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六祖壇經說到禅宗教學的特質

  《星雲大師講演集》-從六祖壇經說到禅宗教學的特質

  

  時間:公元一九七五年十月

  地點:臺北國立藝術館

  聽衆:法師、居士

  一、六祖其人  

  二、介紹“禅”

  叁、禅宗的教學法  

  四、結語

  各位法師、各位護法居士:

  今天,承蒙佛陀的光明,佛法的因緣,把我們聚會在這裏,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潤。各位不辭辛勞來此聽講,本人深感榮幸。我在這裏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雙增,身心如意。

  這次承臺北佛教界邀約在國立藝術館演講,時間共爲叁天,擬以叁部經典爲中心,分別探討叁個問題:

  第一天要講的題目是:“從《六祖壇經》說到禅宗教學的特質”。

  第二天要講的題目是:“從《金剛經》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”。

  第叁天要講的題目是:“從《阿彌陀經》說到淨土思想的建設”。

  一、六祖其人 

  (一)六祖並非不識字

  我們只要稍微了解佛教,都會知道《六祖壇經》不僅是禅宗的重要寶典,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聖典,更是中國文化中一朵光輝燦爛的奇葩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,是佛教中一位最傳奇的惠能大師所講的一部“法寶壇經”。

  過去,大家都以爲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,是一個不識字的人。後來因爲他的根深機利,在黃梅五祖的座下開悟,進而才成爲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師。

  但是,我要告訴各位,六祖惠能大師並不是一個不識字的人。相反的,他對佛學經典有著很深的研究,他對于《金剛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梵網經》和《觀無量壽經》等,都有很精到的研究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記載,他在賣柴的時候,由于聽人誦念《金剛經》而開悟。

  六祖曾與同村的一個居士劉志略結爲兄弟。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當比丘尼,法名無盡藏;她在誦讀《涅槃經》時,常由一向被認爲不識字的六祖大師,爲她解說經中大義。六祖又曾到過樂昌縣西山石窟,跟隨智遠禅師參學,學習坐禅的方法。又依慧紀禅師,聽他講說《投陀經》。

  他有這些輝煌的參學紀錄,所以才在五祖座下契悟,後來大弘佛法,闡揚禅宗,我們豈能把他看做一個不識字的人呢?

  不錯,在《六祖壇經》中,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,但這只是由于他自謙的美德。類似現代人交談,有人常說:“我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。”這是一種自謙之辭,並非真的不學無術。因此,我們可以肯定的說,六祖惠能大師不是真的不識字。

  (二)得利于其它宗派的助長

  惠能大師早年參學時期,適逢當時有名的玄奘大師正在長安翻譯經典,大弘唯識法相之學;同時,律宗創始者道宣律師也正在終南山講說《四分律》,弘揚戒法;此時,被稱爲光明和尚的善導大師,也正在當時的京城長安大弘淨土念佛法門;另外,華嚴宗的法藏賢首國師,則在著述《華嚴疏鈔》,大弘華嚴。

  這一時期,各種思想,各種宗派,大師輩出,盛況空前,可說是百花齊放,燦爛如錦,使佛學展開一段光輝的曆程。六祖惠能大師適逢其會,他在五祖門下開悟以後,倡導不立文字,頓悟法門,開創了宏偉的禅學。禅宗所以能在當時産生那麼多偉大的禅師,實由于佛學的各宗各派都在同一個時期開展發揚,彼此推動激蕩,互相烘托輝映,形成佛學的黃金時代。而六祖惠能大師,以一個倡導頓悟的一代宗師,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飽學之士攝受在其門下,使禅宗更是一枝獨秀,在中國佛教中展現輝煌的成就。禅宗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,其它法門的宗派亦有推波助瀾之功。

  (叁)參禅不一定要打坐

  談到禅宗,大家都以爲參禅就一定要打坐。所謂老僧入定,要眼觀鼻,鼻觀心,這樣才叫參禅,才叫坐禅。

  但是我們從六祖大師的思想教導看,參禅並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  當時有位官員,姓薛名簡,就曾問過六祖惠能大師:

  “現在京城參禅的大德們都說,我們要覺悟,必須要坐禅習定。請問大師,你有什麼高見?”

  六祖大師回答說:

  “道由心悟,豈在坐也?......”

  這句話非常要緊。我們必須知道,禅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。“生來坐不臥,死去臥不坐”。你會禅嗎?行住坐臥,搬柴挑水,乃至揚眉瞬目,一舉一動,都可以頓悟,都可以見性。

  磨磚既不能成鏡,打坐也不能成佛。參禅求道,重要的是在覺悟真心本性,把握住這一點,我們才可進入禅的世界。

  二、介紹“禅” 

  (一)生活中要有禅味

  我們扼要的介紹過六祖惠能以後,現在,要向各位說明的就是禅的本身。

  禅是什麼?

  我們都知道,禅是不立語言文字的,禅是言語道斷的,禅是不可說的,禅是教外別傳的。以前在我國大陸的叢林,如果在禅堂裏念佛一句,要罰他漱口叁日;你在禅堂裏講話,道得的給你叁十棒,道不得的也要給你叁十棒。禅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以心印心,離開言說的。言說不能表達禅,勉強用言說表達,那也不是真禅。

  禅是不能說的,但是禅又不能不說。

  禅宗重視傳燈,重視師傳。所謂師傳、傳燈,有時需要以信物做憑據,有時又需要用言語來印證。但是禅宗往往只用叁言兩語,就可以道破千古謎底。一般世間上的學問知識,是從分別知見上去了解的,而禅宗所追求的,是一種超越的境界,是從無分別的內證上直接證悟的。

  一個人如果對禅抱有興趣,立志參學,他不僅要聰明伶俐,而且必須具有高度的幽默感。我們閱讀禅宗語錄,細心體會禅師與禅師之間的對話,處處帶著無限的禅機,和無限的幽默感。

 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紹的,倒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學,也不一定是禅宗參禅頓悟的方法。我只是提倡並建議各位在日常的生活當中,最好能有一點禅味,體會一些禅機。

  六祖大師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禅師曾說過:“沒有參禅的時候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到了參禅的時候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等到參禅開悟以後,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”。

  在沒有參禅的時候,爲什麼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呢?這是因爲在一般凡夫所認識的心外世界裏,山本來是山,水本來是水。但是參禅以後,因爲他超越了這個心外的凡俗世界,所以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到了證悟以後,他把心內和心外的這兩個世界調和起來,既有入世的勇猛悲願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,也有出世的空靈思想和超凡入聖的出世證悟。因爲調和了入世和出世、心內和心外的兩種世界,所以他仍然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但是這個時候所見到的山水,與平常所看的世界,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。

  我並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參禅打坐,老僧入定,甚至像六祖大師那樣大徹大悟。如果一時不能做到這個地步,沒有關系,只要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當中,經常體會禅味,抓住禅機,我們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。以喝茶爲例,我們大人喝茶覺得清香可口,但小孩子卻覺得很澀很苦;以飲食爲例,我們吃飯吃菜,對于苦辣,有人點滴不嘗,有人則視爲佐餐聖品。何以會有這種不同呢?因爲每個人對各種口味的感受不同。

  同樣的道理,一旦有了禅以後,我們生活的感受就會改變,生命的境界也會因而提高。現在,我要將六祖大師的禅宗教學特色介紹給各位,希望各位能從中攝取一點禅的契機,以充實我們的生活。

  (二)你從哪裏裏來

  《六祖壇經》裏記述一段故事,就是當六祖初見五祖的時候,五祖弘忍大師第一句就問他:

  “你從哪裏裏來?”

  “我從嶺南來。”六祖回答。

  “嶺南是獦獠住的地方,獦獠沒有佛性啊﹗”

  六祖大師就說:

  “人有南北,佛性哪裏裏有南北呢?”

  就因爲這一段重要的對話,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別器重,並且終至付傳衣缽。

  以後,六祖惠能大師也常以同樣的問話,攝受了許多門徒弟子。以下舉四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。

  例一:神會大師親近六祖,六祖問他:

  “你從哪裏裏來?”

  神會回答說:

  “我不從哪裏裏來。”

  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賞識。

  例二:南嶽懷讓禅師于二十叁歲時參訪六祖,六祖一樣的問他:

  “你從哪裏裏來?”

  “我從安和尚那裏來。”

  六祖又問:

  “什麼東西把你帶來?”

  懷讓禅師無法回答這個問題,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,一直到叁十多歲才開悟。

  例叁:青原行思禅師,初到曹溪之時,六祖也這樣問他:

  “你做過什麼事才來這裏?”

  行思禅師回答他說:

  “聖谛亦不爲。”

  意思是說,成佛做祖我都不要,還要做什麼。這句話也深受六祖的器重。

  例四:做過唐代國師的南陽慧忠大師,初來參學時,六祖問他說:

  “你從哪裏裏來?”

  慧忠回答說:

  “我從近處來。”

  由于過去五祖問他:“你從哪裏裏來?”因而開啓六祖入道的因緣,所以六祖以後見人也都問:“你從哪裏裏來?”用這種問話的方法來啓發你,來考驗你。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在禅宗的機鋒裏常常有著一個接一個的問號。

  叁、禅宗的教學法

  (一)反結教學法

  現在我就向各位介紹幾種禅宗的教學方法。首先要介紹的就是“反結教學法”。反結教學法,很容易給人帶來敏捷的悟性。

  一次,有位禅師把痰吐在佛像身上。旁邊很多人看到以後就責罵他:“豈有此理﹗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?”這位吐痰的人,心平氣和的說:“請你告訴我,哪裏裏沒有佛?我現在還要再吐,請問哪裏裏沒有佛?”

  這位吐痰者,他已經悟到“法性遍滿虛空,法身充滿宇宙”的道理。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,自以爲對佛尊敬了;其實,這正表示你還不懂什麼是佛。佛的法身是遍滿虛空,充滿法界的。所以這位禅師說:“請你告訴我,哪裏裏沒有佛?”

  …

《從六祖壇經說到禅宗教學的特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教與生活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