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大家沒辦法,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,結論還是請眉毛放回原來的位置才最妥當。因爲眉毛放在原來的地方才像個人,由此可知,最沒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。
《金剛經》的宗旨是:“無我、無相、無修、無證。”這個“無”就是“空”,但空並非世間一般所謂什麼都沒有叫空,“空”,才是建設“有”的,空,是涵蓋空有不二的無,這個“無”的“真空”,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。
二.金剛經的空理
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真空,不是世間一般所謂空空如也的空。一般人的觀念是把空有分成二邊,凡是有的東西你不能說空,凡是空的東西你不能說有,這種空有對待的空並不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空。《金剛經》所說的空下面有兩個東西,一是“有”,一是“無”,而“空”統一了“有”和“無”。一般人的想法是,“有”之內絕對沒有“空”,“空”之內絕對沒有“有”。但在《金剛經》內所說的“有”和“無”,有就是空,空就是有,空有皆是同樣的東西。有無只是空的二面而已。
用我們的拳頭來作譬喻,握拳時明明有個拳頭在,但當五指伸開,拳頭又在哪裏裏呢?明明看到的拳頭現在卻沒有了。你說沒有嗎?可是五個指頭合起來一握,又是一個拳頭在這裏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說有無是一件東西,有的就是無的,無的就是有的。
《金剛經》講空,是要說明世間沒有不變性的東西,沒有實有性的東西,沒有獨存性的東西。所謂空者,實在就是因緣的意思。
空,是很難明白,很難把握的真理。空,究竟是什麼呢?
空,是宇宙之體,是人生之本,是萬有之源。空,用具體的比喻,空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空。因爲阿彌陀佛就是真理,真理就是阿彌陀佛,所以阿彌陀佛就叫做空。拿阿彌陀佛的名號來說,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具有無量的意義。比如我們佛教徒的嘴邊可以常常挂著一句阿彌陀佛。看到王先生打從前面過來,馬上就說王先生阿彌陀佛,表示:嗨,王先生你來了。早晨在路上遇到李先生,就說李先生阿彌陀佛,表示:李先生你早啊!又如我們到人家家裏作客,告辭時就說:嗳,我要走了,阿彌陀佛;表示各位再見了。看到人家跌倒了,哎呀!阿彌陀佛;表示關心別人。看到媽媽打小孩,甚至看到殺豬、殺牛、殺羊,唉!阿彌陀佛!表示憐憫同情。人家給我東西,表示謝謝,口中就說阿彌陀佛。
這句阿彌陀佛涵義非常廣,一句阿彌陀佛,代表一切言詞,這個空,就如阿彌陀佛,把什麼都包括了。譬如皮包空了才能裝入東西,車廂空了才能載運乘客。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,口腔不空就不能吃東西,毛孔不空人會死亡,人要有空間才能生存活動。阿彌陀佛就是空,所以才能包含廣大無限,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空。所以說:“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。”
有的人害怕談空,天也空,地也空,世事皆空,兒女皆空。糟糕!這麼一來什麼都空空的,我什麼都沒有了。其實不然,就好像我們出家人,雖然出家無家,但又處處可以爲家。沒有兒女不要怕,只要你有天下父母心,天下人皆可做你的兒女;沒有財産不要怕,只要你肯發心,天地萬物皆是你的財産。只要你能與空相應,就能與真理相應。不要以空爲沒有而害怕,正好相反,因空而有,因空而在。只有生活在虛空中才能擁有天地萬物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要我們生活在無住的境界裏,才是真正的依空安住。
有一段時期,我稍體驗到空的生活意義。民國叁十八年,我從大陸來到臺灣。由于我是在兵荒馬亂中匆匆忙忙擠在人群中出來的,所以初到臺灣身邊什麼東西也沒有。我的一雙木屐穿了兩年,連底也見地了。僅有一件短褲,一直穿了二、叁年。在這沒有半點東西的生活中,各人處理的方法就不一樣。同參中有的出去做佛事,有的趕法會,回來時就一包一包的帶回來,他們的生活就不再艱苦了。當時我要一張紙一支筆寫文章都很困難,但我一點也不羨慕他們。別人都認爲我很可憐,但我自己一點也不覺得窮,一點也不覺得痛苦。
當時,我的心裏只感覺到非常的充實,非常的富裕,因爲天地與我同在,山河大地供我遨遊,花草樹木讓我欣賞,芸芸衆生作我的朋友。所以處在那樣困苦的生活裏,我一點也不覺得可憐,不覺得貧窮,不覺得孤單。假如當時在那樣艱困的環境裏,我覺得困苦,覺得貧窮,覺得很可憐,如何堅守佛教的生活呢?
但是爲什麼我能感覺充實而又快樂呢?這就要感謝佛法,感謝般若的空性了。因爲我的思想和觀念,認爲出家的福德因緣,是非常殊勝的,我所感受到的一切,完全是由佛法栽培成的,使我體會到與山河大地融爲一體,與諸佛菩薩的希望相應,在般若的空性中,我們富有了叁千大千世界,我們每一個人,實在一點也不孤單,一點也不貧窮啊!人生真正的富裕是在精神上的充實,而精神上的充實,是須靠佛法和般若空理來印證的。
叁.從有上認識空
剛才所說的是從空中建設有,現在要從有上認識空。有怎麼會是空呢?舉個例子來說,我們可以看到前面這張桌子圍了一塊布。你們大家說有這塊布嗎?我相信大家都不敢說沒有,因爲眼前事實的確是有。但若用金剛般若智能來看,這布是空(因緣)的,因爲你所認識的這塊布只是你所認識的假相,是你錯誤的認識。究其實,這東西的本來面目並非布而是棉紗。
但是我們不要誤會,以爲分析成棉花就是布的本來面目,就是空。其實錯了,這並非空。因布由棉紗來,而棉紗由棉花來,棉花又由種子來,種子又須經過土地、日光、空氣、水份、肥料的營養灌溉才能萌芽、生長、成熟而成棉花。如此,棉花是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而後成有,所以我們說布是空的,是因緣的。
每一樣東西的本體就是空,而每一樣東西又都與宇宙萬有有著密切的關系;所以說空並不是東西沒有才說四大皆空,而是東西好好存在的時候,它的本體就是空──不是獨存性的空。
再用黃金來作比喻:空,是黃金的本體;有,是黃金做成各式東西的相狀,如戒指、耳環、項鏈等。這些形形色色的黃金製品就是有,而其本來的面目黃金就是空。
再舉一個比喻:空如水,有如波浪。水本來是平靜的,但風一吹就起波紋。這就與人一樣,人的本性本來是平靜的,但被無明一攪動,妄念就動起來了。當波濤洶湧的時候,不容易看出水性的平靜,同樣的道理,當人生在以無明爲生活的時候,自家清淨平等的本來面目,就不能顯現了。有智能,不必等到波浪靜下來才看出水性是靜的,應該在波浪起伏中就明白水性本來就是靜的;有般若,也不必等無明煩惱去除了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是平等清淨的,因爲在有中就可以看出空性啊!
有人解釋空是精神,有是物質。又有人說空是理,有是事;有人說空是一,有是多;理事無二,一多不異,所以空有無礙。有人說空是性,有是相,性相不異,所以空有不二。有人說空是平等,有是差別,但平等中有差別相,差別中有平等性,平等與差別無二,所以空有無二。
空和有究竟是什麼關系?現在我再舉個例子,空等于父親,有等于母親;父親嚴格,而母親慈悲。父親以嚴威教導子女,母親以慈悲養護孩子,目的都是使兒女成材。嚴格也好,慈悲也好,主要的還是使兒女成器;空有亦複如此,彼此相輔相成。父嚴如日就是空,母慈如露就是有。《禅林寶訓》雲:“姁之妪之,春夏所以生育也;霜之雪之,秋冬所以成長也。”意思是說,有了露水的滋潤和太陽的照射,萬物才能成熟。同樣的道理,空有相輔相成,才構成了宇宙的一切。
當然,空有之理不是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說得完的,也不是如此簡單的譬喻所能透解的。《金剛經》的空理,須靠我們平常的修持與體會,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意義。
要如何才能真正了解空呢?要修行到證悟了般若波羅蜜多時,才能照見五蘊皆空;爲了明白空,我們不能沒有般若。金剛般若就是用來證悟空理的,因此我們應對般若有所體認。
四.生活上的般若
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,也沒有空。今日佛教最大的毛病,在把佛教與生活分開。信佛教信了幾十年,但貪、瞋、癡還是非常的重;深入經藏的道理能說一大堆,但對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。這個般若,並非一定要關在般若關中才有般若,並非在念《般若波羅蜜多經》時才有般若,般若乃是從吃飯穿衣之中而來,由行住坐臥之中而來,在平常待人接物處世之中就要有般若。
在禅宗,經常有人因參話頭而悟佛法。龍潭崇信參訪天皇道悟禅師,一住就是二十年,但他認爲沒有得到一點佛法,于是就去告假離山。
天皇禅師就問他:
“你要到哪裏裏去呢?”
龍潭回答說:
“我要去參訪佛法。”
“這裏就有佛法了,你還要到哪裏裏去參訪呢?”
“我來了十幾年都沒聽到你爲我開示佛法,這裏怎麼會有佛法呢?”
“哎唷,你可不能打妄語呵!”天皇禅師說:“怎麼說我這裏沒有佛法呢?平常你端茶來,我就接過來喝;你拿飯來,我就接過來吃;你向我合掌問訊,我就向你點頭回禮;這些處處都在告訴你佛法,怎麼說沒有呢?這些就是佛法,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!”
“哦!這就是般若啊!”龍潭說:“讓我想想看。”
天皇禅師說:
“你不能想,想就有分別心,就不是般若了。”
龍潭言下終于大悟了。
所以在生活裏,處處都有佛法,處處都有般若。下面我要向各位介紹佛陀在世時生活中的般若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般若生活。《金剛經》的經文一開始就有般若,經文雲:
“爾時世尊,食時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……”
這是《金剛經》開頭的經文,我相信各位都有念過。一部這麼有名而尊貴的佛經,開頭盡說些佛陀洗足啦,穿衣啦,吃飯啦等等,生活上的瑣碎事情,與金剛般若空性有什麼關系呢?其實,如果一卷《金剛經》你能懂得,光是前面這幾句話你就能悟道,因爲這幾句經文把《金剛經》中的般若風光都說盡了。
譬如:著衣持缽,說明持戒波羅蜜;入舍衛大城乞食,說明布施波羅蜜;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說明忍辱波羅蜜;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是說明精進波羅蜜;敷座而坐,說明禅定波羅蜜。所以,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就配合了六度去實行佛法。佛陀因奉行六度生活才證悟涅槃,和般若相應。因此,我們也應將六度實踐在自己的生活當中。
這段經文,是說明佛陀的般若智能照耀著大家。“著衣持缽”,是手上放般若光;“入舍衛大城乞食”,說明佛陀從路上經過,每個人都可看到,是身上放光;“于其城中”,是眼中放光;“飯食訖”,是口中放光;“洗足已”,是腳上放光;“敷座而坐”,是通身放光;“爾時世尊”,是說在當時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著般若之光。
我們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中,各位有了金剛般若,生活就可改進,等于一個人行走在黑暗的路途上的時候,忽然有了光明,就可以看清前程了。因爲般若可以使我們從煩惱中得到解脫,從人我是非中獲得自在。我們平常生活在人我是非、功名富貴之中;如果將般若應用在生活之中,這些事情就不會罣礙在心,生活情況就會大不相同。有一句話說:“平常一樣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”,一樣的平凡生活,有了般若,生活就完全不同了。
有了般若便能照見五蘊皆空,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。譬如前幾年有一場轟動世界的足球比賽,在巴西舉行,觀衆有十萬人以上。大家在看球的當時,有個人抽煙不小心,把旁邊觀衆的衣服給燒著了。被燒的人感覺身體熱燙就叫了起來。抽煙的人趕快就說:“對不起,對不起!”那人因爲一心在看球,就說:“沒關系,回去再換一件好了。”
但是這位先生的衣服繼續不斷的燃燒而延伸到前排另一觀衆的頭發,這位觀衆被燒了就叫起來說,我的頭怎麼這樣熱?這個人趕忙回答說:“對不起,對不起!是我剛才抽煙不小心引起的。”那個頭發被燒的人因爲一心想看球,就說:“沒關系,回去再買一個。”
所以說做人只要專心一意,忘卻自我,所謂用般若照見五蘊(我)皆空,對人我之間就不會過分的計較,對社會大衆就不會爭吵不休。如果能認識空,能得般若智能,就能看出宇宙一切皆是假相。如能看出世間一切皆是假相,那何處有是非?何處有人我?何處有對待呢?所以般若是要我們遠離分別,遠離對待,如能這樣,那就沒有人我煩惱痛苦了。
昨天講禅,禅不易學;今天講空,空不易懂。明天所要講的非禅亦非空,而是要講“有”。“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有黃金布地,有寶閣幢旛,有七寶池,有八功德水”,讓我們“甯可起有見如妙高山,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”吧!
《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