夠得其所安。例如環遊世界,甚者登陸月球,准備了解妥當以後,不論再大再遠,都不是難事了。
最困難的是心內的空間,它是無形無相的,不可捉摸的,最令人不易了解的,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,不論是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,不論有多大的權勢威力或聰明才智,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。盡管現在科學文明已發展至太空時代,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。但是這個宇宙虛空之中,除了月球外,其它還有如恒河沙數般的星球,人類還不曾見聞過,更遑論登陸了。外在的虛空世界,一個人窮其一生,所能到達的,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。“擁有良田千頃,夜眠不過八尺。”佛法告訴我們:心內的空間,比心外的空間還大。經雲: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”對于心外的空間,不必去爭執、占取,最要緊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。
什麼是心內的空間呢?就是要開擴我們的心胸。平常描寫一個人心量大,就說:“宰相肚內可行船”。佛教說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,是叁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容納在我們的心中。不論什麼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心內空間放大的話,就能夠如大海一般容納百川,不揀巨細;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,不揀精粗。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,就能包容宇宙虛空。人事的糾紛,世俗的困擾,都能包容而不計較。甚至大千世界就是你的禅床,可以任性逍遙,隨遇而安。慈惠法師的父親張輝水居士,有人勸他出外去遊覽,他說:“法界之大,都在我的心中,我還要到那裏去玩呢?”他已經把握了心內的世界,大地山河都在他的胸襟之中,又何必再浪費草鞋錢出外旅行呢?
要獲得心內的空間,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給予我們很詳細的指導,譬如《維摩诘經》中的“不二法門”,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;《華嚴經》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,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。所以一個 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,也就可以同時獲得心外的空間。
(二)從前進的空間說到回頭的空間A
人生若能積極前進,固然很好,但是能夠懂得回頭的空間卻更重要。平常在我們活動的空間裏,大家只知道向前行進,而不知道還有一個退後回頭的空間。一般社會上的人,往往憑著一股勇氣,在人生的戰場上,沖鋒陷陣,爭取功名富貴,一旦碰得鼻青臉腫的時候,有的人知道回頭,有的人卻頑強得直往前沖,甚至于跌得粉身碎骨。其實在佛教裏,佛陀早就指示我們,人生有兩個方向世界:一個是前進的世界,一個是回頭的世界。如果能夠同時把握這兩個世界,前進的時候前進,回頭的時候回頭,好比人有左右兩只手,順遂自如,人生便更能臻于完美。
在佛教裏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偈,描寫退步求全:
“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
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”
這首詩借著農夫彎腰插秧,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,觀照自己的本性,必須要退步低頭,回頭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遼闊,低頭的天地比擡頭的天地更寬廣。唯有回頭、放下、忍讓的世界,才能使我們更逍遙自在。
當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,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時候,如果能抱持“退一步想,海闊天空”的襟懷,則何處沒有光風霁月的空間?當一個人的人生遭遇到頹唐失意的時候,如果能記取“回頭是岸”的古訓,則何處沒有美麗光明的希望?
講到“退步”、“回頭”,讓我舉個例子更詳盡的說明它的道理。水,在世間上是最普遍的,也最爲人類所需要。觀水的流勢,當它從山峰上急瀉而下的時候,氣勢澎湃;而當它在平地上緩緩流動,遇到岩石壁岸阻礙的時候,它一定轉變方向,改道而流。
一個人在世間上爲人處事,如果能像流水一樣,隨時知道應變,不必硬沖直撞,則定能無往不利,事事順遂。
再者,有一些人,看到學佛的人便說:“你們信仰佛教,不抽煙、喝酒,不打牌、跳舞,絲毫沒有人生的享樂,這不是太消極了嗎?”難道要抽煙、喝酒、打牌、跳舞,才算是積極的人生嗎?其實,佛教徒是深深體會到榮華富貴的虛幻不實,而從吃喝玩樂的聲色犬馬中回過頭來,積極地從事修行辦道、弘法利生等事業,這種人生能認爲是消極的嗎?如果大家能夠真正體會回頭的空間的意義,即從恩怨莽撞、虛榮奢靡中回頭,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是前進、積極、幸福、 快樂的人生。
(叁)從有相的空間說到無住的空間
這個世間形形色色、燈紅酒綠,像個五彩缤紛的萬花筒,這些都是有相的空間。大家現在正生活于這個有相的空間中,追逐著人生種種的享樂,譬如世間上的金錢使我們迷失本性,愛情使我們神魂顛倒,名利地位使我們忘卻安危,铤而走險,大家被五彩缤紛的世界所迷惑,因爲我們不知道這些都是假相、都是不實在的,所以對它執迷不舍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”世間一切事物,只不過是因緣和合、有條件的存在而已。今天大家有緣承受佛法,了解了這個道理,此後就可以從虛妄的、有相的空間裏超脫出來,進入到無住的空間,那才是一個解脫的世界。
什麼是無住的空間呢?無住的空間,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吃飯、不要穿衣、不要睡覺;而是一樣的吃飯、穿衣、睡覺,但是卻不被這些瑣碎的事情所羁絆,也就是說住于生活之中,而不被生活所牽系。古德說:“猶如木人看花鳥,何妨萬物假圍繞。”這句話本來是說:農夫爲了防止飛禽昆蟲來啄食谷類,所以製造一個木頭人,放在稻田中央,用來恐嚇鳥兒昆蟲;雖然鳥兒昆蟲、稻田花草五彩缤紛,可是木頭人卻絲毫不爲外境所動。這意思是告訴我們:一個人生活在名利金錢之中,要修養到有如木頭人一般,即使面對彩色缤紛的萬花世界也不會動搖內心的境地,這就是無住的生活。
我們贊歎一個人品格高潔,說他遠離俗塵,超然俊逸;但是一個住在紅塵中,卻不爲氤氲所染的,才更是豪邁脫俗。池裏的蓮花所以爲詩人雅士所歌詠贊賞,是因爲它…
《佛教與生活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